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医家不寐诊治的用药规律研究

2022-11-16王新宇岳广欣樊新荣

世界中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茯神远志酸枣仁

杨 磊 王新宇 岳广欣 樊新荣 梁 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医药对不寐病证的认识历史久远,《灵枢·邪客》曰:“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6]现代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不寐确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等独特优势[7]。医案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中医药理法方药的实际体现[8]。近代学者章太炎曾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古代医案不仅凝聚了古代大家对中医理论的融会贯通,还真实地展现了自身的学术特色。《中华医典》第五版中的医案部分收录了100本较为经典的明清医案专著,其中的临床数据真实可观。本研究以第五版《中华医典》医案部分为古代医家不寐诊治的数据来源,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中所记载的不寐诊治的诸多用药处方进行挖掘、分析,以期较为客观地展现清代医家不寐诊治的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以第五版《中华医典》医案部分的100本医案专著为文献来源。

1.2 检索策略 以“不寐”“失眠”“不得眠”“不得睡”“不得卧”“卧”“暝”“眠”“睡”“寐”等关键词进行正文检索,获得相应不寐医案。

1.3 纳入标准 1)医家专篇论述不寐的医案或患者以不寐病证为主症的医案(以原发性失眠为主);2)不寐病证、方药组成记载完备的医案。

1.4 排除标准 1)患者以其他病症为主诉,不寐只是伴随症状的医案;2)只有方名,没有药物组成的医案;3)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外治等为主的医案;4)重复收录的医案。

1.5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对所纳入的医案进行整理,将医案中记载不寐(原发性失眠)诊治的处方中药录入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过程中双人双机独立录入。

1.5.2 数据库的规范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将所纳入的中药进行规范化处理。如枣仁、南枣肉统称为酸枣仁;广皮、新会皮、橘红统称为陈皮;生米仁、米仁统称为薏苡仁;夜交藤称为首乌藤;阳春砂称为砂仁;雀脑芎称为川芎;竹二青称为竹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未收录的中药,按原药名记录,如淡菜、百药煎、鸡子黄等。

1.6 数据分析 在规范好的Excel数据库中进行频数统计,筛选清代医家不寐诊治的高频中药,统计分析相关的医家著作及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21.0软件对筛选出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医案纳入情况 经统计,共收录122条医案,涉及32本医案著作。记载不寐医案(原发性失眠)频数较高的著作为《张聿青医案》《邵氏方案》《缪松心医案》《临证医案指南》《吴鞠通医案》等,相关医家分别为张聿青、邵兰荪、缪松心、叶天士、吴鞠通等。见表1。

表1 清代不寐医案医家著作频数分布

2.2 用药频次情况 122条医案中,涉及中药177味,中药使用总频次1 205次,平均每味中药使用频次约7次。排除使用频次在7次以下的单味药,剩余50味高频中药。如茯神、酸枣仁、白芍、远志等。见表2。

表2 不寐高频中药频数分布

2.3 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统计分析 对筛选出的50味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频数统计,得出不寐诊治的处方用药药性多平,微寒;药味多甘,苦;归经以心经为主。见图1~3。

图1 不寐高频中药药性统计 图2 不寐高频中药药味统

图3 不寐高频中药归经统计

2.4 关联规则分析 发现茯神与酸枣仁的关联性最强(65次),具体的关联分析网络见图4;并在最大前项数2,最低条件支持度10%,最小规则置信度65%的条件下,得到33条两味中药药对,33条三味中药药组。见表3~4。

图4 不寐药物关联网络

表3 两味中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表4 三味中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2.5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对上述50位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5。结合相关中医药知识,50味高频中药可聚为7类,如生脉散加减、阿胶鸡子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归脾汤加减、涤痰汤加减、天王补心丹加减、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等,及平肝泻火,镇静安神之类,具体聚类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结果

