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疲劳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11-17钱文静章雅青钱蒨健
钱文静 章雅青 钱蒨健
职业疲劳是由于身体过度劳累、长期情绪紧张或缺乏睡眠而导致个体意志减退、体能下降、情绪障碍或工作效率降低的状态[1]。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负荷重、强度高、应急抢救多发、作息时间不规律等特点,导致手术室护士是职业疲劳的高发群体。手术室护士的职业疲劳不仅会降低护士应对术中突发意外情况的应急反应能力,影响手术患者生命安全,还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降低工作满意度,导致职业倦怠、缺勤率及离职倾向上升[2]。针对手术室护士这一特定人群职业疲劳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其中大部分缺乏理论模型的支持和多因素综合研究,且样本局限,也无法体现我国地域差异对职业疲劳的影响。工作需求-控制-支持(Job Demand-Control-Support,JDCS)模型[3-4]包含工作需求、工作控制和工作相关的社会支持3个变量,众多实证研究将JDCS模型用于分析个体工作压力的形成机制,但由于个体的工作压力与其健康和行为存在广泛的相关性[5],故本研究依据JDCS模型选择手术室护士职业疲劳相关因素。本研究通过调查我国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疲劳水平,分析不同特征手术室护士职业疲劳的差异,以及工作需求、工作控制、社会支持对职业疲劳的影响,明确手术室护士职业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管理者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参考价值的职业疲劳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及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综合考虑人口和医院分布特点[6],选取我国东部地区的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中部地区的武汉市、南昌市、郑州市,西部地区的成都市、南宁市、西安市,于2020年10月1日—12月31日采用便利抽样法在9个城市分别选取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手术室护士为研究对象。样本量根据总体职业疲劳发生率计算[7]:根据文献资料取手术室护士职业疲劳率为71.05%[8-9],考虑到20%的样本流失率,适当扩大样本量后,至少选取760例样本。纳入标准:①在手术室工作1年及以上的执业护士;②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进修护士;②调查期间病事假或未在本科室工作的护士。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地区、工作年限、职务、职称、聘用形式、婚姻状况、生育情况、月总收入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和日加班时长、工作模式、月夜班数、日睡眠时间等工作相关资料。
(2)工作内容量表:采用由Karasek等[10]根 据JDCS模 型 于1998年研制,Li等[11]于2004年汉化修订的简体中文版工作内容量表测量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需求、工作控制、社会支持。工作需求是指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期限、数量和质量要求;工作控制是指对工作各要素的控制程度;社会支持是指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的或实际接受的来自上级领导或同事的支持。该量表由工作需求、工作控制、社会支持3个分量表22个条目组成,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4分表示非常同意,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工作需求越高、工作控制感越强、社会支持越多。工作需求分量表为12~48分,工作控制分量表为24~96分,社会支持分量表为8~ 32分,3个分量表得分不相加,按Li等[11]提供的公式进行计算。在李健测试的医护人员人群中3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56、0.72、0.82。在本研究手术室护士人群中3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5、0.71、0.93,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拟合良好,条目标准化因子负荷均>0.5,结构效度良好。本研究工作需求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高于李健于2004年测试的医护人员人群,可能由于近年来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量不断攀升,对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工作需求分量表可能更适用于测量手术室护士人群目前的工作需求。
(3)职业疲劳耗竭恢复量表:采 用 由Winwood等[12]于2006年研制,方进博等[13]于2009年翻译的中文版职业疲劳耗竭恢复量表测量手术室护士的职业疲劳情况。该量表由慢性疲劳、急性疲劳和班次间恢复3个分量表15个条目组成,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0分表示非常不同意,6分表示非常同意,将每个分量表的得分换算成百分制,即每个分量表的得分为条目得分总和/30×100,总分为0~100分,根据得分将急、慢性疲劳分为3个等级(0~33.3分为轻度疲劳,33.4~66.6分为中度疲劳,66.7~100.0分为重度疲劳),急性与慢性疲劳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明疲劳程度越高,班次间恢复分量表的得分越低表明班次间恢复程度越低。2018年Fang等[14]对中文版职业疲劳耗竭恢复量表进行验证,在护士群体中3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5、0.83、0.86,结构效度3个分量表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63.3%,内容效度指数为0.92。本研究中3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1、0.83、0.75,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拟合良好,各条目标准化因子负荷为0.56~0.87,结构效度良好。
