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笛界的“肖邦”
——安德森长笛练习曲解析

2022-11-16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辽宁沈阳110818

关键词:练习曲长笛安德森

魏 巍(沈阳音乐学院 管弦系,辽宁 沈阳 110818)

引 言

卡尔·约阿希姆·安德森(CarI Joachim Andersen,1847—1908)是杰出的作曲家、长笛演奏家、指挥家和教育家,柏林爱乐乐团的创建者之一和首任长笛首席。100多年来,安德森创作的诸多长笛作品,特别是他的八卷长笛练习曲,为全世界的长笛家所推崇,并成为各国音乐院校长笛专业最为重要的教材。这位志存高远并不知疲倦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具有丰富音乐内涵和诗情画意的长笛作品,尤其是他的长笛练习曲,将技巧性与音乐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音乐线条飘逸,富有诗意;音乐语言流畅自然,别具一格;音乐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可与钢琴艺术大师肖邦相媲美,因而他被誉为“长笛界的肖邦”。他充满激情和奉献精神,一生致力于创造高水平的音乐,是那个时代最优秀和受人尊敬的长笛演奏家,也是当时丹麦最为活跃和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与领导者。

一、安德森长笛作品概况及长笛练习曲解析

19世纪波兰杰出的浪漫主义钢琴家、作曲家肖邦以其大量优秀的钢琴练习曲和充满诗意的乐曲及演奏而被誉为“钢琴诗人”。安德森以其在长笛艺术领域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他那近似于肖邦音乐气质的音乐风格,为他赢得了与肖邦相媲美的声誉,而被誉为“长笛界的肖邦”。[1]特别是他创作的八卷188首长笛练习曲,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在欧洲许多著名的音乐院校中被广泛使用。当时的一个刊物《丹尼布罗格》(Dannebrog)在1894年2月刊中写道:“约阿希姆·安德森作为长笛音乐作曲家的名声是众所周知的,几乎所有的长笛家都把他的音乐作为他们的标准作品。”[1]安德森的挚友、巴黎音乐学院长笛教授、法国长笛学派的创建者保罗·塔法耐尔(Paul Taffanel)在给他的信中写道:“我一上任,首先考虑的就是把您宝贵的练习曲和其他作品引入我的教学中……您的作品使我年轻的学生们感到高兴,您的名字也成了我班上的粉丝。”[2]至今,安德森的长笛练习曲一直是世界各国音乐院校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其中一些优秀的练习曲还成为音乐会和比赛中的曲目,在长笛艺术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长笛作品及其分类

安德森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根据其作品编号显示,他一生创作有68首(部)作品,此外,还有少量尚未编号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声乐与器乐作品两大类别,其中器乐部分是他创作的主要领域。他创作的器乐作品从总体上看规模都不太大,基本上都属于室内乐作品范畴。从类型上看,这些作品可以划分为长笛作品与其他作品两个部分。安德森的音乐创作主要内容集中在长笛作品上,而且其创作成就也主要体现在这个方面。1894年前后是他创作长笛作品比较集中的阶段。他的长笛作品体裁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幻想曲、独奏曲、变奏曲、协奏曲、组曲(套曲)、小品、练习曲、双长笛、改编曲等。

在安德森的长笛作品中,不乏艺术质量上乘、影响广泛的精品。其中,作品8的《无穷动》(Moto perpetuo Op.8)、作品24的《6首沙龙音乐组曲》(Six morceaux de salon en deux suites Op.24)中的第1首《田园曲》(Chant pastorale Op.24 No.1)和第6首《潺潺溪水》(Babilard,Op.24 No.6)、作品55的《8首音乐会小品》(Op .55 Acht vortragsstucke)中的第4首《磨坊》(The mill the mill Op.55,No.4)和第6首《谐谑曲》(Scherzino Op.55,No.6)等,都是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作品。作品5长笛与钢琴或乐队的《叙事曲与精灵之舞》(Op.5 Ballade et danse des sylphes,flute with piano or orchestral accompaniment),是他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才华与艺术成就。这首作品不仅在音乐会经常上演,也是音乐院校的教学曲目,还在2016年国际最高长笛赛事之一的第九届神户国际长笛比赛中,被指定为比赛曲目。此外,他的作品3长笛与钢琴或乐队的《E大调协奏曲》(Op.3 Concertsuck,flute with piano or orchestral accompaniment) 也是一首在技巧上、音乐上质量很高的作品。

