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妇产科护理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2-11-16张庆桂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超星学习通线上线下

【摘要】本文论述基于学习通平台进行妇产科护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策略,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前端分析,提出课程理念与目标、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等课程整体思路,形成“三阶段八步骤进阶式”的教学模式,并以“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教学为例,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对教学实施与评价、教学效果与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 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 超星学习通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6-0089-05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当前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形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网络的覆盖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使移动碎片化学习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为顺应信息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针对混合式教学的应用研究逐渐成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常态。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实施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匮乏、考核评价模式单一、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等弊端。为此,在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笔者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教学为例,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妇产科护理混合式教学设计前端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妇产科护理是中等职业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考试必考课程之一。该课程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健康评估、外科、内科、儿科和护理学基础等多学科知识,具有理论知识繁杂、操作技能难以掌握、知识点抽象且难于理解和记忆、教学课时数少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笔者认为,教师对该课程进行混合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二)学情分析

本課程授课对象是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三学期。笔者通过问卷形式进行学情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是知识和技能基础方面:学生已学完医学基础课程,对生殖系统解剖结构、生理和病理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掌握得不够扎实;完成了健康评估和部分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但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不足。二是认知和实践能力方面:100%的学生能熟练运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76.80%的学生习惯用手机查找资料,但91.30%的学生面对疑难问题时,不喜欢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81.20%的学生厌烦纯理论学习;94.30%的学生喜欢关注游戏、动画、视频等互动性强的信息,好奇心强,但临床实践机会少,不会灵活运用护理技能。三是学习能力和特点方面:中职学生绝大部分为初中毕业生,主动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不良,缺乏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但能够接受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中职生的学情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其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技能训练。

(三)学习通平台分析

超星学习通平台支持线上线下互动反馈式混合教学模式,包含课前、课中、课后在内的教学流程,为教师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平台保障。该平台通过网络课程建设、互动式教学设计、任务驱动的进阶式学习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该平台具备完善的后台数据监控功能,使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依据;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室的大屏和智能手机打造学习通智慧教室,通过签到、选人、抢答等多种教学活动实现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打造高效课堂。

二、课程整体思路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依托学习通平台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是以培养学生构建妇产科护理专业知识体系为知识目标;二是以训练学生运用妇产科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作为能力目标;三是确立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以及“情系健康,生命所托”的家国情怀为价值目标。

(二)建设线上课程资源

在进行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时,笔者首先梳理课程知识,以章节内容为单位,依据护士岗位能力需求和知识点的关联度重构教学内容,将整个课程分为妊娠期护理、分娩期护理、产褥期护理、妇科疾病护理、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实训操作等六个模块,根据教学大纲、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和护理工作岗位需求,确定妊娠生理、产前检查、正常分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流产、异位妊娠、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出血、生殖系统炎症和肿瘤、计划生育措施的选择等章节为重点教学内容,并确定将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应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为教学难点。

线上教学资源的各个单元由学习任务单、教学视频、习题库、PPT、教案、问题讨论等导学资料构成。路丹等人提出,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学生更好地学。因此,课程建设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本课程根据中职生的学情特点,将每个教学单元内容分割成不同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拍摄讲授视频,如针对重点、难点、实训操作内容等制作微课教学视频,视频时长尽量不超过10分钟,力求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习得知识,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针对知识点设置线上测试题,既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明确了线下课堂精讲教学方向。如笔者将“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这一知识点分成产后出血的概念及原因、产后出血的特点、评估出血量、护理诊断、止血措施等五个知识点,并将产后出血的特点、评估出血量等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并将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子宫按摩”制作成微课视频,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线上测试题,方便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

三、教学模式与流程

本课程以学习通为教学平台,以网上课程资源为基础,在混合式教学中形成了“三阶段八步骤进阶式”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一)第一阶段:课前自主学习,内化知识

课前1周,笔者将学习任务单、教学视频、PPT、教案、问题讨论等教学资源上传至学习通平台,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线上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首轮线上测试,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笔者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二)第二阶段:课中小组合作,巩固知识

笔者通过分析课前学习数据搜集学生的易错点(正确率≤20.00%的题目为易错点)和疑难问题,在线下课堂中针对易错点、疑难问题和课程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精准讲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初步解决重点和难点内容。针对首次线上测试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第二轮线上测试,侧重检测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期强化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进一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经过新知讲解和二次测试,笔者设计典型临床案例,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程序提出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搜集案例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再将讨论结果或技能训练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师生共同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过程考核成绩,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岗位技能的训练。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巩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第三阶段:课后拓展学习,运用知识

1.理论测试。经过课前自主学习及课中强化学习,笔者针对整个单元护士执业考试的考点内容进行章节总测试,分析后台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将成绩在80分以上定为合格,筛选出成绩在80分以下的学生,一边集中辅导,一边发挥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进行强化学习,并再次检测,直至每名学生都能取得合格的成绩。

2.综合演练。笔者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临床情境案例,并提出与临床实际工作有关的拓展學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分配角色和任务,并将角色扮演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学生对照评分标准互相批改,设定每名学生负责批改5份,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标学习,体验当“小老师”的成就感,同时能够取长补短,提高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自身的职业认同感。

在“三阶段八步骤进阶式”教学模式中,每个阶段都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八个步骤环环相扣,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由低阶学习向高阶学习有效递进。

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把线下班级授课制群体学习优势与网络学习个性化融为一体,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下面,以“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这一知识单元为例,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

