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微生物限量要求及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2022-11-16张楠
张 楠
(汤阴县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河南安阳 456150)
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国食品种类日益多样化。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人们生活质量的衡量指标,也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从最近几年国家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的汇总结果来看,微生物、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等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其中,微生物因素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性因素。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标准方法是培养法,操作流程相对复杂,耗时长。因此,探索成本低、简单且高效的检验方法,是食品检测方面的研究热点,从该角度来看,本文有现实意义。
1 食品中微生物限量要求分析
1.1 散装食品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都对散装食品的重视程度不足。在食品质检中,并未规定散装食品中微生物的限量标准和致病菌的限量标准,部分散装食品中的微生物限量指标会参考我国食品行业的生产规范[1]。多数规范都明确指出规范针对预包装食品,或是明确指出不适合应用于现制现售类食物。但是绝大多数的非预包装食品,都没有比较明确的相关规范标准,如面包、馒头、花卷等,都没有相应的微生物限量标准规定。
1.2 预包装食品
对于不同预包装食品,相关标准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规定的限量有所差异,如罐头食物,以真空包装为主,商业生产无菌是重点的检验项目[2]。因此预包装食品微生物的限量要求,要遵循国家出台的预包装食品致病菌限量相关标准。现有标准中对肉制品、乳制品、粮食制品等多种食品中致病菌的限量、检测方法已作出规定,其中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致泄大肠埃希氏菌以及阪崎肠杆菌等。
2 食品微生物的危害及检验特点
2.1 食品微生物的危害
食品微生物污染危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化学物质污染。此种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物或是化学物质残留在食物中,致使食品受到污染。②病原微生物污染。学术领域中,此种污染也称之为生物性污染。大量细菌残留在食品内,经过不断繁殖,使食品受到污染,导致食用者中毒。细菌感染型中毒,潜伏期相对较长,通常在感染十余个小时后才会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毒素型中毒时间则为2~4 h,很少会出现发烧症状。与其他来源危害相比,食品中的微生物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可能性较高。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变形杆菌及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均是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在不断生长期间,普遍会受环境影响。因此在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前,要加强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考察。
2.2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特点
(1)微生物检验范围广泛且要求较高。微生物检验在食品中的范围相对广泛,通常包括3种类型。①微生物和毒素,可导致人类、牲畜中毒。此类微生物和毒素种类繁多,包括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沙门氏菌和黄曲霉菌等。②病原性微生物,传播方式以饮食传播为主,可能是人类、牲畜均患有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也可能是人类疾病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的种类多达百余种。③食品工业微生物,以霉菌酵母为主。
(2)微生物受检细菌的数量较少且干扰性较大。食品微生物在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受检菌株会受到外界影响(包括生产加工不规范、贮存环境不合理等)而造成操作不规范或是失误,最终导致食品受到感染。此类微生物多属于非致病性的微生物,而致病性的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二者比例有明显的差异。
(3)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要确保及时性和准确性。一般来说,食品生产加工后,要在短时间内流通到市场,保障食品新鲜性。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食品微生物检验要在短时间内获取结果,通过及时检验食品微生物,得到更加准确的微生物检验结果,以保障食品安全。
3 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3.1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主要是细胞表面抗原可与特异性单抗结合,结合后的细胞会被吸附在外磁场中[3]。失去表面抗原的细胞,因无法与特异性单抗结合,导致磁性缺失,不能够停留于磁场,从而分离细胞。在应用免疫磁性分离技术时,是基于外加磁场,获取超顺磁性的免疫磁珠,磁珠表面将可与生物活性物质发生反应,能将样品中的微生物捕获,将非特异成分吸取,撤离磁场后,浓缩磁珠复合物。分离免疫磁性后,借助分子鉴定方式可检测微生物[4]。该技术应用中,免疫磁珠是该检测方法的主要材料,其表面有单克隆抗体。
3.2 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技术