(二)长笛练习曲的内容、类型与主要作品解析

安德森的长笛练习曲,被公认为是与意大利长笛家科勒(Ernesto Koehler)的长笛练习曲并驾齐驱、各具特色的两种最有影响的系列练习曲,是所有长笛学习者必修的、最重要的长笛文献。而且,从内容的系统性、技巧的复杂性与音乐的流畅性以及音乐语言的丰富性来看,在浩如烟海的长笛练习曲中,安德森的长笛练习曲无人能够与之比肩。

安德森一共创作有多少长笛练习曲,目前尚无准确定论。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从作品编号最低的OP.15到最高的OP.63,共有八卷188首①维基百科网站“安德森”词条中有OP.67这个编号。然而,笔者多番查证,目前尚未查到安德森编号OP.67的练习曲。因此,笔者还是以他的八卷练习曲为研究依据。,按作品编号顺序如下:

1.《24 首高级练习曲》(Op.15)(Op.15 24 Grosse etuden,flute alone)

2.《大小调练习曲》(Op.21)(Op.21 Studien in dur und moll,flute alone)

3.《24首 练 习 曲》(Op.30)(Op.30 24 Instruktive uebungen,flute alone)

4.《小练习曲》(Op.33) (Op.33 Kleine exerzitien,flute alone)

5.《小 随 想 练 习 曲》(Op.37) (Op.37 Kleine caprlcen,flute alone)

6.《小 练 习 曲》(Op.41)(Op.41 Kleine studien,flute alone)

7.《24首高级练习曲(艺术院校)》(Op.60)(Op.60 Schule der virtuositat,24 Grosse studien,flute alone)

8.《技巧性练习曲》(Op.63)(Op.63 Etudes techniques,flute alone)

笔者在教学和研究中发现,安德森长笛练习曲的难度,并非以作品的编号顺序编排,而是按照其全部作品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的。如果将其难度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将OP.37和OP.41划分为初级程度;OP.30、OP.33和OP.63划分为中等程度;OP.21和OP.15划分为高等程度;OP.60划分为最高程度。可以说,整套八卷练习曲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安德森的这些长笛练习曲,并非是写给初学者的,即使是初级程度的练习曲,也要求演奏者有一定的基础。因而,选择安德森练习曲教学,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安德森八卷练习曲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技术训练类。这类练习曲在安德森八卷练习曲中,占有最大的比例。其中,既有各种吐音与手指技术的练习,又有各种节奏与不同连音形式的练习;既有某种奏法与音型的专门练习,又有各种复杂多样的组合,几乎涵盖了当时长笛演奏所有的技术内容与各种组合形式,可谓包罗万象。OP.15中第1首和第3首、OP.60中第1首及OP.63中的第1首等,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很高训练价值的练习曲。

OP.15第1首练习曲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练习曲,C大调,拍。这首作品结构相对短小而集中,通篇都由十六分音符律动的分解和弦式音型构成,音乐材料没有形成强烈的对比。A段由主调C大调主和弦开头的材料a开始,形成两个方整性“合头式”的8小节乐句,经过a小调结束在属调G大调上。B段也是由8+8 的两个乐句构成,调性出现a小调与b小调的因素,并向后面的再现逐渐靠拢。在34小节处再现的A段第二句出现时有所变化,这是因为此处将停留在主调C大调上。可能是因为作品结构相对短小,为了让音乐陈述得更加充分,之后又重复出现了再现段A',并在其结束后进行了3小节补充,使练习曲结束得充分而稳定。曲式结构图如图1。

这首通篇都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形式写成的练习曲,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难度极高。虽然音型通篇没有变化,但是由于调式与调性以及和声的频繁转换,声音色彩似万花筒般丰富多彩。了解长笛这件乐器的人都知道,长笛的低音发音比较迟缓和困难,其发音的原理也决定了长笛在所有管乐中与大号一样是最费气的乐器之一。这首练习曲不仅因没有“气口”而使换气变得十分困难,而且,其开始的第一个音即是从“中央C”这个长笛的最低音区开始的。因此,这对于长笛演奏者的能力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学习这首练习曲,无论对于训练演奏者在低音区敏捷的发音、还是快速的“抢气”、嘴唇的柔软度与手指的均匀度,以及在不同音区音色的“同质性”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图1.

图2.

