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2-11-16福建省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邱向红

家长 2022年28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法情境

□福建省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邱向红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时可以自然体会到历史的变迁,感受到文人的情怀,并注意到作品所呈现出的社会风貌与风土人情等。而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因古诗文内容具有丰富性,显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重点及难点部分。针对学生的古诗文教学,具有能力促进、审美激励等多项作用,然而无法否认的一点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一味地采取传统的说教式与灌输式方法,教学氛围过于枯燥,减少了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为了纠正这一问题,真正将古诗文内容之丰富展现出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面对自身不足,主动调整自身教学观念,及时革新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无疑是革新举措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挖掘它的潜能使古诗文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一、初中古诗文情境教学法的功能

(一)展现作品特点

古诗文在初中语文中,属于重点与难点,学生在面对这部分内容的过程时,因为与作品创作时代相距遥远,再加上自身生活经验不足,所以难以有效把握各篇作品的特点。而依靠情境化教学手段,便能有效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在实践中,教师构建与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能真实展现作品特点,把学生直接带入作品中,使他们有机会站在第一视角体会古诗文所描绘的内容、所呈现的情感,这是增强课堂教学代入感的绝佳方法。例如,在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时,教师可以从“游”这一关键性词汇出发,同学生共同交流和讨论,使他们思考后表达“游”的含义是什么。然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再现“农 家”“鸡 豚”“山 重 水 复”“柳 暗 花 明”“萧 鼓”等情境。再现与还原情境的做法将带领学生进入古时乡村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感受淳朴民风,这对于他们接近作品特点,丰富自身学习体验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创新课堂情境

个别教师目前依然认为,古诗文应当以传统教学方法来教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实际上越是古典的、时空距离遥远的作品,越需要以新颖的课堂情境来应对,这样才能化解学生和作品间的距离感。把情境教学融入古诗文课堂中,这既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做法,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在创新情境内与作品内容相联系,自主拓宽思路,并可以推动认知规律的构建。这些创新课堂情境的成果是初中古诗文情境教学法功能的自然呈现,具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世说新语》中的《咏雪》,因为本课的学习时间和冬天的季节特点不相匹配,一般性学习难以让学生有深刻感受。此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棉花等道具,让学生在接触“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句时,能看到模拟雪花下落的仿真形态,通过比较看到诗句中所描述景象的区别,深化对作品意蕴的理解。

(三)提升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是初中语文教学期间应当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果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既需要密切留意影响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各项因素,又要留意展现古诗文魅力。而在借助情境教学法时,依靠情境创设、师生在情境中互动的形式,能最大可能地避免学生的理解困难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得到激发。另外,情境教学法在深挖古诗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在了解内涵时,将同步体会到古诗文的无穷魅力,这对于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极为有利。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教师可以在恰当的课堂教学时间节点给学生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用这种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而教师用与词相配的图片展示皓月当空的美景做法,同样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与诗词协调的美好情境。利用此类方式,学生将因为走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而有效提升学习兴趣。

二、情境教学法实施的原则

所有形式的教学方法都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联系,能包罗一切的教学模式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情境教学法也是如此。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引入同一类型的情境教学法,这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合理甄别与应用。具体需要把握下面的几个原则。

(一)介入适度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普遍有效,但并非意味着全部教学内容皆可无选择地应用。情境教学法的介入适度原则强调了情境的设置应当以保证完成教学目标为宗旨,力争最大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反之,若对情境教学法过度依赖,则通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反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时,教师要注意本诗融田园美景与悠然自得的心境为一体的特点,选用民乐《苗岭的早晨》作为本诗教学时的背景音乐,用于搭建利于学生吸收新内容的情境。但在使用该背景音乐时要注意介入适度的问题,避免喧宾夺主,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学生齐声朗读古诗方面,而不是在学生聆听音乐方面。

(二)目标清晰

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应当主动留意情境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相似之处。教学方法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借助情境教学法时,应当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这表明了以清晰目标作为指引应当是情境教学法实施的又一必要原则,而不是使该教法成为教学目标,或者单纯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教学《木兰诗》时,可注意到全诗共分为六个段落,各个段落既结合了主题,又侧重于不同的故事情节、人物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编与各个段落内容、情感相关的情景剧,让学生分别承担不同角色,完成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情节认知、角色体验的过程。每个情景剧的设计与实践,均要有清晰的目标作为指引,避免出现过于随意或者畸轻畸重的问题。只有做到这一点,再配合教师恰如其分的点评与引导,才能保证学生高度准确把握作品内容、情感与思想。

(三)成员平等

情境教学法可以依靠自身优势,破除传统教学思维下教师在课堂上的垄断地位,以更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共同参与积极性,这使各个学习主体间所保持的关系兼具平等和合作互助特点。教师应当重视这一原则,发挥出协调各方关系的作用,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时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发展机会。以北朝民歌《木兰诗》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作品情节之后,播放迪士尼影片《花木兰》的部分画面,让学生在看完视频片段后再次认真朗读原诗。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状态下讨论原诗中的“木兰”形象和电影中的“木兰”形象有何相同点与相异点,这是训练学生拓展思维的有效做法。在此期间,教师应当突出成员平等的原则,趁着学生有较高学习积极性的时机,使他们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能分别从两个版本的木兰在出征、立功和还家时的表现出发,进行问题的深入探讨。