(一)课前线上测试

授课前1周,笔者在学习通平台上传了“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的教学资源,发布针对教学知识点的线上测试题。学生在授课前2天完成了学习任务和首轮线上测试,通过线上测试自主探究学习,从中发现不足,带着问题进入线下课堂。在此阶段中,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进行线上测试,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教师在授课前1天调取后台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整理易错点(产后出血原因判断)和疑难问题(评估出血量)作为线下课程的难点内容,做到所教即学生所需,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线下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重点内容(产后出血的特点)、难点内容(评估出血量、产后出血原因判断)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通过选人、抢答、讨论、课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第二轮线上测试,学生强化了对重、难点知识的记忆;经过两个环节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分析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典型临床案例,并分小组完成两个子任务,即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和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学生分组讨论,列出产妇出血的特点,根据出血特点判断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由此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评判思维能力。接着,各小组在模型上练习子宫按摩,并将讨论笔记和子宫按摩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师生共同评价,指出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错误及其改进方法,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完成了操作任务。最后,师生共同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的流程,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教学,通过精准讲授→课堂测试→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层层递进,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课后巩固知识

课后,笔者以“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的情境案例为主线,提出与临床实际工作有关的拓展学习任务:1.作为产房护士,你首先应采取什么应对措施?2.请你上网查找并画出产后出血的急救流程图;3.小组成员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产后出血急救综合演练。笔者在讨论区进行答疑指导,让每个小组将讨论结果和演练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再采用小组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批阅的方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技能考核成绩。最后,结合护士执业考试的考点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理论总测试,以检测教学效果,巩固课堂知识;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采取打回重做、集中辅导和同学互助的方式,实现100%达成知识目标。这样教学,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团队演练,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增强职业认同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为主,一般由线上学习任务、线下项目任务、理论考试等三个部分组成,线上学习任务是学生利用学习通平台完成学习任务,占比40.00%;线下项目任务是指教师布置课后拓展学习任务,占比20.00%;理论考试是进行期中和期末理论考试,占比40.00%。其中,线上学习任务由章节测试、在线作业、视频观看、学习次数、在线讨论、课堂活动、签到等七个部分组成,由学习通平台自动生成过程数据;线下项目任务的成果展示,由自我评价(占比20.00%)、学生互评(占比30.00%)、教师评价(占比50.00%)三个部分共同构成;理论考试中的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分别占比15.00%、25.00%,实行教考分离(如表1所示)。

在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时,笔者通过考核学生线上观看教学视频、学习PPT等文档资料的时间和完成度,课中参与在线讨论、签到、抢答、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情况,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思考,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章节测试和在线作业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查阅成绩,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后的拓展学习任务中,学生主动查阅资料,通过角色扮演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职业认同感;笔者将学生的互评作业纳入考评成绩,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发挥同伴示范作用,让学生从低阶学习向高阶学习过渡。

这种线上与线下联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改变了既往“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将课程考核贯穿教学全过程,能更加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升岗位胜任能力。

六、教学效果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课前预习与检测,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學习兴趣。笔者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学重难点为学生精准解惑,师生共同讨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课后,结合临床案例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实际工作,通过角色扮演培养了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笔者将近两届授课学生的妇产科护理综合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020级132人的平均成绩为75.42±5.48,不合格率为12.30%;2019级128人的平均成绩为67.33±4.97,不合格率为35.80%,两项结果比较得出:P<0.05,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笔者对2020级13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达93.70%;有86.70%的学生支持混合式教学;97.20%的学生对成绩评定标准满意;83.6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提升自学能力有帮助;79.70%的学生认为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81.80%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与传统教学相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了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有效增强了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促使学生从低阶思维能力向高阶思维能力突破。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中等职业卫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七、反思与改进

(一)帮助学生适应线上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中职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很好地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而少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参与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讨论、抢答等环节表现不够积极。对此,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督促给予及时预警或谈话,促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对确实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采用学生帮扶、小组带动、实时表扬、设置学习进步加分项等激励措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笔者通过调取超星学习通后台数据,发现个别学生观看视频时间100%完成,但线上测试成绩不理想。经了解,这些学生存在一边播放视频,一边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对此,笔者通过个别谈心,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每次单元学习任务结束后,笔者将本单元学习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三)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

从课后拓展学习任务作业提交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部分学生在适应混合式教学时存在畏难情绪。一方面,由于网络和学习通平台操作不当等原因,学生提交作业困难,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混合式教学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线上学习任务,课中、课后参与讨论、抢答环节,并要按时完成作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参与,都会对课程成绩造成一定影响,于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对此,笔者通过督促相关责任人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保障;在课程学习前,笔者给学生演示学习通平台的操作及功能,解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权重比及考核目的,使学生能正确地操作学习通,及时提交作业;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课程知识点,合理设计学习任务,针对课后作业设计不同的难度系数,增加了附加分项目,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妇产科护理课程中实施“三阶段八步骤进阶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信息化教学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充分打造高效的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原帅.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6).

[2]吴尚,乌兰,王彦斌,等.线上线下互动反馈式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超星学习通支持下的“聚合物合成工艺学”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21).

[3]何宏康.基于“学习通”的轮机自动化混合式教学[J].航海教育研究,2021(38).

[4]路丹,李彦熙.高职院校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8).

[5]程香,卢翠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职《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

作者简介:张庆桂(1967— ),广西全州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妇产科学及妇产科护理教学改革。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妇产科护理超星学习通线上线下
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应用与研究
浅论超星学习通辅助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实现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索
超星学习通APP在高校推广的可行性简析
妇产科护理有效教学对策的探索
基于AHP方法对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网络平台效应对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线上商业模式选择的作用机理探讨
微课在妇产科护理实训中的运用
高职院校《妇产科护理学》PBL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