笔者认为,在练习这首作品时,可以首先练习该作品的C大调音阶、分解和弦和琶音等相关内容以辅助练习,并将其适当放慢到一定速度。然后,再慢速地练习这首练习曲。最后,在保证音质以及手指均匀的前提下,逐渐加快并达到谱面所要求的速度。

OP.60第1首练习曲由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构成,C大调,拍。如同前例OP.15第1首练习曲一样,全曲采用十六分音符律动构成,音型为下辅助音结合音程式进行。由再现的“单三”构成,其中A段由8+8两个方整性的“合头式”乐段构成,调性在主调C大调上。进入B段后音乐转入F大调,仍然是“合头式”乐段,但在第二乐句中部进行了扩充,尾部又向再现进行了转调连接,所以结构有所加长。再现段A'中,采用了紧缩再现的方式,A段与连接共紧缩为12小节,引出段。段也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与段写法相近。C段是“合头式”方整乐段,D段两句使用了不同音乐材料,C'段也是没有完全再现,将再现与连接共紧缩为11小节,调性转至F大调,与主调形成了五度关系对比,也兼具主—下属的色彩性对比特色。在之后的段中,“单三”被再现,调性转回C大调。曲式结构图如图2。

图3.

这首名为《无穷动》的练习曲属于技术性的训练。长达4页通篇“永动机”般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对于演奏者来说,无论是手指技术还是身体演奏耐力等方面,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因此,它被认为是安德森八卷练习曲中难度最大的练习曲之一。

在练习这首作品时,可先采取慢速的八分附点吐音等方式,使手指与舌头得到很好的配合,并为练习好这首练习曲打好基础。然后,再分别以连音与吐音的形式慢慢练习。同时,还可以采取不用舌头“哈、哈、哈”的腹部断音来练习,以使每个音声音更加结实,而腹部肌肉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OP.15第3首练习曲是一首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作品,G大调,由单二部结构构成,A段主题材料a采用三连音式分解和弦上下行波动式音型,充满动力性,8+8的两句式乐段较为方整。B段音乐材料b由材料a衍化而成,对比不大,调性由G大调经A大调转至E大调。之后经由连接引出段,由一个三句式的乐段构成,材料c仍然采用三连音式分解和弦音型,却将上下行波动幅度扩大一倍,变为大跳后接分解和弦上下行两个八度的大型波动,将音乐推向高潮。调性由G大调转至A大调。在再现段中,乐段A、B两段都被完整再现,并在后面加入了9小节补充,音乐在G大调的完满终止中结束。曲式结构图如图3。

这首练习曲的精妙之处在于快速起伏跌宕的一组组三连音进行中,还巧妙地蕴含着旋律进行。整首练习曲华丽流畅,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训练与艺术价值。作为安德森八卷练习曲中最为著名的练习曲之一,它不仅是一首训练快速、敏捷和均匀的手指技术的重要练习曲,而且由于其技术性与音乐性的完美结合,受到许多演奏家们的青睐。在当前许多音乐会和长笛比赛中,这首练习曲有着很高的入选率。现今最当红的长笛演奏家之一、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长笛首席丹尼斯·布列可夫(Denis Bouriakov),在2019年东京举行的音乐会中,就演奏了这首配有钢琴伴奏的练习曲,博得了满堂喝彩。

关于这首著名的练习曲,保罗·塔法耐尔(Paul Taffanel)的高足马歇尔·莫伊斯(Marcel Moyse)曾在一篇回忆中写道:“1904年的一天,当约阿希姆·安德森来到巴黎音乐学院与塔法耐尔见面时,塔法耐尔正在给我上课,当听到塔法耐尔演奏安德森长笛练习曲OP.15第3课时,安德森为竟自己写了如此奇妙的音乐而感到惊讶。他自言自语地说,真不知道我写了些什么。”[1]

谱例4是这首练习曲中蕴含着的隐伏旋律线条。在练习过程中,首先要在延绵不断的三连音中把隐伏的旋律找到并呈现出来,使人能够清晰地听到旋律线条的流动。同时,还要在和声色彩、调性变化、作品结构、音色的“同质性”以及快速的换气、手指的干净与敏捷度等方面综合考量,深度挖掘作品的音乐内涵,准确诠释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图4.

