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策略
2022-11-16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张世昌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 张世昌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之而来的突出问题则是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以及资源短缺。由此,“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乎人民的福祉,更关乎民族未来复兴发展的长远大计。尤其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永续发展的根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自然也成为一个焦点,依托初中生物学科的优势,借助课堂教学在学生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使生物教师切实地肩负起育人的职责以及社会的担当。在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学生既掌握生物基础知识与能力,也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从转变思想观念逐步升华为自觉的行为。切实地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做到知行合一,秉承生态思维方式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把自发、自觉、自动的这一实践转变为良好的、本能的行为习惯。
一、生物教学立足培养学生生态思维方式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一个人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最高体现就是生态思维方式,这一方式指导着个人的行动。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中,不是片段式讲授知识、融合生态文明教育,而是通过系统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方式以及生态文明素养。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贯穿生态思维的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思维方式,从思想深处产生这一深刻认知,才成为指导言行的根本遵循。
其一,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生态思维的整体性。在整个生物教学中,借助生物个体、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态圈,引领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形成是由不同的要素、不同的部分构成的整体,相互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与促进的关系。而整体与个体之间所保持的平衡关系是动态的,其中既有能量的流动,也有信息的交换以及物质的循环。而这一生态思维所体现的整体性,实际上也给人类带来一些启发,即对待生态环境应具有大局观、整体观、系统观,不断追求整体功能最优化的价值,通过培养学生联系性、整体性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与个人的需求,应将个人置身于整个大环境中,个体是有机联系的不可或缺的一环,自然也会认识到个人的行为对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生命系统同样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二,培养学生生态思维的共生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人类作为组成部分是属于自然界的,而与自然界的相处方式从传统的征服与占有思维逐渐转变为共生性这一思维。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便是人与自然。人类与自然界同祖同源,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所共有,作为人类并不是独享的,而人与其他自然界生物也是一种平等的生命体。作为人类绝对不能忽视作为同等生命体的其他生物,要与它们和谐共处,这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所在。只有这样一种共生性思维的建立,才能使人类认识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所带来的正是一种稳定与可持续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大家庭,既包括人类,也包括自然界。初中生物教学正应围绕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各种生命体的具体特征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共生性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是学生认识和扩充更多有关平等生命体的认知,继而将保护整个自然界以及生物圈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质需求。
其三,在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展性生态思维。当前自然资源中所包含的生态与环境价值体现了一种潜在以及延迟性,人类尚未对此进行全面的挖掘,一些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系统的退化,表面上似乎看不出多大的影响,但是其所具有的滞后性以及不可逆转性等已悄然发生变化,但不少人对生态文明建设抱着一种无关痛痒的心态,也难免出现了对生态保护问题集体失语、无道德或者无意识的现象。如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毫无节制,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焚林而猎。这一根源实际上是作为主体的人思想品质中缺乏生态思维的发展性,并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这一角度,认识自然对人类的巨大价值,而“造福子孙后代”等的标语似乎也成了一种口号。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渗透着重培养学生的这一思维发展性,让学生通过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积极进行想象以及探索,结合各自所在区域的现象进行思考。比如说农村学校的学生都会遇到秋季收获时废弃的秸秆,有的农民就地进行焚烧,由此给农业生态带来危害。或者是思考当前生物多样性逐渐萎缩的原因,并深深思索如果生物多样性得以充分发展,给未来的生态以及人类福祉又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学生只有感同身受地深入思考这些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现象,才能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担忧感、责任感,以及想迫切改变一些人类对自然界做出的错误行为的思想意识。当前生态问题严峻,也反映了公民的生态问题意识较为淡薄,社会责任感与生态责任感较为缺乏,生态行为失范等。这些既给生态文明建设敲响了警钟,又给教育界提出了严峻命题,学校更应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初中生物教学从自身的独特性出发,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的多样性、发展性,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知行情意的统一与发展。
二、将生态文明渗透于生物知识教育中强化认知
生物科学着重于对生命的现象以及生物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知识,逐步了解整个生命世界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诸多知识,这些富含有生态文明知识的生物学知识,使学生不断开阔视野,认识到人与其他生物体的共生性,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与发展性。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从认知层面对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以及深化,从而科学认识生物文明的实质与意义。比如,在教学“生物多样性”这一内容时,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种类、基因以及生态系统等层面的生物多样性知识结构,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保证是基因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层次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受到关联,并非独立存在。生物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当前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与培养学生生态思维意识和素养同步进行。