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如何组织有效的德育指导工作
2022-11-16章茜
章茜
摘 要: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已经成为教育之首。班主任负责统筹管理一个班级内的各项事务,同样也应该以丰富的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让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将从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活动入手,思考实施德育指导工作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22-0203-03
How primary school head teachers organize effective moral education guidance work
ZHANG Qian (Xintang Primary School, Liuhe Town, Taic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mo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top of education. The head teacher is responsible for coordinating and managing various affairs in a class, and should also enlighten students with rich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so that students can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ood moral education,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class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the primary school head teacher, and think about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lement the moral education guidance work.
【Keywords】Primary school head teacher; Mo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因为他们人生阅历不足且思想单纯,难以正确辨别是非,甚至有可能会在不良环境的熏陶下养成不好的习惯,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样的,如果班主任能尽早发现小学生存在的思想偏差与行为问题,及时干预,那么则有利于促使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此,小学班主任就应该要积极组织德育指导工作。基于小学生以直观经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情特点,班主任还要创新德育形式,以生活化、实践性的德育活动促使学生自觉内化道德理念,将德育内容同化到個人思想体系中,引导小学生逐步成长为有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学会友善待人、诚信处世。
1.从日常相处中观察学生,设计实际的德育目标
德育的本质是要对学生的精神认知产生深度刺激,让学生自觉明辨是非对错,学会辨别善恶,懂得自我克制,成长为一名有道德、有礼貌的好孩子,激发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既能让学生产生自我认同,也能反省自身,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思想认知,自然而然地改善学生的处事方式。为此,小学班主任就应从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出发,设计出符合学情现实的德育目标与育人计划,准确阐述德育主题,以便针对性地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为此,小学班主任就要多多观察学生,判断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矛盾,据此确定德育辅导方式与目标水平。
在整理学情资料时,班主任不仅应从教师的视角去观察学生,也应与其他教师、家长积极讨论,支持学生反馈自身的实际需求,在每一轮德育活动之前都会进行丰富的前期调研。举例来说,通过多方调研,本班学生普遍不懂得如何尊重家长、不会感恩家长。于是,笔者就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组织了一次班本活动。
首先,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分享家庭生活日常,阐述自己与家长相处的方式。组织这一交际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回想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以引出感恩父母这个话题。学生会下意识地分享自己最依赖的家庭成员,基本上只分享与妈妈有关的事情,只有少数学生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在此环节,笔者尽量引导学生分享与父亲有关的事情,而学生也反应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是“缺席”的状态,学生因此并不依赖父亲,难以及时回想起与父亲有关的故事。
其次,笔者播放了几组关于职场人拼搏奋斗主题的短视频,让学生观看成年人在职场中奋斗的过程,使学生能试着理解父亲,感受父亲的辛苦。在这些短视频的感染下,小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此时,笔者告诉学生,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但是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去回报父母,在家务上帮着父母分担一些,要感谢父母,在心中记住父母的付出。
最后,笔者组织学生制订了家庭责任践行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写下要为父母做的事情,按照计划表为家庭服务。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便于学生理解父母,积极承担家庭责任,维护家庭和谐。
2.在班级德育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学生和班主任接触的时间最长,同时,小学生正处于培养文化价值观、情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模仿能力非常强,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会仔细观察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以此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由此,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在班级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共同进步、发展,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让学生以最放松的心态投入班级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比如,班主任想要让学生遵循规则、严于律己,那么一定要用同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班主任平时教导学生不要迟到早退,那么班主任在主题班会、学科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守时,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引导学生树立严格的时间观念,这对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学习活动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除了要监督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日常表现,还需要评估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导学生要乐于助人、关心同学,学会付出自己的善心、爱心、真心,总之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要和学生多交流、多互动,从中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困惑、生活困惑,并且把这些问题铭记在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爱,那么学生也会关爱他人,实现情感传递的良性循环,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学习活动、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班主任要严格要求学生文明用语、不说脏话、不对其他学生说出伤害性与侮辱性的话语,那么班主任也要以身作则,无论是学生做错事,还是成绩下滑,班主任都不要嘲讽、批评学生,而是要用鼓励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荣誉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有待提升,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指导,班主任一定要联系实际生活来渗透正确的思想观念,这样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要围绕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开展德育,比如,在主题班会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之后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洗脚,无形之中就能让学生感知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在班主任的以身作则,以及学生的严于律己之下,师生共同营造温馨班级氛围,实现班级管理和德育的相互融合、渗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从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组织丰富的德育活动