2.歌唱抒情类。这类练习曲只有OP.33中的第6首和第19首,OP.21中的第10首和第13首等,虽然数量不多,但每首都是精品。这些作品与其说是练习曲,不如说是一首首优美如歌的乐曲。尤其OP.21中的第10首和第13首,简直就是一首优美如歌的浪漫曲和一首静谧的田园曲。

OP.21第10首练习曲是一首复三曲式的作品,#c小调,段由带再现的“单三”构成,结构较为规整。A段为1—9小节,主题#c小调音阶由对称的上下行搭配两个乐句组成的迂回式旋律构成,4+4的方整性转调乐段。从第12小节开始还出现了一些小的装饰音乐句,使音乐显得更加生动。这段音乐在结束前转到了属方向的#g小调。从25小节开始的B段采用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密集音组,旋律回转盘旋,速度更加流动,与A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段材料由音阶迂回式旋律衍生而成,也是8小节的乐段再次进行转调,转至主调的关系大调E大调,形成了同主音大小调式的对比。A'段中基本再现了A段,回到了主调#c小调,只是在最后3小节做了改变,没有转调,一直停留在升#c小调上。段由一段十六分音符律动的乐段构成,跳进加辅助音、分解和弦搭配音阶下行,音乐充满动力性,调性转至#g小调,与主调形成主属调性对比。

这是一首浪漫风格的练习曲。正如作者在谱面所提示的那样,是如歌的行板(浪漫曲),旋律委婉,优美动听。同时,还通过一些离调和转调的旋律,使音乐的色彩更加丰富。整首作品精致细腻,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这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练习曲,对于提升学生们音乐的表现力十分有效。

在练习时,可首先对这首练习曲的结构做一定的分析,对乐句的构成形式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将作品主要调性#c小调与#g小调的音阶慢慢演奏几遍,以对这首练习曲的旋律走向了然于胸。之后,再把乐句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的层次诠释清楚。此外,第12小节的装饰音是这首作品的难点,应重点进行练习,从25小节开始的B段在速度上要稍快一些,与A段在情绪上进行对比。同时,作品中的一些临时变化音也要特别注意。

图5.

OP.21第13首练习曲是一首带再现单三曲式结构的作品,♭G大调,拍。A段两个乐句组成了非方整乐段,主题材料采用十六分音符华彩与三连音式分解和弦相搭配的音型,音乐跌宕起伏、优美婉转。调性由主调♭G大调转至属调♭D大调。B段也是4+7的非方整乐段,第一句使用了A段主题材料中的十六分音符音型,第二句使用了主题材料中的三连音式分解和弦式音型,调性转到了♭a小调,并在第二句出现♭e小调的色彩,与A段调性形成大调主属调(♭G-♭D)与小调主属调(♭a-♭e)的对比。再现部分A'段进行了变化再现,音乐不再转调,结束在主调♭G大调上。值得一提的是,再现后A"段再次变化出现,并从第一句的后部对音乐进行了变化处理,最后结束在♭G大调主音上。这样的结构处理,不仅是对A段再现的强调与肯定,也带有尾声的性质,使音乐结束得更加充分。曲式结构图如图5。

这首田园风格的行板,从第1小节自由的散板开始,旋律进行起伏跌宕,节奏变化张弛有度、如诉如吟,有一咏三叹之感。这首练习曲可以看作是OP.21第10首的姊妹篇,二者之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首练习曲比OP.21第10首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练习这首作品时,首先要注意乐曲开始的散板部分应遵照谱面基本的时值与节奏,自由而不松散。其次,要注意作品的节奏律动,特别是十六分音符与三连音交替进行中时值的准确性。此外,由于这首练习曲降号包括临时升降号较多,应特别留心每个音尤其是装饰音的正确性。

3.综合训练类。这类练习曲主要有OP.15中的第24首、OP.21中的第4首和24首、OP.30中的第9首和24首以及OP.33中的第17首等。虽然数量也不算多,但这部分内容在安德森全部八卷练习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OP.21中的第4 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音乐的多样性,成为安德森包括练习曲在内所有长笛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图6.

