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全球化发展的新措施
2022-11-17易凌云赵伟霖
易凌云 赵伟霖
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经济迅速崛起,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中国政府网,2021-03-13.中国银行业全球化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更好地推进全球化发展进程,是中国商业银行需要认真探究的方向性论题。本文旨在讨论中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推进全球化经营的新措施,通过剖析商业银行全球化发展的内涵与驱动因素,总结国内外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实践经验,结合新时期的国际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背景,分析商业银行在不同国际化业务上的发展潜力,给出中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全球化经营的多样化措施。
一、商业银行全球化发展的内涵与动因
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出于分散风险、追随客户、拓展新市场、增加收入来源等动机,按照国际规则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将经营业务的地域范围由国内不断拓展至海外,从而形成全球化经营格局的过程,主要包括业务国际化、机构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监督国际化等(安炳丽,2013)。罗熹(2002)根据银行活动的特征和变化,将银行国际化定义为客户、产品、资本、网络、人员、管理等银行经营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组合。Slager(2005)分析了来自8个国家的45家银行在1980~2000年的国际化经营历程,据此总结出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五种战略模式:一是加速型战略,主要采取海外并购、大规模优化组合的方式进行海外扩张;二是温和型战略,通过国际化、多样化经营方式促进银行整体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的升级;三是退出型战略,由于经济危机等冲击进行海外业务收缩与暂停;四是稳定型战略,在开展金融业务服务的同时,还注重国内和国际事业的有机联动、互促互融;五是破灭型战略,指银行遭受重大冲击而被迫撤出国际化路线。在银行的全球化程度方面,可以从银行跨国分支机构的数量和区域分布、银行网络覆盖程度、业务数量和发展层次、国际金融市场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衡量(罗熹,2002)。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全球化的动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由监管的法律制度推动。一国过于严格的监管环境可能是促使本国银行走出本土、开启全球化发展道路的动因。在各国的金融监管力度有所差异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特别是监管过于严格地区的银行有动力进入监管相对更为宽松的国家和地区,以帮助降低监管成本和提高自身利润(Morrison & White,2005)。但是一国法律制度对本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或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过度约束,反而不利于本国银行向海外扩张和发展(Focarelli & Pozzolo,2000),这种强烈限制还可能降低本国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使银行在与他国客户交易时处于谈判的劣势地位,从而不得不放松贷款要求、被迫承担更多风险(Ongena et al.,2013),进而削弱本国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压低银行经营效率和绩效水平(Barth et al.,2003)。二是为了分散风险。利润最大化是促使商业银行开展全球化业务最直接的经济原因,利润最大化可以通过分散业务经营风险和扩大收益来源两方面来实现。一般认为,全球化使得银行经营地域更加分散化,增加了业务的多样化程度,这有利于提升总体收益的稳定性、降低经营风险(Rugman,2006;Berger et al.,2000)。DeLong(2001)、Berger等(2003)、Laeven和Levine(2007)也指出,银行能够通过构建跨地区风险不完全相关的投资组合,减轻特定国别和地区风险的不利影响,确保整体收益的稳定性。Howcroft等(2011)同样指出银行全球化促进了风险的分散化,帮助银行削弱各国宏观负面冲击,使经营周期更平滑。此外,Cetorelli和Goldberg(2012)还发现,全球化银行能够利用跨境集团内部融资来应对某个分支机构所在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管理流动性,从而能相对避免不利的政策冲击。三是为了扩大收益来源。全球化经营有利于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帮助银行优化收入结构、经营体系和盈利能力(Rugman,2006)。Karolyi和Taboada(2015)通过分析1995~2012年发生的7297宗银行国内交易和916宗银行跨境交易发现,银行跨国流动提高了银行的盈利和经营能力,改善了银行资产质量和风险承担,减少了银行非传统业务活动(非利息收入)的占比,增强了银行对各类风险的抵御能力。四是追随客户。商业银行作为服务型企业,由于拉动效应会主动地追随客户而进入(客户所入驻的)新市场(Aliber,1984),保住优质客户群体,保护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巩固和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结,从而实现信息内部化优势(William,1997),这是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来源之一(Rugman,1981;Yannopoulas,1983;Tschoegl,1983),同时银行可以借助客户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大来推进自身的国际化,逐步扩大海外客户基础和发展全球业务(Aliber,1984;Grubel,1977)。客户追随策略使银行能够通过服务母公司的外国子公司来稳定既有关系和业务,能够加强银企间的信任和长期合作,避免客户流失(Grubel,1977;Williams,1997)。