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2022-11-16甘肃省礼县雷坝镇中心幼儿园徐绿蓉
□甘肃省礼县雷坝镇中心幼儿园 徐绿蓉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占据了半壁江山。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同时将语文阅读教学与名著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积累一些阅读技巧,这样才能为后期的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名著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条历史长河中,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作品类型应有尽有,这就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既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在名著的熏陶中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文学素养就一定要过硬,虽然在新课改中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非常重要,有时候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能否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方向是否正确,完全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与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只是就题论题,认为只要学生记住了名著的知识点,就可以应付考试了,所以忽视了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遇到题型变化的时候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只做到了“授人以鱼”,并没有“授人以渔”。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知识,这种灌输式的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毫无裨益,只会让绝大部分学生越来越感觉阅读无趣,阅读题难以把握,甚至有的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厌学情绪。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将名著引入阅读教学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阅读,多方面挖掘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只注重“教”,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内化,让学生误以为语文学科就是完成作业后参加考试即可。但这恰恰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要发挥引导作用,不能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或是自己希望学生理解的内容传达给学生,这是典型的接受型学习,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对学习的需求。一方面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会磨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名著阅读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创设具体的情境,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生力,任何学科都不例外,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对阅读有着很高的学习热情,学生才能不断地投入精力与时间在这项学习内容上,完全不需要教师的提醒和督促。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力的集中性与持久性相对较差,所以教师更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例如,教师可以从名著中引人入胜的环节入手,让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阅读、探索,这也就是新课改中所提到的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先行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例如,在利用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展开阅读教学时,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主人公要独自一个人来到荒岛上?第二,主人公在荒岛上是怎么生存下去的?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完善,在这里教师可以将问题具体化,例如主人公吃什么、喝什么。第三,主人公最后又是怎么离开荒岛的?这三个问题将名著从头到尾的脉络串联在一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当他们能完全正确地在名著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也就自然把握了名著的“线索”。同时还有文章的叙事顺序,关于阅读小说时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带着问题的阅读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的盲目阅读,因为学生迫切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自然也就对名著的阅读有着极大的热情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续写名著,因为每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在续写的过程中,学生会尽力将自己的想象续写下去。这样的名著阅读方式既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石三鸟。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借名著来展开教学,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三国人物,要求具体说出这个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学生只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名著的理解,想读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就很容易了。在语文教学中,写作与阅读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模块,教师将名著引入阅读教学,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带领学生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在以后学习其他课文时,学生的知识面以及阅读能力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其他问题,毕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二)基于名著中的图画开展阅读教学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很多名著中都是有插图的,这些插图颜色鲜艳,画面感强,可以直击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对这部分内容的利用。名著中的插图部分,对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教师还可以自行在网上寻找一些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名著。例如,在寓言《老子》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阅读寓言主体部分之前,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关于寓言的小插图,让学生尝试概括插图内容,通过插图向同学叙述寓言的大概,这样教师的后续教学就会更容易了。因为《老子》的趣味性不是很强,加上又比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除了利用插图进行辅助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名著的写作背景等,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绘制图画。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进行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展示名著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讲授已经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声音,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课堂气氛也是压抑、沉闷、没有活力的。想要打破这种课堂氛围,教师就要改变自身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广开思路,除了上一点中提到的用插图进行辅助教学,还可以采用视频的方式进行辅助教学。有些名著的文字对小学生而言晦涩难懂,但在视频辅助作用下,学生不仅能轻松理解,而且能形成长久记忆。但是教师也要注意一点,有些视频在制作的过程中有博人眼球的成分,对一些细节的呈现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选择视频片段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小学生对很多名著阅读的启蒙都是在这个阶段进行的,甚至一些小习惯,还有阅读的方式等都是这时候培养起来的,所以在选择辅助教学手段时,教师一定要格外用心。
(四)烘托气氛,更深层次地走进名著
基于引领学生理解名著这一要求,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视频做辅助教学,还可以借助配乐的方式进行。有些音乐就是基于名著的一些情境来创作的,所以在听的过程中自然会将感情传递给听众。因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配乐,然后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下阅读名著。例如,在阅读《景阳冈》时,教师可以采用评书味的戏曲这种配乐方式配合阅读,因为宋朝时期的人文特点在戏曲中是可以听出七七八八的,所以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的背景。在名著阅读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好汉歌》来烘托气氛,因为《好汉歌》的风格非常豪迈,而学生阅读名著在这个阶段的感情也已经达到了高潮,所以这首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无形中丰富了名著中的人物形象。除了借助配乐阅读名著的方式,还可以采取分角色扮演的形式帮助学生内化名著。这种形式在小学课堂中并不少见,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归根结底,首先是因为教师在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之前,没有进行目标设定。小学生因为身心特点的原因,很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注意力,所以如何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因为教师对角色扮演的名著选择并不恰当,有些名著虽然适合角色扮演,但角色扮演需要学生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的揣摩,需要学生吃透名著才能真正进入角色。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后,教师一定要进行恰当的点评,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名著《红楼梦》的阅读教学中,因其语言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精彩,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教师就要先进行一定的理论铺垫,避免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教师除了选择名著进行角色表演,还可以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适当的创编、改编,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例如,教学《西游记》这本名著时,很多学生或看过电视剧,或看过改编的动画片,对其中的人物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教师可以选择这本名著的某些经典片段作为角色扮演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改变、创编。学生在改编和创编的过程中,既可以发散思维,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五)加强阅读方法的训练,提高名著阅读质量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所以提高名著阅读的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之前要搞清楚阅读的步骤及要点,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阅读名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要引导学生阅读目录,因为目录就是名著的骨架,是对名著内容的高度浓缩,学生在阅读目录的过程中能够对整部作品的主要情节以及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名著中有趣的片段。最后,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将一些恰当的评价及时呈现给学生。但是切记是在阅读以后呈现给学生。因为如果在之前呈现给学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受到这些评价的影响,对名著失去了自己的理解。这些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关于阅读方法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除了上述中提到的几点教学过程,教师还要适时地对名著语言特点以及作者写作手法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名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一套完整的阅读教学模式。
(六)积极组织阅读活动
小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并不是很强,可能在几天之后就没有了阅读的动力。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某一个阶段的阅读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参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对胜出的个人和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比赛的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可以检验本阶段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比赛的内容可以是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作者的介绍等。除了这种形式,教师还可以就某个专题开展专项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四大名著设立一个比赛的专题,除了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必答题、抢答题来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因为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正在发展中,所以在比赛或是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避免学生因此产生畏难情绪。
(七)调动多感官参与阅读
阅读教学不可能依靠单个感官就能圆满达成教学目标,而需要多感官协同合作。阅读不仅仅要靠读,说和写这两项技能更加重要。语文是一项语言技能,因此必须鼓励学生要敢于说、大胆说。关于阅读,读的方式本身就有很多种,学生在阅读以后要多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阅读名著以后,还要将自己在名著中学到的写作手法等内容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多感官参与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所有学生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从上文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名著阅读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名著阅读给予一定的重视。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在开展名著阅读的时候结合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领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名著阅读的前提下做好阅读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