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2-11-16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幼儿园杜佳

家长 2022年28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幼儿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幼儿园 杜佳

成功的幼儿教育除了教育幼儿掌握读、写、算等基础能力,还能帮助幼儿明是非、辨善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使幼儿受益终身。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精髓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举行具有新意的“幼儿中华故事讲述”比赛,拓展幼儿思维;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设计多元化教育活动等,使幼儿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一、幼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积淀,代表着中华民族气概、品格、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游戏活动、言行身教的形式传输给幼儿,以此实现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例如,儒家文化“仁爱孝悌”、二十四孝故事等,都承载着民族传统精神意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能够从幼儿抓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并为后续德育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教育属于儿童启蒙的重要阶段,幼儿在该时期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可以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轨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例如,《弟子规》中“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将该类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相结合,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指导作用,幼儿汲取文化力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三)有利于开发幼儿智力

教育学家普遍指出,智力开发是幼儿教育的关键环节,应在幼儿教育阶段借助适宜的方法培养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幼儿智力开发涉及数学能力、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创造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等方面。智力开发与发展是幼儿知识学习、认识事物、掌握技能所必需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具有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的智慧科技成果,还包括雕刻、草编、刺绣、扎染、剪纸等民间艺术,将其融入幼儿教育中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在探索创新期间拓展思维,并开发智力。

(四)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第一阶段。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化,人们愈发重视幼儿教育质量,要求遵循“以生为本”理念培养幼儿,引导幼儿主动获取知识,以此确保幼儿实现全面发展。幼儿教育最核心的育人方式是游戏活动,且教育内容多与日常生活衔接紧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涉及社会发展、人格成长的方方面面。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可以丰富幼儿教育资源,使幼儿更为全面地了解社会,学习知识。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

文化环境营造的核心在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渗透,即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优化幼儿园环境,打造主题式幼儿活动空间。十二生肖、围棋文化、茶艺茶道、书法绘画、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均可作为营造文化环境的素材,以鲜活的表现形式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并借助文化环境熏陶逐渐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基于环境感受文化意蕴,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二十四节气为例,营造文化环境时,为引导幼儿正确认识二十四节气文化,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所呈现的季节变化及所对应的主要农事活动设计节气图,用于装饰幼儿园墙面。当幼儿在园区空间内游戏活动时,则可以近距离感受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劳动人民智慧。此外,良好的文化环境需对幼儿思维产生引导,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营造文化环境时,应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幼儿教育的素材,确保幼儿可以通过文化环境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并深层次理解传统文化本质内涵。比如,尊重幼儿身心特征,幼儿普遍喜欢动物,此时可挖掘十二生肖传统文化内涵,并根据十二生肖动物特点紧密衔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十二生肖的精神内涵,如虎代表“富强”,象征国家虎虎生威,繁荣富强;龙表示“爱国”,彰显国人“龙的传人”身份;兔代指“友善”,活泼可爱;牛代指“敬业”,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等。十二生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后,将其作为文化元素装饰幼儿园,借助十二生肖动物角色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其兴趣,继而使文化环境能够切实引导幼儿思维发展。

(二)举行具有新意的“幼儿中华故事讲述”比赛,拓展幼儿思维

在幼儿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并不一定是“信息单向传递”的过程,还可以采取“以幼儿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幼儿园可以举行具有新意的“幼儿中华传统故事讲述”比赛,既能增加幼儿对中国历史典故的积累,又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表现自我、与人交往的能力。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拓展,有利于将来的成长。在选择历史故事方面,应注重历史文化的现代价值,避免对幼儿产生错误的引导。可供选择的故事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汉文帝为母试药》等。幼儿教师首先需要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幼儿,在幼儿熟悉之后,在幼儿园内举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故事比赛”,令幼儿在家长、教师和小伙伴面前讲述这些故事。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故事能够使幼儿从小接触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品德。

(三)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设计多元化教育活动

1.基于国学经典的幼儿教育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汇集了文人墨客思想精神。幼儿教师可以从国学经典中挖掘幼儿教育资源,借助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例如,组织经典吟唱活动,带领幼儿学习《诗经》、唐诗吟唱。吟唱与吟诵不同,吟唱更加注重音乐节奏,旋律鲜明,悦耳动听,“吟”时声音拉长,类似歌唱,更易激发幼儿兴趣。因此,推荐选用吟唱方式学习《诗经》、唐诗等国学经典。对于《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则不适宜组织吟唱活动,此时,可以设计经典诵读活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2.基于民间乐曲的幼儿教育