同时,跨国银行的母行通常已与“走出去”企业的母公司有长期的业务往来,已经充分掌握了所服务企业母公司的财务、盈利、管理效率和信用抵押状况,从而能够降低因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经营风险(刘瑞,2009)。五是拓展新市场。商业银行在跟随客户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的过程中,会依靠老客户这一“滩头阵地”的业务逐渐熟悉东道国的市场、经济文化、法律制度与营商环境,待条件成熟后就挖掘新的业务市场,与当地银行展开竞争,积极争取客户资源并拓展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Fieleke,1977)。Dunning(1977,2000)随后更具体地定义这一全球化动机为市场寻求动机。与追随客户的防御型动机不同,市场寻求动机是一种进攻型动机,驱使银行主动地寻求新的市场机遇,实现在特定或多个海外市场的扩张(Mulder & Westerhuis,2015)。对于银行国际化经营动机由“追随客户”到“扩展市场”的变化,Qian和Delios(2008)认为这是由于银行在海外的经营环境和比较优势在不断变化,银行的发展目标和决策动机也在不断变化,国际化战略便会适时调整。
二、重要国际银行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具体实践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先行一步,给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全球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花旗银行(CitiBank)是花旗集团旗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于美国纽约的“纽约城市银行”,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和海外扩张,已经成为一家在全球近160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为近两亿客户提供丰富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国际先进大银行。(2)关于花旗[EB/OL].花旗中国官网.花旗银行自成立至1897年近80年间,主要深耕和发展国内市场,且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20世纪之初,美国法律尚不允许美国银行在海外自设银行,因此花旗银行在这一时期便通过并购当地银行的方式初涉国际市场。1914年,美国法律放开了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限制,这之后,花旗银行主要通过收购、开设新分行的方式逐步深入贸易往来相对频繁的欧洲、东亚和美洲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金融全球化、美国金融监管的持续放松为花旗银行进一步在全球范围进行广泛的业务布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花旗银行也开始深耕新兴市场,积极开拓新业务,在“5I”战略的指导之下,全面发展各类金融业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花旗银行遭受重创,危机后趋严的金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花旗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其海外资产占比与海外收入占比均收缩明显。不过,凭借着其在百年发展中积累的管理经验、战略资源、技术创新与人才优势,花旗银行积极应对挑战并调整国际化发展策略,其国际化发展实力依旧全球领先。
德意志银行于1870年在德国柏林成立,1871年和1872年先后在不来梅和汉堡成立国内分支机构,在1876年收购柏林银行协会和德意志联合银行后,便成为德国最大的银行。该行成立之初便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因有效地协助了德国的贸易活动而受到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截至20世纪90年代,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收购当地金融机构、入股参股等方式,德意志银行成功进入欧洲、中国、日本以及拉丁美洲市场。德意志银行的早期国际化路径选择与德国当时的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由于德国是较早进行海外殖民的西方国家之一,因此,需要在尚未开拓的殖民地进行交通、建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属矿采、化工冶炼、原油制造等工业活动,这就需要本国银行服务于大型基建项目的投融资。20世纪90年代后的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助推德意志银行的国际化布局,得益于对别国优质投行机构的收购以及长期以来的业务经验积累,德意志银行的国际投行业务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其支柱业务,贡献了银行超3/4的业务收入。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德意志银行遭受重创,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的全球金融监管趋严态势、经济的逆全球化进一步冲击了国际化布局广泛、业务涉足领域宽的德意志银行。由于内控与合规体系的不健全,德意志银行的诸多业务被查出涉嫌违规,遭到了分支机构所在地监管机构的有力制裁与惩罚,致使德意志银行赢利萎缩,国际化进程不得不骤然放缓。2019年7月,德意志银行正式宣布要进行大规模重组,缩减海外业务,退出全球证券销售及交易业务,并逐渐回归传统优势业务。(3)德意志银行官网。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BTMU)是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MUFG)旗下子公司,由东京三菱银行与日本联合银行合并而来。其中,东京三菱银行组建于1996年4月,是由主要专注于外汇业务、海外势力强劲的东京银行和更加关注国内企业与零售银行业务的三菱银行对等合并而来的;日本联合银行则成立于2002年,由株式会社三和银行与株式会社东海银行合并而来。(4)The Origins of Our Bank[EB/OL].MUFG全球官网.鉴于合并的两家银行在日本及全球其他市场都具有超过一个世纪的金融运作历史,因此,BTMU自成立起便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能为全球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其在2019年6月也被评为日本最大的银行和世界第四大银行。目前,BTMU在世界其他主要金融中心设立有商业银行、信托银行、投资银行等分支机构超过100家,是海外布局最广、分支数量最多的日本银行。2007年,BTMU成立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提供存贷款、贸易融资、支付结算、证券交易、外汇、进出口、咨询、信用调查等多种业务服务,(5)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2017年度信息披露[EB/OL].MUFG日本官网.并始终与中国的银行保持着密切的业务合作,是BTMU在海外最大、最重要的分支机构。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海外业务发达的欧美银行业造成了严重冲击,BTMU在此情况下乘势直追,加快国际化布局进程。2008~2012年,其通过并购方式先后进入新加坡等亚太发达地区,并实现在这些地区的盈利收入贡献率超20%。2012年,受日本国内量化宽松、低利率政策的刺激,其海外布局步伐提速。这之后BTMU将并购和设立分支机构的重点放在东南亚等新兴地区市场,同时注重业务拓展,在银行零售、资产管理、证券交易、投资银行服务等方面齐下功夫,全面提升综合性业务服务能力,吸引了大量全球客户。