1.2.2 调查方法
由课题组成员或经课题组培训过的医院联系人,用统一的指导语线下说明研究目的、意义和填写方法,通过问卷星向研究对象发放网上调查问卷。研究对象了解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现场扫描二维码通过手机线上匿名完成并递交调查问卷,为保障问卷填写质量,电子问卷设置了必填项完成后方可提交。数据均由问卷星后台统一调取。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共回收问卷1 216份,剔除重复作答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 122份,有效率为92.27%。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职业疲劳与工作需求、工作控制、社会支持、社会人口学因素、工作相关因素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室护士一般资料及职业疲劳、工作需求、工作控制、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共 调 查了9所 医 院 的1 122名手术 室 护 士,年龄 为20~59(31.41±7.35)岁,月总收入为0.1~5.0(1.13±0.53)万元,最近1个月日手术量为0~20(4.16±2.06)例,日加班时长为0~9(2.38±1.32) h,月夜班数为1~12(3.25±1.64)个,日睡眠时间为4~10(6.54±0.80) h。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急性疲劳得分为(63.81±18.90)分,中重度急性疲劳者1 064名(94.8%);慢性疲劳得分为(53.95±23.14)分,中重度慢性疲劳者880名(78.4%);班次间恢复得分为(44.09±15.93)分,中低水平班次间恢复者1 031名(91.9%)。工作内容量表中的工作需求得分为(36.37±4.43)分,工作控制得分为(63.59±9.07)分,社会支持得分为(24.37±3.64)分。
2.2 不同特征手术室护士职业疲劳得分的比较(表1)
2.3 手术室护士不同职业疲劳类型与一般资料、工作需求、工作控制、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表2)
?
?
?
2.4 手术室护士职业疲劳的多因素分析
以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为自变量,分别以急性疲劳、慢性疲劳、班次间恢复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连续性变量以原值代入,余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3 讨论
3.1 手术室护士职业疲劳得分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东部地区最高,应加以关注
?
?
急性疲劳主要指工作后的能量体力消耗状态,而慢性疲劳则指工作兴趣下降,工作主动性及智力程度减低等职业心理状态,班次间恢复是指在上一班结束至下一班开始前个体感受到的疲劳恢复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手术室护士急性和慢性疲劳得分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而班次间恢复得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急性疲劳是手术室护士的主要疲劳类型。与美国麻醉护士和儿科护士相比,我国手术室护士的急性疲劳得分略低,慢性疲劳得分极高,班次间恢复得分低[15-16],中重度急、慢性疲劳发生率高于美国护士。与国内其他研究比较发现,本研究人群的急、慢性疲劳得分,中重度疲劳发生率均高于方进博等[13]测量的成都市三级综合性医院护士。本研究的班次间恢复得分略低于1项对我国台湾新护士的研究[17]。本研究结果中,地区进入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和班次间恢复多元回归方程,显示东部地区的手术室护士急性和慢性疲劳得分最高,班次间恢复得分最低,西部地区则相反。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自西向东的增长趋势,目前国内各类医疗资源和手术量也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平衡分布。地区经济是社会支持中的重要组成,收入作为薪酬待遇的一种体现,是手术室护士努力辛勤工作换来的回报,是组织对护士付出的认可,也是护士实现自我价值的表现[18]。在资源交换过程中,高收入会增加护士的组织承诺,使护士回报给组织更多的工作热情,承担更多的工作量,更高效地为组织创造价值,因此付出越多进而也可能会产生更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疲劳[18]。由此可见,由于工作内容、性质和环境具有特殊性,手术室护士是职业疲劳的高发群体,尤其是东部地区护士,管理者若能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有效干预策略降低其职业疲劳水平,将有助于稳定护理队伍、缓解我国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现状。
3.2 工作需求是手术室护士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和班次间恢复的较强预测因子
