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研究

2022-11-16邓玉琴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艺术素养工作室项目

【摘要】本文基于部分美术课堂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意性,忽视学生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提出将“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通过“私人定制”美术课程、丰富美术课堂形式、巧妙设计美术作业等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使美术课堂充满活力、富有特色。

【关键词】“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 美术综合实践课 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6-0140-05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是审美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存在教学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意性,忽视学生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现实所需,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我校学生艺术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使用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而要寻求教学创新,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性。为此,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改革教学方式,积极搭建“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融入美术课堂的实施策略

《教育部关于推进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工作室,定期举办艺术节,让每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并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为此,广西钦州农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于2020年引入“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由商贸管理学部牵头、笔者为主要负责人。该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动态教学,营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工作室+项目”即根据艺术学科专业特点成立相应的工作室和工作坊,如钢琴工作室、声乐工作室、舞蹈工作室和美术手绘工作坊等,同时建设一批与教学大纲紧密相关的艺术训练项目,训练项目主题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或时事热点、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等进行设置。教师通过工作室的平台,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学生的艺术技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将艺术教育贯穿学习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或者合作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索,从中习得艺术技能,提高自主管理能力与艺术审美能力。

“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美术教学,在工作室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性强、手把手教的教学平台,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点,针对性地制订一套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在独具特色的教学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形成具有个性化和专业特色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灵活的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美术课堂,也促进了学生绘画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私人订制”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滞后、因循守旧,更新速度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时事、季节变化、节日氛围、本土资源等进行深入挖掘,设计符合中职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打造多样化、可选性的“私人订制”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1.开发校本资源,打造农校特色课程

我校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发展,校园环境与设施已逐渐完善,凉亭、教学楼、喷泉景观等丰富的资源可以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我校属于农类学校,校园里有丰富的农类资源如花海、老树、荷鱼池塘、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生长的蔬菜、农耕用具等,将这些资源与美术活动相融合,可以打造出独具农校特色的美术课程。

美术绘画包含“造型”“色彩”“欣赏”等教学内容,笔者针对不同的美术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在“造型”课程中,融入教学楼、凉亭、树木等绘画素材,引导学生把握造型的透视关系、前后空间关系等;在“色彩”课程中,带领学生感受校园不同季节不同景色的色彩变化,通过亲身感受大自然色彩的奇妙变化,领悟色彩千变万化的魅力;在线描课程中,带领学生观察农耕用具(锄头、簸箕等)、瓜果蔬菜,让学生从中感受绘画语言中的形状、材质、线条、肌理变化等,从而使学生更易掌握线条的表现方式。

比如,在线描课程中,笔者带领学生到校园观察木棉树,让学生观察木棉树树枝的粗细、长短、走向等,并寻找树的生长规律。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树枝斑驳的纹路和叶子清晰的叶脉,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不一樣的绘画肌理,然后指导学生用线条表现木棉树的造型并描绘树枝的纹路和叶脉的走向。通过对线条的感受和描绘,学生掌握了线条不一样的变化,有长短、轻重、曲直、疏密和虚实等,也了解到线条的穿插关系,从而学会了用线条表现树的画法。

2.融入壮族文化元素,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课程

广西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尤以壮族人民居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骆越文化。壮锦、铜鼓、花山壁画、“三月三”、壮族服饰等都是骆越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铜鼓造型美观,纹饰精致;花山人物壁画造型多变,体态粗犷;壮锦和壮族服饰图案精美多样,涵盖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将这些民族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图案设计教学中,工作室的教师将铜鼓这一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中。先引导学生赏析铜鼓文化,了解壮族人民的铜鼓习俗活动,知道击打铜鼓是壮族人民“三月三”、春节、祭祀等节日必不可少的习俗活动。接着带领学生分析铜鼓纹饰,解读其常见的太阳纹饰、青蛙纹饰、飞鸟共翔纹饰以及几何纹饰等,让学生感知图案设计的装饰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铜鼓纹饰运用到图案设计中。

