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语境下国外高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转向及借鉴

2022-11-16贾莉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公民价值观思政

全球化的推进,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重构了世界社会经济格局,多元文化思潮涌起。大学生思维活跃,其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觉悟受外部环境影响更大。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的认同感,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高等院校是引领和塑造国民价值观念、提升国民素质的教育场域,其思政教育制度设计往往反映国家价值观导向。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已进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阶段,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初步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教育方法逐渐丰富,并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思政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转型关键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推进。尽管其他国家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与我国有诸多不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现代语境下公民教育发展变化的普遍趋势,借鉴国外高校公民教育的经验,探讨公民教育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嵌入的路径,从而提升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效能。

一、典型国家高校公民教育的新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高校公民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民族国家的出现与发展。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现代高校公民教育的总目标就是将青年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社会政治制度要求的“合格公民”。而今,全球化、数字化、自媒体浪潮席卷高校,各国高校公民教育不断革新,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1.美国高校公民教育强化“核心价值观”

195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出现“价值危机”。“9·11”事件激发联邦政府重塑价值观教育。高校公民教育承担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重任,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1)以“社会研究”课程为核心。美国高校普遍开设“社会研究”课程。该课程没有统一教材,各高校课程结构不同,主要包括公民知识教育,让学生知晓美国政治体系、社会民主等;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公共意识、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以及基本道德素质等;公民技能教育则训练大学生民主参与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2)“服务学习”课程培养大学生公民责任感。“服務学习”课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大学生教育中,让学生参与到系统化的社会服务中,在反思中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关爱意识、责任意识等公民意识。(3)以通识教育塑造核心价值观。通识教育既是课程体系,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核心阵地。通识教育更关注新生指导、多元文化、跨学科教育等,传递美国社会统一的价值观。(4)大学生资助体制与引导价值观的社会实践。联邦政府通过设置资助项目,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联邦勤工俭学计划”“联邦帕金斯助学贷款项目”均规定,受资助学生要进行社会公共服务,增强大学生对美国民主事业的了解,塑造价值品格。(5)数字公民教育。美国较早开展数字公民教育,大多通过游戏化方式让学生能够以合法安全、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运用网络信息,使之从“数字原住民”转变为数字公民,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2.法国高校“世俗化”公民教育

法国是近现代高校公民教育的首创国。《塔莱姆法案》要求学校“讲解公民应尽的义务,讲解每个公民必须了解的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区别于美国高校推行“公民宗教”,法国在《费里法案》后,废除公立学校的宗教课,“世俗化”成为法国公民教育的鲜明特色。高校公民教育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革,形成了五方面的特点:(1)人权教育是高校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2)专业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2015年法国颁布的《知识、能力和文化的共同基础》条例提出,各学科应发挥自身优势,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这一举措使各学科之间呈现出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横向协调。(3)分层递进的教育模式。法国强调学校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载体,公民教育几乎均以学校课堂教学和校内活动的形式开展。依照“共同基础”的培养框架,公民教育从学前阶段到大学阶段形成纵向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教学目标螺旋式上升。(4)集中统一、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法国公民教育呈现出自上而下、集中统一、高度组织化特点。在政府推动下,家庭、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民教育建设,扩大了公民教育的影响范围。(5)全球公民意识教育。2018年时任法国总统的马克龙提出“同一个星球”的理念。法国公民教育在传统核心素养要求上增加更多全球竞争能力素养要求,如全球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等,并明确全球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

3.团结视域下的英国公民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移民数量增加,英国面临着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凝聚共识,避免因认知、价值观不一致导致社会分裂?英国试图通过学校公民教育塑造团结的社会,其主要趋势如下:(1)明确的公民教育目标体系。英国公民教育分为三个不同层级的目标:宏观上的国家总体目标(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共同发展),中观上的学校教育目标(培养“完整的人”)、微观上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层层递进的公民教育目标。(2)塑造共同价值观。《促进英国的基本价值作为学校SMSC的部分》强调“学校应该促进民主、法治、个人自由、相互尊重和对不同信仰及信念的宽容”,在公立学校推广“英国价值观”,以此奠定团结社会的基础。公民课程增加“认同与多样性”内容,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在课程实践中,高度重视学生公民身份的构建,促进学生对英国的深入认知。(3)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公民教育采用显性的课程教育、隐性课程渗透、多样化的实践教育等综合化的教育手段。小学阶段采用显性课程形式,中学和大学阶段则采用渗透式课程和跨学科学习方式,实践教学贯穿于公民教育全过程。牛津大学内尔·霍克斯推行的“生活价值教育计划”,在80多个国家实施,主张学生在身体、情感、智力、精神等方面全面成长。(4)两大政党不同的公民教育内容。英国政坛由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两大政党在公民教育中的价值观导向及对应的课程内容存在显著差异。工党代表无产阶级,强调社会平等,主张公民积极参政,因此公民教育课程内容涵盖道德责任、社区参与和政治素养,注重社区民主实践活动。保守党代表资产阶级,强调个人自由,公民教育课程弱化政治素养,鼓励学生适应现有的政治框架。两党的分歧影响了高校公民教育的连续性和一惯性,不利于公民意识的统一与凝聚。

二、国外公民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并没有明确提出“公民教育”的概念,以思政教育为主。公民教育强调培养符合国家利益的“好公民”,思政教育注重“人的发展”。从终极目标来看,我国高校公民教育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可以认为高校思政教育等同于“公民教育”。因此,高校思政工作可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形成独具特色的“公民教育”中国模式。

1.培养什么样的人——塑造清晰的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观

近些年,国外公民教育的价值观导向愈加突出,例如法国公民教育意在培养维护“共同生活”的青年,以实现社会团结向上。美国公民教育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潜移默化”地灌输。“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政教育需把握的根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价值观目标体系。

2.如何培养理想公民——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

(1)构建思政教育多维度“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西方国家公民教育发展呈现出学习不同阶段,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的特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有必要强化顶层制度设计,按照各阶段学生特点,调整课程,形成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纵向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实现学校、家庭、非正式组织、博物馆、自媒体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横向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主体等多方面形成多维度“一体化”格局,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2)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增进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各国普遍推行“课程思政”,通过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国情,理解文化特质,内化价值观念。例如法国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坚守,激发公民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民族精神形成的源泉。在思政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增进学生的集体记忆,提升其文化认同、爱国情感,将抽象的思政教育目標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行为准则。

(3)高校思政工作向“全球化”“互联网+”的转向

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应立足本土,搭建全球公民教育框架,培养高校学生对多元社会、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复杂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使其成为世界变革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外,借鉴美国、英国经验,通过学术交流、民间交流、项目合作等形式,向外传播中国高校思政工作模式,谋求在国际公民教育领域的话语权。

随着教育信息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数字公民教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中国尚未形成系统的数字公民教育课程。现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滞后,连贯性不强,缺乏明确的数字公民教育主题。参照国外经验,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企业共同设计数字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以具体情境、游戏化学习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成为“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

三、结语

高校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实现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贯彻,培养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是加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在世界发展新格局下,国外高校的公民教育纷纷进行改革,力图与政治、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同向变化,培养出符合国家价值观的合格公民。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借鉴国外高校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明确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导向、构建“大中小幼”纵向一体化、多主体共同建设的横向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向“全球化”“互联网+”的转向,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一代。

【项目名称: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2021年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项目编号为X-KCSZ2021004),广东省2020年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消费者行为学》。】

(贾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猜你喜欢

公民价值观思政
论公民美育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