工作需求、工作控制和社会支持是JDCS模型中的3个核心变量,JDCS模型是工作压力的预测模型,而工作压力是职业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将JDCS模型推广用于职业疲劳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研究结果中,工作需求在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和班次间恢复多元回归方程中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31、0.289、-0.284,是影响急性疲劳、慢性疲劳的较强正向预测因子,也是影响班次间恢复的较强负向预测因子,该结果与方进博等[13]的研究结果相同。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手术室护士人力资源短缺,造成其体力和精力消耗过度,本研究参与调查的手术室护士日手术量为(4.16±2.06)例,身体呈现急性疲劳状态后得不到充分恢复,易发展成为慢性疲劳。提示管理者在人员编制不足、工作量大且不易均衡、手术时时变化的情况下,应实施科学、人性化的排班模式。王燕青等[19]的研究指出,根据手术时长、难度进行精细化的弹性排班,同时实施工作量统计、超时补休和加班补助等激励机制,不仅可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工作效率,还可避免因疲劳作战而引发不良事件。另外,有研究表明,可通过建立技能娴熟的机动护士库,通过合理动态调配使手术室人力资源最大化利用,在人均工作量稳步上升的情况下显著减少加班时间及病、休假,形成良性循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手术护理,并降低用人成本[20]。
3.3 工作控制、社会支持对手术室护士急性和慢性疲劳起到负向预测作用,对班次间恢复起到正向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中,工作控制、社会支持进入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和班次间恢复多元回归方程,手术室护士工作控制感、社会支持越高,职业疲劳越轻,该结果与国内外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1]。调查显示,具有高水平工作控制感的护士,越积极、主动去改善自身的处境,也有助于减少能量消耗,同时其身心也更健康。作为知识型员工的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层次的认可、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提示护理管理者可加强手术室护士专业素养及职业技能的培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增强其对工作的掌控能力。研究表明,护士长的支持是护士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手术室护士需要更合理的工作环境与布局、更多更舒适的休息室空间和更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能在连台之间或手术结束后获得一定的休息、放松空间和时间,来缓解疲劳和恢复能量。提示护士长应关注护士日常工作中的慢性疲劳积累和疏导,合理运用人体工效学[22],减轻护士身体疲劳和慢性劳损的积累。Steege等[21]的研究指出,通过营造人性化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管理,加强职业疲劳预防教育和负性情绪疏导,并适当给予物质、精神奖励及心理授权,能激发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信心,从而缓解职业疲劳,此研究结论也验证并拓展了JDCS模型,说明工作控制和社会支持是工作特征中的重要因素,在缓解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改善其疲劳状态,提示管理者可以以工作控制和社会支持作为切入点,改善护士职业疲劳。
3.4 日加班时长对手术室护士急性和慢性疲劳起到正向预测作用,对班次间恢复起到负向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中,日加班时长是进入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和班次间恢复3个回归方程的人口学预测因子,日加班时长越长,职业疲劳越严重。本研究显示,日加班时长≥5 h的手术室护士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得分最高,班次间恢复得分最低。有研究指出,加班工作≥1 h对日周性疲劳有影响[23]。本研究92.4%的手术室护士每天需要加班,平均日加班时长> 2 h,相当于每周工作超过50 h。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非经常性的、短时的加班能被护士接受,但经常性、长时间的加班会导致护士身心疲惫,从而减弱对工作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加疲劳感。提示管理者应定量测算手术室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量与护士加班时长,调整年龄结构,科学配置人力,确保护士数量及质量,发挥最大人力效应,且应加大对护理人力成本的投资,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护士加入手术室队伍,避免因人力资源不足而不得不连轴转地工作导致身心疲劳,尽量将护理工作安排在日常工作时间,如需要加班也应严格控制在1 h内,以缓解手术室护士的职业疲劳。
4 小结与展望
本研究结果提示,手术室护士职业疲劳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工作需求对职业疲劳具正向预测作用,工作控制、社会支持对职业疲劳具负向预测作用。管理者应重视监测、及早干预,以缓解护士职业疲劳,促进身心健康,稳定护理队伍,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本研究以我国东、中、西部9个城市9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 122名手术室护士作为样本,可为我国手术室护士职业疲劳水平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还有待全国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