3.弘扬时代主旋律,紧跟时事步伐,开发创意课程

“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挖掘本土资源、融合民族文化元素,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将时事融入其中,创设出能够立足时代的创意课程。工作室教师将“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等活动融入美术教学中,不但扩宽了学生的认知领域,让艺术精神变得深厚宽广,同时实现了美术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达到“以美育人”的根本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钦州市辖区内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全体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为此,工作室教师设计了“抗疫,我在行动”的主题绘画创作活动,让学生用画笔参与这场“战斗”。在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抗疫的图片,如登记采样的“大白”、发放抗疫物资的志愿者、奔波在路上的快递小哥等,一张张传递温暖和感动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抗疫人员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紧接着,教师给学生讲解主题绘画的构图、角度、色彩搭配等,最后让学生完成抗疫主题绘画作品创作,学生通过作品深刻感受了“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精神,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丰富课堂形式,“引进来”“走出去”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工作室教师积极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创设多种课堂形式。如,校企合作引进“小订单”项目;邀请名师莅临学校做讲座;参观名师工作坊,欣赏大师作品;到户外写生,感知艺术来源于生活;参与乡村振兴墙绘活动,提升专业技能……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也唤醒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1.校企合作,“小订单”项目连接学生与社会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的限制,教师在教学环节较少给学生建立能够实践的平台,学生无法接触到较多的实践机会,容易使教学流于形式,进而不利于学生经验的发展,学生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现代化需求。为此,工作室教师与幼儿园、墙绘公司等合作,引进许多“小订单”项目,如石头画、帆布包手绘设计、轮胎手绘装饰、农耕文化墙墙绘等。

“六一”儿童节,工作室与钦州市早教机构合作,引入“小订单”木片彩绘项目,教师将木片彩绘融入教学,在课堂上教授学生造型、构图、色彩配色等知识,将木片彩绘任务下发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分组讨论、分析、设计、合作操作并最终完成木片彩绘作品。通过“小订单”项目,学生不仅收获了经济效益,也在“小订单”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不仅提高了绘画技能,也提前适应了未来工作岗位。

2.专家引领,为学生搭建与名师面对面学习的桥梁

在“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研究与探索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走出去”“引进来”。为此,工作室师生定期走访当地的“大师工作坊”,如“潘云青工作室”“吴黔红工作室”等,向专业人士请教工作室的建设经验,以及欣赏大师的优秀绘画作品,听取大师讲解创作灵感;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参观画展、到博物馆了解当地传统文化;邀请市级美术家、书法家莅临工作室开展专业绘画知识的讲座等。丰富的活动为师生创造了与名师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丰富和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了学生的绘画热情。

3.户外课堂,唤起学生的创作热情

自然和生活是美术绘画的重要源泉,而观察能够获得美术美感的视觉体验。然而,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多采用临摹的方式进行物体画像再现的教学,哪怕是写生课,也多以室内景物为主,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创作力是不利的,久而久之,学生面对这些呆板枯燥的物体会感到麻木,上课流于形式,画出的作品毫无生机,这种单调的课堂模式会慢慢消磨学生的绘画兴趣,禁锢学生的创作思维。

在“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下,我们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户外,多角度、大视野让学生进行观察,感受自然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感受街头巷尾的市井气息。在写生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写生内容,满足学生不同的审美需求:公园里下棋的大叔、沿街叫卖的小贩,可以表现出生活的真实感;春天抽绿的枝芽、夏天映日的荷花、秋天金黄的稻穗,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学生面对如此生动有趣的画面,学习兴致悄然而生。这时,教师鼓励学生自选角度,真实地观察每一个事物的特征,增强画面感,让学生对事物的形状、颜色、线条、空间等产生深刻的认识,接着鼓励学生大胆落笔,真正将自身审美感受通过写生表现出来。通过户外写生,学生可以得到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在提高绘画技能的同时,也产生了学习绘画的主动性。

(三)巧妙设计美术作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在传统的美术课程中,作业的布置隨意且单一,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内容,就布置与该内容相关的一幅画,让学生临摹或创作,而且所有学生的作业内容是相同的,这种枯燥的作业形式难以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致,反而会磨灭学生的绘画兴趣。“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注重以人为本,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交流。因此,美术作业的设计应更具开放性、创造性与灵活性,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水平,巧妙设计学生喜欢、有挑战性、好玩的美术作业,真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1.多层次作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家庭教育、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绘画认知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设计美术作业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将作业设计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针对美术水平高、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该层次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在巩固原有绘画水平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创造出更有自己个性的作品;第二层次针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该层次的作业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已有的绘画知识,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第三层次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该层次的作业能够让学生通过简单的造型、色彩,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油画棒技法——瓶中的花》一课中,工作室教师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①能力突出的学生,熟练画出造型,用油画棒平涂法、渐变法、水油分离法给造型上色,颜色干净整洁、技法运用熟练,在技法运用中加入个人创意,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②能力一般的学生,尝试用平涂法、渐变法给作品上颜色,颜色的轻重对比、虚实结合运用熟练;③基础较弱的学生,则是画出作品造型,能用油画棒平涂法上颜色,画面完整、和谐。这样的作业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2.合作式作业,给学生创造交流展示的机会