在德育指导工作中,班主任要敢于创新与调整,具体分析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思考小学生如何才能自觉接受德育道理的启迪,并按照德育规范生活。客观来讲,学生的学习经验主要来源于自身体验、生活观察,所以如何让小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之,有效启发学生,使其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道理,以便逐步提升学生本身的德育认知。为此,小学班主任便要利用学校平台去组织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启发学生、指引学生,逐步健全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比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珍惜劳动人民的付出,所以笔者组织了一轮“环卫工人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内负责校园内的清洁工作,并由劳动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清洁工作。一般来说,学校的环卫人员在黎明之时便开始工作,所以小学生也需在黎明时起床,拿着清扫工具到校园内清理街道,装运垃圾。经过这次实践活动,小学生显然产生了很多感受,所以在早上体验完环卫劳动之后,笔者利用早读时间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体验。
不少学生都能体会到环卫工作的辛苦,此次活动不仅渗透了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而且还展现出了正确的劳动态度,告诉学生每一份工作都值得被尊重,所以学生要摆正劳动态度,不要轻视任何一份劳动。同时,学生也逐步懂得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在生活中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不能随意乱扔垃圾。这一案例可证明,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促进作用。
4.从包容理解中尊重学生,构建有效的德育环境
在德育过程中,如果缺乏理解与包容,一直以严苛的态度去教育学生,那么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抗拒心理,反而无法推进德育工作,甚至于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失去拼搏奋斗的动力。因此,小学班主任要懂得包容学生、尊重学生,尽量去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不要急着去宣传道理,而是要积极构建有效的人文教育环境,用关爱、理解与包容与学生建立紧密的关系,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德育认知。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笔者经常会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但是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同样也有长处,如果只一味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因此,每当学生犯错,或者是展现出性格缺陷时,笔者都会包容学生。比如,笔者的班中有一个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总是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也因此变得格格不入,总是不开心。如果在他还不熟悉新环境、新集体的前提下,强迫他参与集体活动,那么他可能会失去安全感,影响其自我发展。因此,笔者不强迫他参加集体交流活动,而是会陪着他慢慢适应集体生活,带着学生去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园内活动,待学生充分适应了集体生活之后,再引导他参与一些合作类游戏活动,让他主动开口说话。笔者并不强迫学生去结交新同学,而是多加引导,让学生主动打开心扉,建立内心的安全感。
这个案例也说明,在学生展现出性格缺陷时,教师不要急着去纠正、去调整,而是要尽量去包容并理解学生,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成长空间,让学生逐步做出改变。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思想也向我们展现了为人师者应有的态度,而笔者也一直坚持着人文关怀思想,包容着学生的缺点与不足,也在尽量引导学生朝着正能量方向成长。
5.从家校合作中感化学生,打造开放的德育平台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班主任与其他教师之外,对其影响最大的便是家长。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与班主任的教育意见并不统一,而且二者也很少沟通教育意见,所以经常会出现教育矛盾。由于小学生尚未形成理性精神,所以也很難树立正确的辨别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德育实践中,小学班主任要主动组织家校合作活动,主动打造开放有效的德育平台,与家长一同制订德育计划,与家长形成教育共识,通过统一、规范的德育活动去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如此,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比如,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德育活动中,笔者在活动准备阶段,便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向家长说明引导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的重要意义。小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每天面临的物质诱惑很多,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也比较好,所以大多数小学生都缺乏克制自我、节约消费的正确意识,甚至会无节制地消费,习惯向父母开口索要各种物品。通常情况下,家长会尽量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也让学生养成了不良浪费的习惯。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玩具数量非常多,而且重复的玩具也有很多,显然是因为过度消费造成的。因此,当笔者解释了过度消费、浪费行为会引发的心理问题之后,家长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也愿意配合此次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于是,笔者就与家长一起设计了“消费观”德育计划,由家长带头组织德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控制并克制学生的消费行为,让学生树立节约意识,懂得理性消费。最初,小学生并不习惯这种被约束、被拒绝的感受,会与家长闹脾气,而一些家长则会心软、动摇。对此,笔者会引导的学生家长坚定自己的决心,有效地拒绝学生所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在长期努力下不断改善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
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既然负责全面管理班级事务,那么就必须在日常管理与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去设计德育计划,整合德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优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始终以包容、理解、尊重的态度面向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并与家长实现德育合作,共同保护学生、指引学生,让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德育认知效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戴文爱.探究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华少年,2018(19).
[2]张丛.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措施分析[J].北方文学,2018(18).
[3]张博.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探讨[J].新智慧,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