从上述三家全球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它们有着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国际化扩张进程应循序渐进,讲究主次,善抓时机。商业银行在国际化扩张过程中,由于经营环境在不断地向着更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营环境演变,旧有熟悉的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模式很可能已不再适用,因此银行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应用适合海外市场的经营发展模式。银行应该根据自己当前拥有的资源条件制定接下来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从短期战略的实施中总结成效与有益经验,并随着资源条件、综合能力、国际形势的演变来动态调整未来发展战略,循序渐进地进行国际化扩张。
国际化扩张还应该讲究主次,优先在重点地区布局,待条件成熟后再拓展到其他区域。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市场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大致判断该地区的业务需求情况、市场稀缺情况和未来盈利情况,从而对本行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进行排序,据此决定要先进入哪些地区并设立分支机构以及时抢占重要市场,对于相对次要的地区则可以延后进入。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在地理位置接近、与国内传统风俗文化习惯相近、与国内贸易往来频繁、具备新兴产业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与地区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这是因为商业银行能在地理位置、传统风俗文化与生活习惯相近的地区更多地参照本土业务模式,这样的业务扩张信息成本更低(Soussa,2004),银行能更快更好地融入这种熟悉度相对较高的新环境,更方便地与当地客户往来,当地市场对这类新银行的接受度也更高,这种路径选择也符合商业银行的逐步全球化扩张理论(Johanson & Vahlne,1977)。
此外,银行在推进跨国经营时还应善于抓住良好时机,包括出现利好的政策、政府的大力扶持、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以及需求激增的新兴市场的出现等。首先,良好的政策环境能清除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诸多障碍,降低商业银行面临的政策风险。一国金融体系的发达化,法律制度体系、科技建设、金融市场的完善性均能为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Fung et al.,2002),从而使商业银行能更加专注地提供领先、具有前景的业务服务,形成自身特色与优势(Focarelli & Pozzolo,2005)。在具备稳定的法律规制、完备的经济政策和较强创新意识的市场中设立分支机构,是商业银行推进业务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跳板(Guillén & Tschoegl,1999)。其次,政府的大力扶持,如资金补贴、降税、参与区域性协定等则直接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扩张成本和扩张失败的风险。另外,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能创造巨大的业务需求,也是商业银行借以推进国际化的良好时机。
第二,业务发展应契合需求,适当取舍,发挥优势。商业银行在发展海外业务时,既要充分契合当地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融资等需求,不断吸引当地客户,又要有所取舍,着重输出优势业务,以优质产品与服务作为宣传点,提升品牌认可度,充分结合当地背景状况提供多样化、针对性金融服务,做到“因国施策”。对于项目投融资需求强烈和外汇储备额庞大的中东石油输出国,商业银行可以重点开展投行业务,帮助其承销证券进行市场化融资,提供全套投资融资服务;对于进出口及对外贸易往来频繁、具有大量投资项目和投资企业的国家,可以加强发展海内外汇兑支付清算、汇率风险管理等业务;对于旅游产业蓬勃、代购活动旺盛、海外商品与服务消费较多的国家,则可以构建和完善互联网支付网络,创新推广新型便携式支付工具,并加强跨国交易安全服务。
第三,内部管理与人才培养体系应与时俱进,同步优化。重视内部管理体系的升级和国际化人才团队的培养是跨国银行能够持续经营、深入推进全球化的必要条件。银行业的全球经营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市场发展程度、客户基础、监管环境、产业链构成、消费投资习惯始终在动态演变,银行业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国际环境,相应地升级自身的综合管理体系,优化内部人才团队的培养体系,保证自身的内部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时俱进,能够服务于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需求,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向国际先进银行看齐,做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准备。
国际管理能力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在国际化银行管理中,不同国别背景员工之间的沟通难度更高且可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总行进行统一协调部署和安排人员的难度更高,信息传输更加不通畅并易造成歧义,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还存在跨境委托代理的问题,这些均可能导致银行管理不善(Berger et al.,2000),商业银行如若缺乏对各个分支机构的有效统筹管理,最终难免会落得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境地。