图5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论

3.1 不寐诊治的医家、著作分析 在记载不寐医案的相关医家、著作统计分析中,发现频数较高的为《张聿青医案》《邵氏方案》《缪松心医案》《临证医案指南》及《吴鞠通医案》等。对应医家分别为张聿青、邵兰孙、缪松心、叶天士、吴鞠通等。张聿青为晚清名医,他对不寐的认识遵照《黄帝内经》的“阳不入阴”相关论述,认为阳为水,阴为火,“阳不入阴”即水火不济,阴阳不交。不寐的总病机多为阴阳水火失调,升降不和,治疗在于肝胆脾胃的相互配合,恢复阴阳水火的正常升降[9]。邵兰荪为清末名医,绍派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邵兰孙医案》与《邵氏方案》中专篇论述不寐,认识不寐多以“胃不和则卧不安”为主,治疗原则以和胃与安神为要。缪松心为清代名医,其认识不寐以心肾不交,阳不交阴为基,用药多以茯神、酸枣仁等安神药居多。叶天士对不寐认识有独到见解,其在诊治不寐时主张脏腑与虚实辨证。脏腑辨证多以心火、脾营、肝胆为主,虚实辨证多为阳升化火扰动心神为实,阳跷脉、脾营、肝胆、肝肾亏损为虚,其还创立咸苦酸收之法治疗肝肾亏虚的不寐重症患者,于后世有深远意义[10]。吴鞠通是著名的温病大家,其对不寐病证的诊治也得心应手,在具体辨证过程中,吴鞠通认识不寐以热邪、肝郁、水饮、阴虚及胃气不和为主,治疗总以和调阴阳为宜。

3.2 不寐诊治的高频药物分析 在所筛选的高频药物中,被使用最多的不寐诊治中药为茯神、酸枣仁、白芍、远志、陈皮等。茯神,功效宁心安神。《本草经集注》记载其“味甘,平。主……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11]。《本草求真》记载:“书曰服此开心益智。安魂(肝藏魂)定魄(肺藏魄),无非入心导其痰湿。故能使心与肾交通之谓耳。”[12]酸枣仁,味酸,甘,平,《神农本草经疏》曰:“酸枣仁得木之气而兼土化,故其实酸平,仁则兼甘。气味匀齐,其性无毒。为阳中之阴……亦主虚烦,烦心不得眠。”[13]白芍,酸,苦,微寒,可敛浮动之心神,其内富含大量的芍药苷。现代药理学证明,芍药苷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它通过A1受体作用于人体睡眠系统,具有潜在的促眠作用[14]。远志,安神益智,《神农本草经疏》说其“感天之阳气,得地之芳烈而生”。为阳草也,“阳主发散,故利九窍,心气开通则智慧自益。……心脏得补而实,故心气定而惊悸止也”[13]。陈皮,“能治百病,总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其可升可降,为“阳中之阴”,与它要配伍,可共调寤寐之阴阳平衡。

在高频药物的药性方面,清代医家诊治不寐多选用平、微寒为主的药物,少用温药,不用热药。究其原因,概不寐总属“阳不入阴”,阳盛阴虚。《冯氏锦囊秘录》曰:“大抵卫独行阳,则阳盛阴虚为不卧。”[15]夜为阴,主静。阳盛阴虚,阴为阳热扰动,则烦热不寐,热者寒之,故用微寒,平味之药,不用热药,恐助阳热扰阴。在高频药物的药味方面,清代医家多选用甘、苦之药。甘“能和,能缓”,可调和诸药,平衡阴阳;苦“能泄,能坚”,可清泄火热,泻火存阴。《素问·宣明五气论》曰:“苦入心(属火)。”[6]苦味之药专入心经,可助心神之虚实盛衰,安神助眠。在高频药物的归经方面,清代医家诊治不寐的药物多入心经。心主神,《素问》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6]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3.3 不寐诊治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 通过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发现茯神与酸枣仁的关联性最强。且二者组成了强有力的药对。茯神甘淡平,入心脾肾经。酸枣仁甘酸平,归心肝胆经,二者都属安神之品,为众多不寐组方的基本药物组成,如养心汤、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珍珠母丸、茯神散、黄芪茯神汤等。茯神专理心经,可“补心中之阳”;酸枣仁“专入肝胆血分,为肝胆血分之药剂”。茯神补心阳,酸枣仁养肝阴,且心、肝母子相生,火为木之子,茯神与枣仁相配,母子兼顾,气血共调,阴阳共理,可调和不寐之脏腑阴阳失衡。

在三味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中,“茯神+酸枣仁+远志”的支持度最高,为清代医家不寐诊治的高频药组。远志辛苦温,归心肾肺经。《本草述钩元》认为“远志为肾经气分药”,可“使肾气上奉于心”。《冯氏锦囊秘录》曰:“夫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归肾,故寐者,心神栖归于肾舍也。”[16]当肾气虚时,肾舍不能藏纳心神,心神浮荡无所,神无所归,故不眠不睡,因此远志对于睡眠的调控至关重要。《本草述钩元》曰:“远志乃先天化原,枣仁乃后天化原,故二味俱用以益心。”又曰“茯神补心,须佐远志,盖茯神专补心之阳,必藉远志举阴中之阳以上奉”。茯神、枣仁、远志三药,一味专补心中之阳,一味专入肝胆血分,一味专理肾经气分,三味配伍,可共调心、肝、肾三脏之气血阴阳,从而从整体上燮调寤寐的阴阳平衡。