三磷酸腺苷作为核苷酸,是由腺嘌呤、磷酸基团等构成的[5]。作为细胞中比较特殊的自由能载体,三磷酸腺苷在细胞溶胶、细胞核中都普遍存在。该物质水解后能释放出大量能量,但细胞内环境pH值会对水解效果产生影响。细胞中三磷酸腺苷含量比较固定,测定食品中的三磷酸腺苷浓度,就能够推算出活菌数。但实际检测过程中,食品中不仅含有细菌,还含有其他微生物,如酵母菌等,三磷酸腺苷在酵母菌中的含量,是在细菌中的100倍,因此若全部换算成酵母菌的活菌数量,则样品中活菌数应介于两者之间。在应用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技术时,要在取样后,萃取样品中的三磷酸腺苷,将荧光素添加到样品中,测定生物发光量,随后计算出三磷酸腺苷的浓度及活菌数[6]。
3.3 流式细胞技术
在乳制品和酸奶生产加工中,流式细胞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好。采用流式细胞仪可检测样品中细菌的状态,其工作原理是将待测单细胞制作成单细胞悬液,经过不同的荧光染料,将待检品加入样品管,基于气压推动,样品管进入流动室,样品被鞘液包绕,在鞘液约束下,细胞会呈单行排列趋势,依次有序地通过检测区域,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照射下会产生散射光、荧光信号[7]。散射光可分为前向角散射,能够将细胞大小反映出来,以及侧向角散射,能够反映出细胞的胞膜、胞质等[8]。光信号可经光电倍增管转化成电信号,经模转换器,可转换成数学信号,由计算机识别,以三维图或是数据方式显示出来。
3.4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能标记已知的核苷酸序列DNA片段,标记方式为同位素。将其加入已变性的被检测DNA中,在特定条件下,可与样品中同源序列的DNA杂交,实现对样品中DNA的鉴定。核酸探针中,核苷酸的成分不同,可将探针分为DNA类型以及RNA类型。在应用该技术鉴定病原微生物时,多以DNA探针为主。不同的基因可分为两种探针,第一种探针可与微生物中部分DNA分子发生反应,对特定的菌株或菌种有特异性;第二种探针被限定与微生物中特定基因组DNA分子发生反应[9]。
3.5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十分关键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可分为两种类型。①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该技术是在聚合酶链扩增期间,借助荧光信息,对聚合酶链的发展进行实时监控。因聚合酶链扩增模块CT值,与其初始拷贝数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可将其作为定性的凭证。②等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该技术是最近几年新兴技术,其利用聚合酶链扩增仪,能扩增靶细胞[10]。检测产物时,选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方法。该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操作流程比较简单,多应用于现场测量。
4 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基于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其未来发展趋势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广谱快速富集培养。在未来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发展中,广谱快速富集培养将是研究重点。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绝大多数食品中的致病菌含量不高,单纯依靠食物微生物检测技术检测致病菌的难度较大。现阶段,检测到的食源性病原体,多是需要先完成浓缩步骤。不同的病原体,所需营养及生长环境不同,病原体不同,所需要使用的富集介质存在差异。此种现象,会影响实际检测的效果,因此在未来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要开发广谱快速富集介质。②科学考虑方法系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过程系统受到重视,企业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考虑方法系统。基于全过程管理体系,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发生显著变化,逐渐由过程管理替代成品检验,同时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开始将基本标准、工艺规范凸显出来。因此,在应用过程控制时,企业需要完善测试体系,通过过程控制环节,以快速测试方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测试系统,实现对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此外,食品微生物检测期间,检测人员需要有专业的能力和较强判断力,在对微生物检测技术选择时,要对检测技术的成本、可操作性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5 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中,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日益多样,增加了使用者的选择难度,在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热点。绝大多数食品中的致病菌含量不高,需要通过增菌方式检测致病菌,致病菌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也有所差异,严重影响培养基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本文在确定微生物限量要求的基础上,从免疫磁性分离技术、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核酸探针技术以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等方面,分析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且对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期望通过本次相关内容的研究,能够为提高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水平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