在课堂中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在树立生态思维方式下,对社会以及自然界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采取适当的行动。而生物多样性这一课内容有利于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问题,并追根溯源深究原因,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互相辩论及协商的平台,共同探寻保护白头叶猴的可行性策略,让学生从生活环境入手,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中,并规范自我的生态文明行为,落实到行动中。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获取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同时要加强其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教育,进而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引发学生思考为何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保护这一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有何种联系,培养学生生态思维的共生性以及整体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当今社会的哪些问题相联系,如何处理这些复杂关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更深更广延伸。教师引领学生结合白头叶猴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与白头叶猴生活相关的因素,这也为真正解决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提供依据:一是当地农民群众生活较为贫困,砍柴以及垦荒成为生存方式,但这一方式却给白头叶猴的生存带来一定威胁;二是由于生活的艰苦,资源的短缺,当地学生没有及时得到应有教育;种种复杂问题面前,当地政府尽管对白头叶猴的保护具有倾向性,但是却仍然受到种种的影响与制约。而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保护白头叶猴的这一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谈谈如何保护白头叶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生态文明意识。
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于活动经历中,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生活。一个人成长与发展与其生活体验紧密相连,而生态文明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生态文明意识。在具体活动体验中,深入感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不断把浅显的经验逐步上升到思维意识来指导言行,从而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达成。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恰当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学生亲身体验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化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及生态文明意识。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地调查、参观、考察等生物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思考社会问题与生物的联系,切实感受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因素,积累正确的认知与经验。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前,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相关的生物知识。比如,在教学认识生物、生物与环境关系等知识内容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学校周边某区域植物的种类、习性以及结构特征进行调查,让学生认识更多种类的植物,同时能切实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对生物的多姿多彩与科学研究的严谨细密加以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发自内心认识到生命体的平等以及生命的绚烂多姿。整个社会环境的美是离不开生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眼观看一些具体的生物实景,引发深层次的思考,由此体验人类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如何和谐相处,如何可持续发展。
四、结合实践活动,不断内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只有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才能真正使学生由自觉行为变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提炼,形成主动意识。而意识的不断强化与深化,更要对主体进行再实践以及再认识。为此,初中生物教学应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持续深化与再认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认知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情境,并且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由此激发学生就现实中的问题所产生的情感冲突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努力提出科学决策,从而解决相关的社会中的生物问题。而在整个情境中,师生积极协商沟通,对话讨论,体会和理解生态文明的价值与意义,自然而然强化生态文明意识。通过不断积累情感,深刻领悟到生态文明的深蕴,并将其内化到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以及自身的行动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学生结合实践活动的体验、考察、参观、调查等,认真撰写心得体会或者小论文,就所看到的和见证到的现实现象,积极进行探究,从而提出个性化的对策。学生的这一情感上的触动逐渐变为理性的思考,同时深刻反思事件的深层次的原因,进而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生物发展的密切关系,切实意识到保护生物,也就是保护自然界,保护整个生物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五、实现知识的生活迁移,筑牢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意识指导学生的行为,当学生通过内化生态文明意识,再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知行合一,使意识得到升华,逐渐强化行为,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只有经过内化之后的外化,才会逐渐习惯化,从而产生正面效应,形成机体的行为习惯。除了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活动,学生将内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价值体系通过在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具体外显出来,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都切实地反映出学生在积极进行生态保护行为以及消费行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升华,不断完善其生态文明价值体系,从具体的行动层面彰显生态文明意识的落实。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需不断拓展途径和渠道。生物学科与各种活动有效结合起来,班会课上开展相关话题讨论,有学生在上课期间可能会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但一下课回到家就什么都忘了。还有的学生吃完早餐随手扔包装袋,或者随地吐痰,也有偷偷践踏路边草坪的行为,这些小事、小细节反映了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不稳定。为此,生物教师与班级、学校共同发出倡议,设计开展主题活动,比如“低碳生活我先行”“环保从我做起”等活动,让学生内外统一,并且实现生态文明意识行为的可持续践行,切实成为保护环境的先行者、主力军、小卫士。在生活中不断迁移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化,才能真正成为主动担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为绿色文明贡献力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生态文明的种子扎根于学生心中,落实于行,守住青山绿水,让生命之水长流。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