民间乐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歌谣和民俗音乐。与其他传统文化类型相较,民间乐曲节奏清晰,且富含地域特色与民族个性,将民间乐曲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可以引导幼儿感受民族文化差异,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民间乐曲组织教育活动,带领幼儿学习当地特色民乐,传承地区传统文化。此外,可以引入不同民族地区的民间乐曲传统文化,如纳西族民间歌曲《阿哩哩》、蒙古族民歌《菠如来》《梦中的额吉》、仡佬族民歌《长大了》、壮族民歌《花狗仔》等。通过民间乐曲的鉴赏、学习、模仿,使幼儿感受民族差异,并在此期间对幼儿思维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除民族特征鲜明的民间乐曲外,还可以将地方性传统戏曲作为幼儿活动的元素,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基于传统工艺的幼儿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工艺形式,是古代人民文化生活、智慧结晶的真实写照。在现代社会中,最为常见的传统工艺主要是陶艺、剪纸等。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手工活动,带领幼儿真实体验传统文化底蕴,并在切身体验中实现文化传承。例如,将剪纸作为幼儿手工活动内容,在活动开始前,教师为幼儿展示优秀剪纸作品,同时普及剪纸文化,使幼儿深入感受剪纸文化,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选取难度适宜的剪纸图样展示给幼儿,并借助多媒体展示各类图样的剪纸技巧。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教师则可以鼓励幼儿自行剪纸,以此实现传统剪纸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可以组织陶艺手工体验活动,带领幼儿前往手工陶艺体验馆学习陶艺知识,进一步丰富传统工艺幼儿教育内容。

(四)组织幼儿收听、收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熏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猎范围极广,又是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的独有载体。比如,古诗词、成语、各类戏剧等。基于此,在幼儿教育中,可以组织幼儿收听相关节目,使幼儿从小能够受到文化熏陶,培养诗书气韵。在这之前,教师和家长需要首先向幼儿传递一个道理——无论会背多少首诗歌,无论记忆了多少个成语,这些都不是在人前炫耀、攀比的理由,而是需要以文化充实自己,从根本上提升思想境界。比如,《游子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诗歌,但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对该诗中的名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会比较熟悉。因此,幼儿对这首诗并不陌生。众所周知,针对古诗词进行理解时,如果只是片面地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只掌握字面意思,则理解的效果便大打折扣。诚然,3~6岁的幼儿尚无法对古诗词进行深度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理解。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方式,在不经意间使幼儿感受到“灵魂受到了触动”。比如,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的舞台上,著名作曲家鲍比达先生以《游子吟》作为歌词,由其本人作曲,与十余名青少年现场演绎。从《游子吟》本身出发,该诗讲述了母亲与游子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呈现了母爱的伟大。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家”可被视为全国人民的母亲。从这个角度出发,鲍比达先生在谱曲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增加了多重奏,使这首作品蕴涵的情怀得以升华。具体而言,整首作品实际上便是将《游子吟》的六句诗反复唱三遍,而在第一遍唱完之后,鲍比达设计了古筝、长笛、小提琴三种乐器依次演奏同一段旋律这一过程:古筝的声音清澈、灵动;长笛的声音古朴但却悦耳;小提琴的声音相较于前两种乐器则显得厚重。因此,这三种乐器演奏结束后,整首作品迅速从母子亲情上升至家国情怀的高度。当幼儿在收看这个节目时,有一定的可能会感受到乐曲中蕴涵情怀的变化,从而对《游子吟》这首千古名篇突然产生全新、深入的理解。

(五)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成就的融合教育模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深远的价值,其中的很多经典理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探索、对人类未来的展望均与现代社会高度契合。不仅如此,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诸多细节之处,时时刻刻均能够发挥教育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基于此,在幼儿教育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幼儿从小养成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在此基础上,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看待现代社会的发展,能帮助幼儿进一步拓宽思维视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最终形成更加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吃”的问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事,既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又有幼儿耳熟能详,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句,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很多幼儿经常出现不好好吃饭的行为,既不利于长身体,又会浪费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基于此,教师和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光盘行动,节约粮食”的教育。具体而言:第一,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宝贝们,你们认为农民伯伯种植粮食的过程是不是很辛苦?”幼儿会给出肯定的回答。第二,进一步的问题是:“既然农民伯伯种植粮食的过程这么辛苦,那么请大家说说,我们能不能浪费粮食?”幼儿同样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浪费!”第三,教师可以进行深入引导:“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算作‘不浪费粮食’呢?”学前教育课堂进展至这个阶段,很多幼儿的“直线思维”便会“碰壁”——他们的心中已然十分明确,“不浪费”粮食便意味着“在吃饭时,需要将碗中的每一粒米饭都吃干净”,绝不能出现“剩下很多饭吃不完(在吃得很少的情况下)”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讲述曾经的很多与“吃”有关的消极意义的故事。比如,每逢饥荒年份,由于土地歉收,很多人只能外出逃荒,依靠讨饭勉强生存;过去,很多贫民家庭都忍受着饥饿,常常吃不饱饭,且没有佐餐的配菜。向幼儿讲述这些故事,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好好吃饭”,令幼儿形成“节约粮食,尊重农业劳动”的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有较大的可取之处,且历朝历代波澜壮阔的变迁过程同样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将这些具有独特中华文明烙印的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相结合,使幼儿从小便能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在成长之路上始终以客观、辩证的思维看待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国家发展之幸,民族未来之幸。

(宋行军)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