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某镇3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分析
2022-11-16肖旭英
肖旭英
儿童营养与健康水平是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之一,也是评价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儿童5岁以前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营养状况不仅影响儿童时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对成年后的健康状况、学习和劳动能力也有一定影响[1-2]。WHO将营养不良定义为生长迟缓、低体质量、消瘦、超重、肥胖及微量营养素缺乏[3]。本研究对2020年在厦门市某镇中心卫生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3岁以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探讨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利用妇幼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厦门市某镇卫生院儿童保健科5 065名3岁以下儿童的体检资料并进行分析,其中男童有2 764名、女童有2 301名。
1.2 指标测量
对每名儿童均按照统一测量方法[4]进行体质量、身长(身高)两项指标的测量。2岁以下儿童采用仰卧位测量身长和体质量;2岁以上儿童测量时赤足站立,测量其身高和体质量。体质量采用体重测量仪(SECA)测定,精确到0.01kg;身长采用卧式测量身高床测定,身高采用身高坐高计(SZG-180)测量,刻度精确到0.1cm。
1.3 营养评价
以2006年WHO推荐的生长发育参考值作为评价标准:①实际测量值的年龄别体重低于同年龄及同性别人群的两个标准差定义为低体重;②年龄别身长(高)低于同年龄及同性别人群的两个标准差,则定义为生长迟缓;③身长(高)别体重低于同年龄及同性别人群的两个标准差,则定义为消瘦;④体质量超过同年龄及同性别身高标准体质量的10%~19%定义为超重,≥20%定义为肥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构成比的比较运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3岁以下儿童5 065人。其中,本地儿童有2 733人,流动儿童有2 332人;男童有2 764人,女童有2 301人,男、女性别比为1.20:1;0~5月龄的有763人,6~11月龄的有977人,12~23月龄的有1 784人,24~35月龄的有1 541人。
2.2 3岁以下儿童的总体营养状况
3岁以下儿童的低体重率为0.20%,生长迟缓率为0.89%,消瘦率为0.49%,超重率为11.98%,肥胖率为2.78%。
2.2.1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营养状况
结果显示,0~5月龄、6~11月龄、12~23月龄、24~35月龄儿童的超重发生率分别为19.66%、14.84%、10.65%和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35,P<0.05)。0~5月龄、6~11月龄、12~23月龄、24~35月龄儿童的肥胖发生率分别为4.98%、4.40%、2.35%和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3,P<0.05),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低体重情况(χ2=2.53,P>0.05)、消瘦情况(χ2=4.16,P>0.05)以及生长迟缓情况(χ2=5.23,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营养状况
2.2.2 本地与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
本地与流动儿童的生长迟缓发生率分别为0.62%和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P<0.05)。流动儿童的生长迟缓发生率高于本地儿童。不同地区儿童的低体重(χ2=1.04,P>0.05)、消瘦(χ2=0.36,P>0.05)、超重(χ2=0.23,P>0.05)和肥胖情况(χ2=0.28,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不同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
2.2.3 不同性别儿童的营养状况
男童与女童的生长迟缓发生率分别为1.16%和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5)。男童与女童的超重发生率分别为13.02%和1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P<0.05),且男性高于女性。男童与女童的低体重(χ2=2.44,P>0.05)、消瘦(χ2=3.08,P>0.05)和肥胖情况(χ2=0.03,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儿童的营养状况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厦门市某镇3岁以下儿童的整体发育水平良好,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消瘦率均低于全国多地市,但超重和肥胖情况较多[5-7]。考虑与厦门市是沿海一线城市、经济水平发展较高导致营养过剩有关。
超重和肥胖是反映营养过剩的指标。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有所上升。本研究中3岁以下儿童超重率较高,超重发生率与上海市4区0~5岁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持平,肥胖率则较低[8]。这说明儿童保健门诊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变婴幼儿喂养行为、饮食结构有一定帮助。今后应把改善营养过剩当作工作重点,同时也应重视营养缺乏。
超重、肥胖发生率在年龄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月龄组超重、肥胖率高,与贵州监测点的数据一致[9],这与家长的喂养观念有一定关系。因此,在营养宣教时,应把小月龄儿童作为营养改善的重点关注对象,改进喂养方式及婴幼儿的生活习惯,同时多关注儿童体重的增长速度。如过早添加辅食、持续母乳喂养、太迟添加辅食、辅食添加不合理等喂养方式均不利于儿童后续的生长发育。
本次分析发现,消瘦、低体重、超重、肥胖在本地与流动儿童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云南2016—2017研究结果[10]不一致,可能与灌口的地理位置及人员分布有关系。灌口地处农村,位于集美区靠西部,紧邻漳州,本地农村户籍与外来流动人口的营养水平差异不大。
近年来,重男轻女现象有所改善,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营养素质也有所改善,因此,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水平在性别上差异不大,与2015年厦门市5岁以下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一致[11]。
本次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2020年度由于新冠疫情影响,间断停诊影响了儿童体检率;非停诊状态也有部分家长因疫情因素选择不去医疗机构。同时,保健观念弱的家长更易忽略儿童保健体检。
综上所述,本辖区内3岁以下婴幼儿生长发育呈良好水平,但需要重点关注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控制及小月龄儿童的体重增长速度,加强儿童保健门诊的宣教力度,更好地对儿童营养状况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