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渗透

2022-11-16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岳家巷学校岳建林

家长 2022年28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文本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岳家巷学校 岳建林

随着我国社会体系的不断变化与创新,劳动教育在教学领域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也明确要求小学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与劳动态度。然而,在小学教育阶段,劳动教育依然属于一项十分薄弱的环节,如何促进各个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行为成为各学科教师除基本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之外,又一任重而道远的教学重难点。而开发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劳动文化传承的理解,还可以让语言建构与应用更加真实。对此,本文针对劳动价值观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渗透策略,通过语文教学的多种方式进行小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拓展延伸与落实。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的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赞美劳动人民与劳动精神的文章,这为语文学科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代表着劳动教育观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精神层面和理论层面,还要把提高小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当作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共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语文学科教育知识与能力与劳动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才能在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并且为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培养对学生和教师、对家庭与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直以来,劳动都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保障,同时是创造人类幸福的基础条件;在人人都要劳动才能生存下去的原始社会逐步发展、进入阶级化社会之后,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极分化的现象;社会主义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下,消灭了剥削阶级对体力劳动者的压迫,让劳动人民翻身当家作主,让劳动成为每一位公民的光荣义务,按劳分配也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劳动自此成为中国公民过上独立自主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加强劳动价值观培养,加强教育与劳动的整合效率,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小学生从小树立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意识,树立劳动荣誉感、劳动幸福感。劳动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渗透劳动价值观培养可以满足小学生成长的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对高素质、高知识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从社会大环境到家庭氛围,都把理论学习、知识摄取的重要性放在教育首位,小至幼儿园的手工作业由家长代劳,再至小学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的不被重视,家长与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导致很多小学生劳动意识十分薄弱,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劳动与劳动人民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劳动价值观教育,可以逐渐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与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特点

(一)语文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的载体主要是语文课程本身,但是不能将语文思想教学变成劳动技术课程教育,而是要在实际渗透过程中依然保留语文性。众所周知,语文是众多教学课程的基础,既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又是一种联结其他学科的交际工具。而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思想的初始阶段,也是打好语文素养基础的关键阶段。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正确指导下,小学生可以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与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语文学科知识能力的时候,不能只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将语文教育思想和其他科目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对劳动价值观的渗透一定要始终围绕语文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识字写字等能力培养的过程来开展,充分利用优质的选文和习作等方式,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以及情感性等特点,进而把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等根植于小学生的思想观念里。

以此为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在完成基础的课程目标之余,可以着重探究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知识能力的融合。例如,在教学《悯农·其二》时,教师可以着重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一句进行赏析,将诗人刻画的迎着烈日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作为一个习作的示例,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身边的环卫工人、外卖快递员、服务员、公交车司机等劳动者,学习用简短的句子刻画他们的人物形象。通过观察、描写劳动人民的人物形象,在提高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能力的同时,培育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描写环卫工人形象时,可以结合环卫工人凌晨起床、无论寒暑风雪都不会缺席、晒得黢黑的脸、冻伤的双手等人物特点;在刻画外卖快递员人物形象时,可以着重描写电梯维修停运时,外卖快递员爬楼梯喘着的粗气、汗水浸透的衣服等人物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表现这些细节,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产生对劳动人民辛勤工作的敬佩与热爱。

(二)浸透性

常见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块主要由识字写字、口语交际、写作以及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组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以及读写教学等方面渗透劳动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良好品德,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此,教师要充分挖掘阅读教学文本,选取适当的时机补充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劳育教材,巧妙应用《守株待兔》《幸福是什么》等教学文本,让小学生了解劳动的真正意义,从而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获取基本的劳动常识。