这首练习曲无论是从曲式结构、调性布局还是在音乐内容等方面,都俨然呈现出一首完整的乐曲特征。这首变奏曲的主题,采用的是他本人的代表作之一、长笛独奏《叙事曲与精灵之舞》中的一段舒展而又略带些忧郁的音调。然后,作品进行了五次变奏。饶有意味的是,这五次变奏中的前四次变奏,每一次变奏都比前一次在音符上多了一个音,即从每拍两个音、三个音再到四个音,从而造成在音乐上的层次感与情绪上的递进。在第五变奏中,出现了与作品主题同主音大调的E大调,与前面的e小调在音乐色彩上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最后,全曲在主题以低八度的变化再现后中完满的结束。

这首著名的练习曲,不仅是每位学习安德森长笛作品的人必须要学习的曲目,还经常在一些音乐会和长笛比赛被选用。在2004年国家文化部教科司举办的全国专业艺术院校长笛演奏比赛中,这首练习曲就被选定为比赛曲目。

在练习这首作品时,首先应把作品的主题演奏好,这是演奏好变奏曲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对每一段变奏都要单独进行练习,同时,还要考虑各段变奏间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这首练习曲的速度虽然从总体上看变化不大,但由于几次变奏中有音符的添加,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速度加快的错觉。因此,演奏时要保持稳定的速度,不能越吹越快。此外,为使作品的旋律性更加流畅,建议这首练习曲采用拍来演奏。

图7.

OP.30第23首练习曲是一首具有再现特征的复三部曲式,F大调,拍。段由再现“单三”构成,主题材料为琶音装饰音搭配长音下行式旋律,为4+4的方整性乐段。B段与A段音乐特征基本相同,只是调性转到a小调,之后进行了A段的再现,整个段音乐材料集中、风格统一,富有特色。段使用了与段截然不同的音乐材料,为十六分音符律动式分解和弦音型,这也是安德森练习曲中的常见音型,与悠长安静的段音乐材料形成强烈对比。段结构十分规整,C 、D、C'三段均为“合头式”方整乐段,形成了清晰的再现“单三”,调性建立在下属方向F大调上。值得注意的是,这首练习曲的最后一段由一个单乐段构成,这个乐段使用了A段的节奏与音型元素,但并没有再现A段的旋律,因此可以认为是一个具有再现特征的新段落,曲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不同于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作品兼具再现“复三”与“并列复三”的特征。曲式结构图如图7。

作为OP.21这套练习曲的终章,OP.21第24首练习曲从一定意义上看,有综合这套练习曲中出现的主要内容的意味。第24首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作品,拍。这部作品的A段是一首四句式的乐段,采用由长音引出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式的主题材料,四句都是运用这一材料进行模进与变化形成的,句式较为清晰规整,调性出现在d小调上。进入B段后,音乐材料变为八分音符分解和弦搭配三连音式音阶进行的音型,与A段材料形成对比,调性上一开始没有明显的变化,在第二句出现F大调的色彩,并在之后由♭B大调过渡到A大调。这一系列转调都是为第三段的到来作铺垫。经过19小节的连接,终于在A'段出现了再现的元素。这首作品中的A'段不同于一般的再现段,它并没有完整再现原来的A段内容,而是再现了其中主题材料,运用A段主题材料发展成为与其风格特征一致的新乐段,调性在同主音大调D大调上再现,可以说A'段还是具有较为明确的再现特征。曲式结构图如图8。

这首练习曲开头部分的旋律明快、连贯,流畅自然。从B段开始,音乐开始变得复杂多变,旋律不仅更加起伏跌宕,还出现了舒展的旋律线条与短小跳跃的乐句对话,各种复杂节奏型,各种复杂连、断音的组合,以及回音、倚音、波音等多种装饰音。曲作者似乎想把长笛所有的技法与乐思都汇集在此段之中。其强烈的艺术张力和富有戏剧性的手法,对于多以创作优美而流畅性旋律的安德森来说,在其全部练习曲中难得一见,无疑是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首。一首篇幅并不算长的练习曲,承载了如此之丰富的音乐内容,这不仅在安德森八卷练习曲中绝无仅有,在其他作曲家的众多长笛练习曲中也未曾见到。安德森如此高超的创作才能和丰富的乐思,不能不让人钦佩。

图8.

这首练习曲在训练与驾驭各种复杂变化多端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变化、各种精准的节奏时值以及各种连、断音乃至装饰音的奏法等方面,都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练习曲。正因此,作为安德森最为著名的练习曲之一,它不仅是每位长笛学习者的重点学习曲目,也经常出现在各种长笛比赛中。在2018年中国东北地区首届长笛演奏比赛中,它就被选定为比赛曲目。

这首具有音乐会练习曲性质的练习曲,无论是曲式结构、节奏变化、组合方式,还是在旋律进行等,都是安德森八卷练习曲中最为复杂和丰富的一首。由于它复杂多样,在练习时,首先可对其进行分析与归类,然后再分门别类地进行重点练习。要特别注意的是作品中三连音与十六分音符的转换,以及各种装饰音的节奏和时值的准确性。此外,在练习熟练后也可以采取拍演奏,从而使音乐进行更加流畅。