“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的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统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深度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共同研究与探索新知,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课堂难题。同样的,作业的设计也应该让学生发挥团队协作、互助分享的能力。因此,在工作室中,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美術作业,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交流心得、提出创意,学会运用集体的力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展实践作业,加强小组协作,有助于提升团队意识,提高作业效果。

例如,《儿童画综合材料创编》这一课主要是通过教学儿童画的创编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环保材料进行儿童画创作。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3—5人为一组,每个小组合作创作一幅儿童画,要求运用不同的环保材料(树叶、瓶盖等)进行创作,并且有独特的造型、合理的色彩搭配;制作方法可以自由选择。任务一出时,各个组长召集成员集思广益,确定作品草稿与制作材料,并发布各成员的任务,有的成员去找塑料瓶、有的去找冰棒棍子、有的去找鸡蛋壳……材料集齐后,每个成员提出作品创意,商量制作方法,一起参与作品制作,直至作品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一方面能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创意想法,让作品更具创造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心得、互帮互助,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3.开放式作业,给学生大胆探索的途径

每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思想、构思也是独一无二的。“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下,就教师的教学思维而言,不能只是停留在设计课堂内容与挖掘学生的特长上,还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精神。在设计作业时,要参照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认知发展水平,立足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多种绘画方式,完成美术作业。艺术的创作本来就是天马行空的,大自然中取之不尽的资源可以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画面可以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学习毕加索经典作品《格尔尼卡》时,让学生围绕作品色调、构图、手法等,设计自己或亲人的画像;学习线描画构成时,让学生运用点、线、面元素给自己设计手提包或背包;学习色彩综合运用时,让学生用颜料给身边的物品如瓶子、扇子、椅子等进行一次大改造。开放式的作业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索世界的精神。

二、“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成效

“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融入我校美术实践综合课以来,课题团队认真研究、共同探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在活跃、互助的工作室教学中,丰富的绘画实践活动,让学生提高了艺术审美,学生的绘画技能日益增长,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参加各项比赛获得较好的成绩:参加广西职业技能比赛荣获学前教育五项全能二等奖;参加钦州市中小学“节约用水”绘画比赛荣4个一等奖;参加钦州市学生技能比赛学前教育(简笔画项目)荣获6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坭兴陶(国画项目)荣获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等。各类比赛的获奖,不仅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为下一步工作室教学提供了经验指导和改进意见。

(二)教师团队有质的飞越

工作室教师队伍是一支年轻、有活力的团队,在工作室的引领下,教师各自制订成长目标,将目标具体细化成可操作的点,每学期、每节课对照计划执行,将以往被动执行变为主动执行,按时、按质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在该模式引领下,教师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如完成公开课4次、与广西艺术学院开展合作交流、与“潘云青工作室”开展互助学习、到企业观摩学习等。通过多种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越。

(三)校园文化新颖充实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实施“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以来,工作室教师充分挖掘美育资源,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艺术实践活动,将原先零散的文化活动通过工作室这一载体有机地整合起来,发挥整体的视觉冲击力量,为广大师生奉献了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比如,组织了主题绘画作品展、手绘农耕文化墙、树绘、民族手工艺品彩绘等活动,这些精彩的活动,使整个校园洋溢着高雅、和谐的艺术文化气息,实现以美引真、以美导善、怡情养性的效果,从而促进了校园文化精神的提升。

(四)学校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工作室的成果得到了校内外的关注,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工作室教师优化校内外美术资源,丰富的教学活动逐渐形成农校特色品牌。比如,举办科技周作品展、到周边幼儿园当助教、乡村振兴墙绘、“三月三”民族手绘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技能和产品,受到了市民的欢迎与肯定。其中科技周吸引了钦州市及周边地区中学生和市民前来观看,“筑梦田园”农耕文化墙与农耕主题树绘等美育活动场所的成功绘制,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校的美育内涵,扩大了美育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总而言之,美术课程融入“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对教师发展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艺术技法、活动形式中慢慢摸索,不断调整和变革,真正将这种模式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切实提高中职美术教育的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桐.职业院校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技风,2018(34).

[2]金旭东,陆飞.“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23).

[3]曹先兵.地方高效美术教学工作室模式改革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4).

[4]韩亮.论美术院校工作室制的教学意蕴[J].美术研究,2016(4).

[5]吴丽娜.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写实工作室的教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董小龙.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产教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中职学校艺术课程‘工作室+项目’动态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GXZZJG2020A03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玉琴(1989— ),广西灵山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艺术素养工作室项目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之管窥
浅析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必备的艺术素养及其培养方式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