《幸福在哪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题材的课文。讲述的是三个牧童将一口喷泉挖掘成一口井泉之后,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与指引,通过各自辛勤地寻找、努力和实践,最终在十年之后明白了幸福在哪里的答案正是“劳动”的真谛。这篇童话故事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告诉学生“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的劳动中”的道理。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通过PPT播放“受污染的河水”和“清澈的河水”的对比视频,引导学生体会河水变清澈的幸福感及幸福感背后的原因是“劳动”。在学生感受劳动带来幸福感的时候,借机布置“劳动是一种幸福”的主题演讲任务。以“劳动是一种幸福”为主题的演讲,旨在培养学生在深刻理解文章之后,可以将学到的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并通过写演讲稿、当众演讲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发生在自己或者身边的劳动小故事,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劳动最光荣”的意义。例如,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在打扫房间的卫生与收拾布置后发生的心理活动和肉眼可见的变化所带来的荣誉感整理成演讲稿,作为一个正面的典型在本班级、本年级甚至本校之内传播,提升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荣誉感和幸福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持续的劳动行为和习惯。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有效策略

(一)落实随堂检测,从整体上自然习得劳动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为了避免出现劳动教育被异化与分割的情况,教师要在语用教学设计基础上,适当渗透劳动价值观的要点。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文章教学中,教师不能开篇就点题,或者收尾生硬总结,直接陈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而是要利用问题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共同讨论题目蕴含的实际涵义。随后再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中孩子与父亲之间的对话,体会文中孩子由最初的好奇与疑惑到不以为然,再到最后的心服口服的变化。当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对话内容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制作米糕的劳动过程,还可以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深刻道理,从而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观念。在做最后的总结陈述时,教师可以按新课标的要求,将学习主体还给学生。比如,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把千人糕的制作过程合力通过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制作千人糕的工序的烦琐,让学生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千人糕的来之不易和劳动的伟大与光荣。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物品的生产过程,或者指导学生做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食物、手工艺品等,并要求学生把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记录下来,把自己劳动有所得后的心理过程一并写出来,互相分享自己的记录和心得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将语文教学和实践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将正确的、良好的劳动价值观渗透进去。

(二)聚篇成类,重点落实双要素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育组文成群过程中,教师可以跨单元或跨年级地组合文本。聚篇成类可以分成共性文本聚合与相悖文本聚合。其中,教材文本共性主要就是指相同文体、相同主题以及相同的劳动形式等。比如,《朱德的扁担》《邓小平爷爷植树》等文本都共同以赞美、歌颂劳动与劳动人民,启发和呼吁人们热爱劳动为主题;而《千人糕》《挑山工》等课文的文本内容都应用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组合共性文本开展教学时,可以将语言实践和语言探索作为明线,将劳动主体教育作为隐藏暗线。例如,在语文教学领导者劳动事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发现作者形象的写作手法当作语用主要目标,以尊重劳动人员的积极态度作为人文目标。另外,相悖文本主要是指文中的人物形象与劳动人民人物形象相悖或主题与劳动的荣誉感、劳动的幸福感相悖。通过聚合文本相悖能有利于形成矛盾张力,提高小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可以形成十分深刻的劳动观念与劳动态度。例如,《寒号鸟》与《守株待兔》等文章都深度讽刺了好逸恶劳的侥幸心理和贪图安逸享乐导致的恶性后果。而《乡村四月》《慈母情深》等文章都体现了辛勤劳动者的伟大精神。将两种相悖文本相结合开展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强烈感受到劳动创造美好的重要价值观念。另外,通过《悯农》《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章教学,还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劳动者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从而在领悟文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民族自豪心理,将热爱劳动人民与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深植于心。

(三)合理利用课外阅读,加强劳动教育

阅读可以滋润小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使他们能通过点滴的积累提高写作能力。当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对课外阅读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落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向小学生推荐有价值的读物,这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同时,小学生不仅知识覆盖面较窄,而且知识积累严重不足,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阅读书籍较少,知识积累不够,所以很难实现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发挥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加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让他们可以在阅读期间不断积累知识,通过阅读与劳动题材相关的文本,让他们能自然而然地接受劳动价值观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传统课程,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将劳动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立德树人要求。因此,劳动价值观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只是一种发展趋势,更是一项重要的责任。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为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培养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做出贡献的接班人提供有力的保障。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文本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