APP下载

唐朝诡事录,很火

2022-11-17邢初

南风窗 2022年23期
关键词:鬼怪狄仁杰

邢初

唐隆元年,夜半三更,长安城内,黑猫惊,县尉遂起,出庭院,只见那妖猫摇身一变红衣妙龄女,施蛊挑逗。功夫不凡的县尉与之激斗,却刀刀未中,自己却最终溺水身亡。

一大户人家婚嫁之日,马车林中受惊,新娘出轿,被兽脸蒙面人虏获。新娘尸体被发现时,脸上正戴着那黑色的兽面,面具深陷皮肤,与人脸合为一体。

狄仁杰之徒苏无名来到现场勘察,发现死者脸上的面具为“方相”,原为殷纣王殿前大将,后来被传说演化为丧葬驱鬼时的开路神。

只要一集,怪、诡、神要素都具备。近期热播的“三无剧集”《唐朝诡事录》—无大IP、无流量明星、无大规模宣传,但氛围到位,让人惊喜。豆瓣上,近5万人打出4星以上好评。

不难看出,从各式狄仁杰斗鬼制怪,到《妖猫传》《捉妖记》等颇具朋克的东方奇幻视觉盛宴,再到《长安十二时辰》《唐朝诡事录》等在盛唐首都蹦迪的现实主义创作……唐朝无疑是众多鬼怪类艺术创作的“天选”朝代。

建议爱看奇幻、修仙类小说和仙侠剧的朋友,去翻翻唐朝历史,或许会得到意外之喜:唐朝人民的创作力,比起今天千篇一律的“神仙谈恋爱”,簡直要丰富一百倍。

比如《唐朝诡事录》同名原著小说开篇就摆出说书人架势:“唐朝的夜空,除了李白的明月,还有民间无数关于神、魔、鬼、怪的奇诡想象。仙魔精妖、奇闻怪谈、异域传说、幻术道法、珍禽异兽、宫廷轶事……”

好一个浪漫而诡异的大唐盛世。

唐朝究竟还埋藏着多少神秘与黑暗,付与后人同说?

晚唐期间,选人(候补官员)刘某入京,邂逅了一名志同道合的举人,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赋诗对饮到日暮。临别时,举人还赠诗一首给刘某:“流水涓涓芹努牙,织乌双飞客还家。荒村无人作寒食,殡宫空对棠梨花。”

“殡宫”就是停尸间,读来叫人后背一凉。

果然,次日,刘某折返寻举人,只见到了放着举人尸体的棺材,“殡宫存焉”。

用今天的视角看,这是一个“通灵”的故事。人与鬼怪交往,且从中获得了现实未曾有过的精神情感体验。生死界限被打破,鬼不是以一种异化的状态被排斥,而是填充进了人们的想象里。

这个故事出自成于晚唐著名的志怪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从六朝开始,民间就开始出现各种志怪传说,但大多篇幅短小,内容直白简要。

发展到唐志怪,文风开始转向瑰丽生动,唐朝出现了一批真正的有文笔的人,如鲁迅说的“始有意为小说”:“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

如《酉阳杂俎》作者段成式,他被后人戏称为唐朝的“娱乐记者”,书中故事有的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有的是他对朋友、同事、下属的采访,包含鬼怪奇谈、八卦新闻、异域珍异,简直是一份唐朝市民晚报。

相较于一千年后热衷情爱的聊斋,《酉阳杂俎》的涵盖面更广,视野延伸到人与“鬼”之外,还曾尝试探讨过外星人等近科幻领域。

比如这一则“玉斧修月”:两个书生在山上迷路,遇一白衣人,白衣人说:“月亮其实是个球!明亮的地方,是太阳照到月亮的凸处而显现的,有八万二千户匠人负责修理维护它,我就是其中之一。”

多么松弛而无界的想象啊,仿佛一位用酒精解放了神经的醉汉在叨叨呓语,带着点儿唐代独有的豪放式浪漫主义,也夹杂着时人对认识世界的欲望和能动性。

贞观以后的盛世之下,百姓生活的相对自信与富足,拓宽了民间的想象力与普遍的文化接纳,并诞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小说“唐传奇”。

所谓“传奇”,意在故事本身的诡谲与惊奇,广义的“传奇”,指那些超出自然规律与社会人文之外的,难以用经验去解释的离奇现象。

四大名著里唯一的“玄幻”小说《西游记》发生在唐朝。“大唐高僧”的原型是贞观时代的高僧玄奘,彼时,自西汉时就传入我国的佛教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地位,庙堂江湖都推崇备至。后来的吴承恩设计了几十种不重样的妖怪,其中不少都借鉴过《酉阳杂俎》。

贵妃的猫,李白的酒,都融入幻化之术中—改编自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的《妖猫传》,刻画渲染了一幅颇具朋克色彩的“唐宫夜宴图”,妖魔神怪,上天入海,魔法神术,千变万化,好一场妖怪盛宴,好一座如梦似幻的长安。

盛唐时期的长安,似乎都自带“魑魅”“奇幻”色彩。商业活动发达且密集,市井底层灯红酒绿,与此同时,藏匿在黑暗和罅隙里的那些秘密、情欲恩仇,在隐幽的个体空间里悄然生长。