在安德森创作的全部长笛练习曲中,应该说最为著名的是OP.21和OP.15这两部,特别是OP.15这部练习曲,可谓安德森全部练习曲中的精华。在欧美的音乐院校中,这部练习曲一直是作为最为重要的练习内容而广泛使用的。长笛界一代宗师马歇尔·莫伊斯也非常推崇这部练习曲,在由他的儿子路易·莫伊斯(Louis Moyse)编辑、美国希默公司出版的这部练习曲的“练习的建议”版本中,马歇尔·莫伊斯为这部24首练习曲中的每一首都写了变奏,特别是为第1首练习曲竟写了21种变奏之多。同时,他还在前言中说明了在练习这些变奏时,如何能使演奏者发展出更好、更强的技巧。并且还说明他在这里编写的各种变奏和练习方法,日后亦可用于其他音乐以及各种特定及高难的段落或部分。马歇尔·莫伊斯还充满敬意地写道:“在巴黎音乐学院,我有幸在保罗·塔法耐尔的指导下学习安德森的OP.15号作品。当他演奏时,每首练习曲都成为美和音乐才能的杰作。是什么智慧、清晰和简单的技术帮助我们强调了他们每个人的音乐财富。”[2]

笔者认为,在国际长笛领域浩如烟海的长笛练习曲中,安德森的长笛练习曲堪称是艺术水准最高的。其练习曲最大的特点在于内容的博大精深和音乐性的丰富多彩。只要演奏或聆听过他的练习曲,不管是哪一类性质的练习曲,你都会感受到音乐的流畅和旋律的优美,仿佛潺潺流水,是那样的清新、流畅、自然。即使纯粹技术性的练习曲,也都蕴含有音乐性的因素。而且,他的各卷练习曲之间过渡自然,不存在因跳度过大而衔接困难的情况。这些练习曲,不仅对学习者长笛技术性的全面训练大有裨益,而且在音乐的表现力方面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正因此,安德森的长笛练习曲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音乐院校的长笛专业极其重要的教材,甚至是其首选教材。

同欧美各国的音乐院校有所不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我们使用的主要则是从苏联传播过来的“科勒系列”和普拉托诺夫(Platonov)、雅古金(Yagujin)等人的长笛练习曲。不可否认,这些练习曲也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科勒的系列练习曲,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而安德森的练习曲则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国际音乐艺术交流的不断增多才开始逐渐为我们所了解、认识和接受。通过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安德森长笛练习曲的艺术价值。同我们以往所熟悉的那些练习曲相比,他的练习曲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与别具一格,其中洋溢着丰富的音乐性,备受广大师生们的青睐。这可能也是这些年来安德森练习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 语

100多年前,安德森这位使用“八键长笛”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创作了不仅在当时,而且令今天使用“波姆式”现代长笛的演奏者都为之惊叹的八卷博大精深的长笛练习曲。作为那个时代最为优秀和受人尊敬的长笛演奏家,安德森“谱写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长笛练习曲”[2]。马歇尔·莫易斯在《安德森24首长笛练习曲》(OP.15)“练习的建议”版《前言》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在欧洲所有音乐学院的教学计划中,约阿希姆·安德森的作品都被赋予了很高的荣誉地位。我的第一位老师阿道夫·赫内邦恩斯是巴黎音乐学院塔法耐尔教授的继任者,他在谈起安德森时总是充满热情和钦佩。他喜欢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句今天我们长笛演奏者所熟悉的一句话:钢琴家有肖邦练习曲是幸运的,而我们长笛演奏者,却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权:约阿希姆·安德森的练习曲。”[2]

这位一生致力于创造最高水平音乐的“长笛界的肖邦”——安德森,其创作的八卷长笛练习曲,不仅是每位长笛学习者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更是长笛艺术宝库中珍贵的宝藏。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值得一代代的长笛人不断地学习、开发和研究,并不断创造出新的音乐财富。

猜你喜欢

练习曲长笛安德森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电影界的“强迫症之王”——韦斯·安德森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定格动画的新阐释——安德森和他的《犬之岛》
“兰巴”主题少年小钢琴家音乐会练习曲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绘事感言
韦斯·安德森与《布达佩斯大饭店》
正已烷职业中毒防控——安德森模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