三、情境教学法实施的媒介策略

(一)以语言为情境引入媒介

情境教学是直观程度较高的手段,这样的特点使它能和语言描述密切结合,使二者分别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共同服务于学生发展需求。为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用语言作为情境的特定引入媒介,用美妙的语言对诗词情境展开描述,保证情境趋于鲜明,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情感效果。在授课时,教师基于诗文不同基调,对语气和情调加以变化,以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作品情境,这样可以顺利触及学生内心,促使他们强化自我的主观感受,更快地投入情境中。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宋词时,教师可以面带微笑地环视大家,并娓娓道来:当静坐亭台之时,可看到夕阳西下,溪流潺潺,又有湛蓝的湖水和洁白的鸥鹭,再加上荷花盛开、荷叶碧绿,划动的小船惊飞了沙洲上停栖的水鸟。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语言描述,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进入作者描绘的艺术境界内。又如,当教学至杜甫《石壕吏》一诗时,教师要注意“听”字贯穿全诗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诗人首先听到的是“有吏夜捉人”,接下来“听妇前致辞”,老妇人的苦苦哀求令诗人动容,接下来诗人又听到老妇人与家人的生存之艰难,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让诗人产生了对老妇人一家的无限同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置身于以“听”的内容为主的作品语言情境中,明确作品是如何用“如闻泣幽咽”等句子表现老妇一家遭遇与诗人的无限关切与同情心的。

(二)以文字为情境迁移媒介

文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文字为情境迁移媒介是顺其自然的举措。在应用此方法时,仅有教材内的文字远远不够,教师可以通过迁移课外诗词的做法,让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更好地展现出来。例如,在教学范仲淹的《渔家傲》时,教师可以下发补充材料,将其他类型的边塞诗词展示给大家看,其中可以包括思乡哀情、建功豪情、反战怨情等,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李益的《渡破讷沙》、陈陶的《陇西行》等。当面对这些教材外文字作品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研究同题材作品的方法提示,包括整理已经学习过的边塞诗词,对边塞诗词中比较常见的意象进行归纳,了解此类作品抒发的情感等。在整理归纳过程中,学习情境自然形成,学生也可以以高度自主的姿态面对教材作品,“以他山之石,攻此山之玉”,顺利发现作品内容、情感、思想的奥秘,从而在课内文本和课外文本共同构建的情境中自由出入,产生理想的阅读效果。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同样可以采用以文字为情境迁移媒介的做法。教师要在学生基本了解诗意、明确其思想内容后,让他们阅读同一作者的《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作品。这些作品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时期接近、写作背景相似,学生将在类似的文字情境内感受到作者是如何把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做到极致的。

(三)以音画为情境营造媒介

音乐是一种典型的听觉艺术,它利用对声音的创新组合达到艺术建构的良好状态,从而通过各种不同的旋律表现社会生活与情感。另外,音乐也属于创作者的一种心灵表达形式,所以可以认为音乐具有调动人的情绪的作用。与之相比,图片则是一种典型的视觉艺术,无论是作品中线条的勾勒、色彩的搭配还是人物的位置关系等,均会使观赏者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音乐与图片二者一为动一为静、一为听一为视,均可成为古诗文教学中情境营造的特定方法。初中语文教师借助音乐或者图片将诗文情境再现出来,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所选取的乐曲或者图片基调需要与诗文情感、意境等保持一致。例如,对于图画情境创设而言,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发现与作品对应的图画,如岳阳楼、鹳雀楼这类名胜古迹均有相配的绘画作品呈现,便于让学生借此形象化地理解内容。例如,在教学《望岳》时,教师可用粉笔直接勾勒出作品景象:山峰连绵起伏,诗人身处高崖向四周眺望。利用这种形象化的绘图展示形式,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融入作品情境中,继而快速理解作品深一层的内涵。

(四)以生活为情境体验媒介

语文是一门和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学科,即使是古诗文这类看起来复杂的作品,所反映的也是真实的生活。初中生处于初步认知社会的时期,也有主动思考生活的能力,对身边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在古诗文中所呈现的内容、所描述的事物与现实生活相距遥远的情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与生活相关联的形式,增强情境体验的客观效果,让古诗文中内容有机会以生活中典型场景的形式表现,从而带领学生进入自然、融于社会,在亲切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感受作品意蕴。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找机会组织学生赏月。在临近中秋时,大家共同吃月饼、看月亮,感受浓浓的中秋氛围;即使条件不具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这一情境。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看到中秋节的月亮会想到家人呢?这个问题连接了现实生活与诗词作品,学生可以在情境中体验到“生活即学问,作品即人生”的意境,这无疑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各类教学形式及过程中都展示出强有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情境教学法使用范围非常广,意义也比较突出,就初中古诗文情境教学而言,它的突出作品特点、激发学生兴趣等作用值得重视。教师基于适度性、目标性与平等性三原则,进行语言、文字、音乐、生活等情境使用媒介与具体方法探索,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学生实际,为学生素质进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法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