彼时的长安城,堪称“奇景”,西市胡商,东市贵贾,大雁塔,曲江池,闹市食肆自然风光应有俱全,甚至还有红灯区。白居易的“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杜牧一醉盛唐,豪赞“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不过,一如另一句颇具警示口吻的“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盛唐的下场,如《妖猫传》结局所呈现的,安史之乱起,国家极盛而衰,恰似贵妃与玄宗的凄凉爱情悲剧,被诗魔白居易用诗歌编制的另一场文学幻术留住了最后的温存。

盛世暗藏危机,倏尔转入衰败,这种一落千丈的反差,是历史更替的周期。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很特殊,朝代更迭,盛衰有时,历代著名盛世大多不过三朝,而不少王朝的消亡,大多与君主享乐纵情、唯我独尊、吏治松懈腐变、天灾与外侵有关,当国家积重难返,短暂残余的盛世荣光,就成了真正的惊悚幻象。

有趣的是,这种由盛入衰的转折,与盛唐繁华闹市后的“宵禁”制度,形成了一组互文关系。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在诡谲的唐朝中,鬼神之说如此流行于熙攘民间。

长安城是一座严格管制的城市,主要商业区其实都集中在东市和西市两个坊。过了傍晚,除了三品以上的官员,里坊是不能够沿街开门的,普通市民晚上在街上游蕩就成了违法行为,夜晚的萧索肃穆,与白天的嘈杂喧哗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严格来说,长安其实是一个封闭的都市,浮华之下,有着一些被严格管控的规划制度。

在一个明暗交替、鱼龙混杂,充满着不确定性与强烈反差的社会,任何事都可能发生,任何人都可能出现,白天能在长安闹市中遇见掌握幻术的瓜农,在宵禁将近时也可能拐角遇狐妖。

如是一来又不得不引人深思:那些住在盛唐长安城里的居民,真的享受自己的生活吗?历史课本和诗词里概括的“富足”“安宁”之外,人民内心深处,也许还有一份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对黑夜来到的恐惧,对盛朝结束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而从恐惧延伸出来的“鬼怪”之说,何尝不是源自人类对自己生存的社会、对于自身命运的本能反思呢?

如此来看,中国的鬼神,历来是属于底层、属于人民的。

严格来说,人类的故事都诞生于神话故事。先民们深深感到自身的渺小,便凭借高出于整个动物界的智慧,创造出女娲、羿这类神性英雄,赋予他们补苍天、射九日的巨大力量,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心中一份信念和寄托。

这算是一种理性意识。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人类愈发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孱弱与阙如,而作为心理补偿的一种,鬼神等体外文化,同时作为一种对生命根本形式和对人伦世常的反思,在封建社会滋长。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鬼怪的迷信,本质上与常年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传统思想是相悖的。孔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尤其是有一定文化学识的社会中上层群体,对鬼怪之事大都都持一份审慎与质疑。

《唐朝诡事录》里的侦探苏无名就忿忿不然:“这世上哪有什么鬼怪。”他看来,所有摄人心魂的诡事,都可以用科学物理的原理解释。

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专门破除鬼神之说的唐代名人—狄仁杰。狄仁杰不是神却料事如神,这份底气在于其本身的智力以及对科学的相信。他穿梭于神诡之事却鬼神不惧,笃信科学,比如早在墨子时代就被发现的小孔成像,比如利用光照强度推测人体自燃原理。

如此一个刚正廉洁又睿智审慎的人物,在后人的创作中,被寄予了与怪力乱神搏斗的使命。“智识”这种才华,可以算作那个年代少数读书人的特权,底层百姓多不识字,更不懂得什么科学。

唐朝另一大奇也在于此:狄仁杰生于贞观年间,活跃于武周,恰值彼时,唐朝生动丰富的鬼怪文化,也达到鼎盛。

不过,某些角度,狄仁杰和“鬼”之间竟也有着相通之处,即都有着惩恶扬善、替天行道的使命。

唐传奇小说《广异记·李光远》讲了一个叫李光远的官员,大旱时草拟了一篇治旱方案,然后却忽然死掉了。死后,他的方案被一名司马否定,“百姓胥怨,有恸哭者”。

到了晚上,“光远忽乘白马来诣旱坊”,与百姓同至司马宅,“司马大惧,使人致谢”,因而“其年旱成,百姓赖焉”。生前为民造福,死后为鬼也不忘为百姓做主,甚至可以说,做鬼的“官威”比做人还要大,堪称一种讽刺型“爽文”。

开元年间还有个故事,讲冤鬼取魂。一望氏窦凝为了娶刺史的外甥崔氏,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小妾,还将后者产下的双胞胎女儿“俱沉之”。十五年后的一个深夜,变成冤鬼的小妾来复仇,咬了窦凝一口,留下了“楚毒”。后面数月,小妾天天都来,“其鬼或奇形异貌,举家恐惧”。

窦凝不堪其苦,请了和尚来驱鬼,谁知那和尚也受到了鬼的正义谴责,“惭而去”。窦凝体内的毒发作了,“自食其肢体,入水火,吠粪秽,肌肤焦烂,数年方死”。下场相当变态可怖。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死生亦大,将生死打通,可纾解活着的痛苦与对死亡的恐惧。日常世俗生活里以“鬼”入文的说法观念数不胜数,什么“做鬼也风流”“死亦为鬼雄”,鬼神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它们对人间的参与,则也是现世恩仇福祸的代偿。

猜你喜欢

鬼怪狄仁杰
自负的鬼怪
找出调皮鬼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画鬼怪最容易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