三、中国商业银行全球化的实践进程
综观已有文献,商业银行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方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商业银行在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时不产生新的经济实体,只是在原有经济实体的基础之上进行业务拓展;第二种是商业银行在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时产生了新的经济实体。任何一个经济实体的产生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新建投资;二是并购重组。中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也不例外,一部分商业银行在全球化过程中选择在国外投资新的商业银行实体,主要措施是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另一部分商业银行则采取境外并购重组旧的商业银行实体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不同方式的操作难度、实施成本差异明显,所实现的国际化程度也有所不同(见表1)。
表1 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市场的三种措施及对应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商业银行全球化的业务特点
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通常包含国际结算业务、国际信贷投资和外汇交易业务。其中,国际结算业务主要有汇款结算、托收结算、信用证结算和担保等业务,国际信贷投资主要包括进出口融资和国际放款,外汇交易业务主要是外汇即期、远期、掉期、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产生的套利业务。
在早期,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主要是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很少有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业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均设立了海外代理行以更好地从事国际结算业务,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也在海外设立了代表处(刘金,2001)。这一时期中国的商业银行只是开展一些相对基础的国际结算业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等,由于在中国境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尚不太成熟,因此很少有商业银行开展外汇交易业务。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这为商业银行全面开展国际业务提供了新的契机,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始开展国际业务。随着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加,国际业务日趋复杂,同时随着中国境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以外汇期货、期权等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开始出现,商业银行开始开展外汇交易业务,国际业务更加多元化,商业银行逐步迈向了全球化阶段。
表2以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和江苏银行为例,分析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这三类银行在2019~2020年的国际结算业务量情况。可以看出,2019年和2020年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量均超过了50000亿美元,约为华夏银行年均国际结算业务量的39倍、江苏银行年均国际结算业务量的48倍。说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其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因受其自身实力的约束,在国际业务中仅占据了很小的份额。
表2 2019~2020年三类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量 单位:亿美元
表3梳理了截至目前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方面的细节。可以看出,中国银行国际业务种类多样、名目齐全,并发展了保函、保理、福费廷、国内信用证等优势业务,国际业务开展初见成效。
表3 2022年中国银行最新国际业务
2014年以后,中国银行国际业务开展发生了四个重要转变。一是积极融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进行国际业务创新。据历年中国银行年度报告披露,2014年,中国银行借助自贸区跨境并购政策优势为客户设计了自贸区子公司并购方案;2015年,中国银行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的机遇下积极引领金融服务创新,率先推出了分账核算境外融资、铜溢价掉期结算、跨境同业存单等业务;2016年,在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率先推出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和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2017年,密切跟进辽宁、浙江等第三批自贸区筹建进程;2018年,全力支持海南自贸区建设。二是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为了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积极为国内“走出去”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并购、投资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应用区块链技术推出了区块链福费廷业务(2018年)、区块链跨境电子提单信用证明(2020年)等业务,区块链技术应用再上新台阶。