3.4 不寐诊治药物的聚类分析

在针对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中,发现清代医家诊疗不寐大致有7个聚类组合。

3.4.1 生脉散加减 C1组合为益气养阴的生脉散加减。《景岳全书》曰:“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皆宜以养营养气为主治。”[17]生脉散加减中人参补气虚之本,五味子固气泄之标,麦冬补亏损之阴,配以山药健脾补心,熟地黄养血益精,玄参、丹参滋阴清热、除烦安神,诸药配伍,可共奏益气养阴,滋阴除烦安神之效。

3.4.2 阿胶鸡子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C2组合为阿胶鸡子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清代医家王九峰言,“心为主宰,肾为根本……心神过用,暗汲肾阴,子午不交,寤而不寐……姑拟阿胶鸡子黄汤”。阿胶、鸡子黄均为血肉有情之品,可大补肾中之精,滋阴清热。大枣、小麦均为草木蕴结之果实,可大补心血,养心除烦,配以重镇安神、滋阴潜阳的牡蛎,可共奏补心滋肾,养血安神之效。

3.4.3 归脾汤加减 C3组合为归脾汤加减。《类证治裁·不寐论治》曰:“若夫心血不足,或神不守舍,宜归脾汤。”[18]党参、西洋参、龙眼肉三味药益气养血、补益心脾,黄芪、白术、甘草助脾补气,当归助心养血,全方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可治疗心血不足、心脾两虚型不寐。张琦等[19]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库进行失眠用药规律分析,发现归脾汤加减也是该数据库中治疗失眠的核心组方。

3.4.4 涤痰汤加减 C4组合为涤痰汤加减。胆南星、川贝母、黄连清热化痰,石决明、龙骨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远志、石菖蒲宁神益智,全方涤痰开窍,镇潜安神。涤痰汤加减也侧面说明了清代医家对“痰”致不寐的重视。

3.4.5 天王补心丹加减 C5组合为天王补心丹加减。酸枣仁、柏子仁甘润滋养,可养心安神,朱砂为衣,可安神定悸。首乌藤又名夜交藤,《本草述钩元》谓其“夜合昼疏……秉阴阳分合之化机”,故可调和阴阳,养心安神。栀子焦制,可入血分,泻火除烦。诸药养心安神,滋阴清热,可治疗阴虚血少,心神难安型不寐。

3.4.6 平肝泻火,镇静安神 C6组合为一派甘寒之品,入肝肾,清泄相火,平抑肝阳,镇静安神,多清少补,可治疗肝火扰心,阴虚血少型不寐。

3.4.7 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 C7组合为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6]胃是阳气下行下交于阴的通道。当胃不和时,痰湿内生,诸气不利,通道受阻,阳气无路下循,阳不交阴,故不能安寐。温胆汤化痰理气,和胃利胆,可肃清通道,使阴阳相交,寤以成寐。半夏秫米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主方,其中“半夏生当夏半,感一阴而生,调和阴阳。秫米假道胃卫,以入脾阴,而达阳蹻”。全方引阳入阴,调和阴阳,是治疗“阳不入阴”不寐病证的代表方。另有薏苡仁、杏仁两仁助温胆汤健脾和胃,诸药理气化痰,和胃利胆,调和阴阳,可治疗胃气不和,痰热扰神型不寐。

综上聚类可知,清代医家诊治不寐分虚实2类,虚证多选用补益气血,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品,辨证多以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多见,故用药多侧重交通心肾,补益心脾之剂。实证多见肝亢与痰热,故用药多配伍平肝潜阳、化痰理气之方,总原则以和调阴阳,燮调寤寐为要。

由于第五版《中华医典》数据收录有限,本研究的研究范围较清代医家对不寐病证的总体认识相对较窄,且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将不寐定位于原发性失眠,采用的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较为单一,因此分析结果不能全然展现清代医家不寐诊治的遣方用药规律。但经过粗略的分析,初步可见张聿青、邵兰荪、缪松心等清代医家对不寐病证诊治独特,遣方用药有自身特色,但现代学者对其挖掘、探索较少,故对于上述医家的学术思想特色,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以便更好服务临床。

猜你喜欢

茯神远志酸枣仁
茯神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治神经衰弱
毛远志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毛远志
酸枣仁黄酮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2种成分测定
红枣+茯神+猪心一碗补心汤定心神
酸枣仁汤治疗甲亢失眠的效果观察
Overview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on the Poria with Hostwo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归脾汤与酸枣仁汤合用治疗抑郁症25例疗效观察
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味治疗老年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