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2022-11-16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教师进修学校陈娴

家长 2022年28期
关键词:技艺中华教材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举世瞩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将其融入教育中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整个语文知识学习的建构时期,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中,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学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

新课标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有必要,能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中华民族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首先要认识到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促进语文学科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有利于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和基础知识体系构建。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本民族神话故事以及历史故事,学生可以学习到这些历史典故当中蕴涵的优良品质,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篇目,小学生对教材进行学习,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打好古诗文阅读和理解的基础,养成积极向上、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良品德,塑造良好的三观。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有担当有责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爱国精神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的优秀精神,士为知己者死,忠君爱国的故事不胜枚举。岳飞精忠报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典故。学生通过对这些古典爱国故事的学习并与现实相结合,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怀,厚植理想信念,培养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并能主动践行我国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课程思政的落实与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推进课程思政政策的落实。随着课程新概念的提出,立德树人逐步成了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和重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是教材的最终实施者,因此教师在进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地位。教师体悟教材中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并将其进行整理归纳,最终传授给学生,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可以使学生从幼年时期就能够体会到其中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起源,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但是在小学教材中,其集中地体现为古诗词文言文等经典的文章以及文化常识和一些传统文化技艺。

(一)经典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是不可分割的。经典文章自然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极有效手段。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典文章是必有的内容。这些经典文章都具有时代性,通过这些经典文章的诵读,可以让小学生观摩古人思想的变化与时代风貌,促进小学生历史观的形成。并且这些经典文章都是各家名流的传世之作,在教学这些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创新性改造,促其创造性发展,使国学文化在当今社会散发出灿烂光彩。这些经典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体现,最明显的就是诗词歌赋。例如,一年级下册选取了《三字经》中的经典片段,五年级下册用一个专题来阅读和学习古典小说,三年级将历史故事用文言文的形式呈现,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五言诗和七言诗,并且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古诗赏析能力。

(二)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这也是我们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结晶。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涵的文化常识是了解我国历史发展以及时代风貌有效途径。通过了解这些常识,可以在心中描摹出古代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社会风貌。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涉及的文化常识都十分简单,大多是一些节日习俗,例如,花朝节、寒食节以及元宵节等节日的来历。除节日习俗之外,还有历史,习俗,衣食住行文化,民间故事等。例如,部编版教材中引入了二十四节气歌,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农业耕作;引入了屈原跳江来引出端午节的起源。通过大范围的引入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文化常识,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彰显我国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的源远流长。

三、加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方法

(一)加强文化基础教学,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

要想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就要加强文化基础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进行汉字的教学。许多学生会写汉字,但是他们却并不了解汉字的内涵。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可以选取“日”“月”这种具有比较简单的造字典故的自来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源远流长,也更能体会到我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文化基础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文化的基础教学不仅仅体现在汉字的教学方面,还体现在古文的阅读方面,尤其是句读的认知,在小学就培养学生关于句读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更好地把控语言阅读的节奏感,增强学生的古文朗诵功底,从而促使学生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占领优势。同时,增强古文阅读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式的更新。

(二)凸显小学语文教材中人文性,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

语文具有人文性,因此,要加强凸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可以通过教学小学教材中所提及的节日常识和文化常识来进行典故解说。例如,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个节日。教师将屈原投江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并引导学生来进行复述。同时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来巩固相关知识,如屈原的爱国诗句有哪些?让学生从端午节这种文化常识的讲解当中,充分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厚植理想信念,促进学生思想水平提升,加强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想要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仅仅倚靠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除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学习和课内传统文化知识挖掘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放眼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园地,让学生通过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凸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让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充满趣味性和人文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进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教化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诵读经典,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诵读经典,能使文化永流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经典作品的诵读,能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要素和精神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古话就体现出了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在经典之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可以促进教师对小学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也可以使学生走进文化、走进经典,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这也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诵读经典活动,让学生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将一些说理性的著作与教材中的课文相联系,让学生先在课堂上练习好说理性文章的朗诵,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诵读经典时的节奏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经典习惯,通过课文来熟悉经典诵读,并参与课外竞赛,培养学生与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从中有更多收获和成就感。在诵读过程中,要让学生能不断参悟古人的智慧,为自己所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从而促进学生未来道路的顺畅发展。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一些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如诗朗诵、历史故事和情景剧等,这种诗朗诵活动可以在学生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从而推动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的语文学习氛围的营造,促进学生对古文语感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传统文化与国学知识底蕴的提升。在诗朗诵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学生的意愿,积极培养学生们的兴趣。

(四)学习传统文化,体味传统技艺的魅力

教师要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学习当中,体味传统技艺的魅力。传统文化中的技艺是传统文化当中优秀的思想和文化结晶,因此,学习传统技艺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师对传统技艺的教学不应拘泥于古代的各种记忆的讲解,可以开展一些课堂活动,来让学生真实的体味到传统记忆当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智慧结晶,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增强学生对古代人生活习惯、劳动与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方法的了解,让学生切实通过真实的劳动实践来探究传统文化,发现传统技艺的奥妙。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图文相关手段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当中世代流传的传统技艺,让学生知道,除了历史课当中所讲到的耒耜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工具,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古人的生产工具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除了人力为主,还运用了许多工作工具,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人口增长有利于国家的发展。通过这种联系与迁移的讲解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点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视野,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促进历史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提升讲解的形象性,增强学生对古代人所使用的生产技艺的直观感受。其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简单学习相关的传统技艺并自己做一个作品,从而表达自身对传统技艺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传统技艺和语文教学知识的融合,来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加强传统技艺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献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尤其是对课文之外的文言文延伸,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识水平的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最后,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传统技艺目前面临的危机,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将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和传统记忆的相关技术引入教学,不仅能解决传承难的问题,还能让学生拥有一项课余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记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合学生学情,丰富文化讲解形式

语文课程是为学生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课程。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也以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应对教材内容熟练掌握,并且在制订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时也应搭建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借助教材内容,时刻沐浴在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的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应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在此基础之上再为学生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良好的学习体验中,感受语文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例如,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识字课上,教师就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共同习童谣、民谣、汉字文化和中国美食等,让学生既感受到汉字的多样性,同时又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学写毛笔字、收集春联等的活动,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教材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应注意课堂的连贯性和持续性,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应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丰富自己的文化储备。如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视频信息,利用各种语言绘本讲述文化故事,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小学语文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要主动担负起弘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浸润学生心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绽放出精神之花、体现其民族之魂。

(左毓红)

猜你喜欢

技艺中华教材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