四是积极开展国际绿色金融合作,2020年,伦敦分行对金融业务的气候风险进行了评估与管理,多措并举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除了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基础业务外,中国银行还积极通过混业经营来拓展非传统银行业务,主要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其中,投资银行业务主要通过中银证券来开展。中银证券的主要控股股东是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其是中国银行的全资子公司。2020年中银证券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主要开展证券业务,在国际业务方面则主要与其控股公司中银国际控股合作,为境内外资本市场的客户提供专业的国际投行服务,有力地支持了中资企业的“走出去”进程。中国银行的保险业务则依靠中银保险开展,中银保险是中国银行在国内的全资附属金融机构,主要业务覆盖公司保险业务和个人保险业务,在过去的几年里,中银保险积极参与到中行全球化经营战略中,在多达7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保险业务,并覆盖30多个行业。同时,其多年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风险防控的保险服务。2018年,中银保险推出了针对国际贸易的“关税保证保险”,为海关“先通关后缴税”的新模式做出了配套创新产品。(6)中银保险官方网站。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发展概况可以中信银行为代表做分析。2014年之前,中信银行的国际业务板块主要集中在国际结算业务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简单产品和服务上,适时推出了“贸捷通”“福费廷转让”“换汇宝”“保汇通”等新型业务和产品。从近五年的年度报告来看,中信银行紧跟时代变化,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国际业务得到了较多拓展: 2017年和2018年,中信银行增加自贸区业务发展、“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和区块链国内信用证系统等方面的板块;2019年和2020年,其自贸区FT账户资产余额超过100亿元,区块链福费廷平台成为国内银行业最大的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并落地多笔“一带一路”出口信贷项目。
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规模相对较小,业务基础也较为薄弱,业务类别也相对简单。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等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国际业务创新仍较少。由于自身资金条件的限制,城商行在国际业务创新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可以着重利用国内良好的政策导向助力自身的全球化,如上海银行、江苏银行近年来均强调要服务地方自由贸易区建设,为自贸区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中国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设立与业务发展概况
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境外分行的形式存在,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比较多,而城市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则相对较少,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通过设立境外分支机构方式开展国际业务的分析可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由于国外环境复杂,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的业务模式往往不同于国内且独具创新性。
中国银行拥有的境外分支机构相对较多,其全球化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处于领先水平。中国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开展的业务总体上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深、囊括种类多,具体包含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金融市场业务、支付清算服务和电子渠道服务。同时,中国银行还为企业客户提供了跨境并购的专项金融服务,积极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企业“走出去”业务是中国银行的境内机构和海外分支机构联合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的综合性服务,中国银行会依据不同企业的特征、发展情况及具体需要制定针对性的企业专属服务。在混业经营方面,中国银行主要依靠其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来开展境外非银行传统业务。第一,投资银行业务,中银国际控股主要开展企业上市、债券发行、证券投资、并购重组等投资银行业务。第二,保险业务,中银集团保险巩固并拓展了人身意外险、旅游险、健康和私家车险等多个险种的服务水平。此外,中银集团保险还积极推进银保合作,利用银行销售能力的优势来提升投保效率。
(三)境外并购推进商业银行全球化:案例与总结
与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的案例相对较少,且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案例,这主要是由于海外并购的实施难度更高、操作风险更大,但成功的海外并购仍是商业银行快速走向国际市场、推进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其于2014年收购了巴西工商银行72%的股份并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巴西)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收购印度尼西亚温杜银行60%的股份并在2017年将其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印度尼西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公司业务、中小企业业务、贸易融资、基建融资等业务,但业务重点则放在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工作上,主要服务两国之间的投资贸易往来。(7)中国建设银行2020年度报告[EB/OL].中国建设银行官网,2021.
与此同时,得益于中国与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互惠互利和友好合作的加深,中国商业银行服务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并购之路更加畅通。例如,随着中土国际产能合作的不断深化和中国对土耳其直接投资流量的持续增加,中国工商银行于2015年收购土耳其Tekstilbank75.5%的股份,并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土耳其)股份有限公司,以更好地服务当地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2016年,交通银行收购巴西BBM银行80%的股份并成为交通银行巴西子行,以更好地服务数百家已进入巴西的能源、采矿、制造业、金融、农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中资企业。
2018年,中信银行对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的阿尔金银行的持股达50.1%,从而完成了对它的收购。阿尔金银行最具特色的国际业务是国际银团交易,2018~2019年,阿尔金银行三次以国际银团成员的身份向白俄罗斯投资银行、白俄罗斯银行和乌兹别克斯坦Kishlok Kurilish银行提供银团贷款融资。(8)阿尔金银行向乌兹别克斯坦银行提供融资[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网,2019-08-06.此次收购不仅拓展了中信银行的国际银团贷款业务,也为进一步推进中哈能源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纵观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境外并购案例可以看出,中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的地区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这是由于“一带一路”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合作和投资建设,许多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这就需要中国商业银行跟随企业“走出去”,服务企业各类项目融资贷款等综合性金融需求,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境外并购进程。
(四)中国商业银行全球化经营特征及转变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全球化经营经历了从早期由国内机构开展国际业务到后来直接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以开展国际业务的转变,这种经营方式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全球化发展之路的不断推进。
从中国商业银行全球化经营历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特征:全球化发展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全球化经营的业务种类最为丰富、境外分支规模最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仅次于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经营程度相对最低。《2020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显示,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形成了明显的三梯队格局,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全球化水平均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中国商业银行全球化的新措施
中国商业银行仍处于全球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国际业务类型相对简单,更多地服务于“走出去”企业,本土渗透度不足,全球化深度与广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境外业务扩张方式上,商业银行主要采取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进入境外市场,国际化扩张方式相对单一;随着业务全球化经验的不断积累,商业银行应当勇于采取更多样的扩展方式,挖掘和应用新的全球化措施。《2019全球银行国际化报告》显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全球领先银行而言,国际化程度远远落后(见表4),四大行的银行业国际化指数(BII)得分均明显低于前20名全球性银行的BII均值(33.0),境外资产规模和境外营收规模也多数落后于国际先进银行,中国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经营成效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4 部分全球性银行国际化水平一览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成效显著,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如火如荼,商业银行应当抓住高水平对外开放、贸易建设与产业发展带来的契机,积极开拓占领新兴市场,扩大客户来源与业务渠道,大力发展各类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不断提升银行的全球化发展水平。
第一,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契机,加快进入新兴高潜力市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中国商业银行的全球化发展迎来新机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统计,2021年1~11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合计10.43万亿元,同比增长23.5%;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9.9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766.5亿美元,同比增长8.2%。(9)“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 前景广阔[EB/OL].“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2022-01-14.商业银行应抓紧“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全球化发展契机,积极参与到沿线国家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与大型工程项目投资中去。截至2019年4月,中国共有8家商业银行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3家一级分行,但主要聚集于东南亚地区,(10)金融科技助力银行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策略分析[EB/OL].中国民生银行官网,2019-04-03.机构布局还有扩展空间。在业务方面,商业银行主要使用银行信贷、国际银团贷款和发行海外债券等方式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资金,(11)《融合投融资规则 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正式发布[EB/OL].中国一带一路网,2019-11-06.未来可以考虑逐步推出多元化的跨境金融服务,如投行业务、海外保险、金融咨询服务以及投资公司风险管理等服务。
第二,国际化扩张方式贯彻因势利导原则,境外参股、跨国并购等方式并重,弹性收缩与扩张并行。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扩张途径一般为自主在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包括子行、分行、代理行等,同时还可以采取境外参股、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境外布局延伸。新设分支机构是商业银行过往实践中进入新市场的主要方式,因为其设立相对灵活,但这种方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跨国并购具有降低扩张成本、分散国际化经营风险、弱化经济周期效应等优点,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和综合实力日渐增强,商业银行可以大胆采取一些操作难度更高但扩张成效更显著迅速的方式来加快全球业务布局。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可以参股当地一些有过合作经历、实力强劲、资历深厚的大型企业机构,有效承接海外机构既有的业务市场和资源网络,快速实现海外业务的扩张。但跨国并购后需做好包括战略整合、业务整合、部门整合、人员调整等一系列的后续安排,因此对实施并购的银行的综合管理和战略实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挑战。
第三,积极开拓非传统金融业务。随着中国逐步由“世界工厂”向“世界级投资者”身份的转变,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扩大,逐步由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中国企业、中国公民向本地各类非中资企业、本地个人客户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延伸。拓宽客户范围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应相应地拓宽业务服务范围,根据分支机构的资源条件以及当地政策,逐步开拓包括投资银行、私人银行、财务咨询等在内的非传统业务,可以优先支持综合实力较强、规模相对较大、在当地具备较高声誉、认可度高的境外分支机构进行创新型金融业务的拓展。创新永远是发展的动力,商业银行还应加强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在各类新金融业务方面的应用,研发推广国际化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走在科技前沿的高端业务服务。
第四,针对高净值人群发展医疗健康、高端生活体验等非金融服务。随着亚太经济的日益蓬勃发展,中国等亚洲地区的高净值人群数量持续快速增长,这些新生代高净值人群结构更加丰富且多元化,其物质与文化的需求也将更加综合化、多样化、特殊化。除了关注个人需求外,这些人群还追求家庭、企业、社会需求的满足,金融需求与非金融需求并重,传统的简单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已不足以满足其丰富化的需求,医疗健康、高端生活方式、税务法律咨询等非金融需求崛起。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针对高净值人群发展医疗健康、高端生活体验、文化娱乐旅游等全面丰富的非金融服务。
第五,持续培养更国际化、专业化的人才团队。商业银行业要顺利“走出去”,牢固地在海外“站稳脚跟”,必须要不断加强培养更加国际化、专业化的优秀人才团队。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加强对老员工的业务能力培训,多开展国际交流与实操训练活动,提升员工和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业务技能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不断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素质、业精技专、视野广阔的新员工,为海外分支机构聘用当地居民,保证本地员工数量的占比,利用当地员工的语言文化背景优势和对当地的熟悉度来提升国际化业务在当地的渗透度,提升银行在当地的品牌认可度。
第六,参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新型业务模式。上海、天津、海南、重庆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给中国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经营提供了契机。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内与国际市场贸易往来的便利化区域,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抓手,担负着中国投资管理体制、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化建设等方面制度创新的核心任务。为进一步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对地方城市及全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需要商业银行加入到推动自贸区建设的工作中去。同时,随着今后中国境内自贸区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的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应结合不同地区自贸区的优势、特征和发展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业务。
第七,依托绿色发展背景,推进绿色金融合作。当前,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世界各国都在为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国际组织也在不断完善关于气候变化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的行动措施,国际社会对于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日益强烈。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提倡要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积极承担全球环境保护的责任,努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并在国际业务开展过程中积极融入到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中去。
第八,继续发展金融科技。在国际业务中,担保类业务的困难在于如何保障安全性,这始终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大难题,金融科技的发展使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技术在商业银行中得以应用,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导向。中信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设计的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先例,这一技术的主要精髓正在于较高的安全性,能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提供保障。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应当继续发展金融科技,为国际业务开展提供更有力的安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