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等教学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2022-11-16

无线互联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系信息化评价

杨 峰

(北华大学 大数据与智慧校园管理中心,吉林 吉林 132013)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现阶段各行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与未来建设的关键行业,自然也应当进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使用。为了能够使得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变得更为成熟,有关教育研究者尝试进行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探究与讨论,试图使得未来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发展模式和理念变得更为科学合理。

1 教育信息化2.0概述

想要在教育信息化2.0的视域下,进行现阶段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进一步评价与探讨,首先要对教育信息化2.0这一概念进行一个深入的理解。所谓的教育信息化2.0指的是使用智能教学手法来进行高等院校日常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让教师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教学,让学生以提升信息技术使用技能为基础来进行日常的课程知识学习[1]。使用教育信息化2.0模式来进行日常的高等院校教育,不仅能够使得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观念获得一定的转变,还能够使得技术素养以及学生的思维类型等都进行进一步的转变与创新。换句话说,教育信息化2.0模式下的高等院校课程教学,将以全新的模式,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状态引导学生进行日常的知识学习,进行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期待的人才培养。

2 高等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2.1 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虽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发展尚未经历较为漫长的阶段,但自从高校有了信息化基础建设的理念和意识之后,就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引起了高度重视,在我国较为短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历程中,存在的不足已经被一一补充,信息技术的使用也逐渐在高校内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使用。因此较为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为高等教育信息化模式的使用提供了较为有力的硬件支撑,在这一发展状态下,进行高等教学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推进与改善显得尤为关键。

2.2 高等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高等学校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不仅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了教育教学领域,进行相应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还将信息化技术引入高校的日常管理领域,尝试通过大数据技术等来进行日常高效管理方式的进一步革新,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为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还能够使得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变得更为方便快捷。与此同时,原本需要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花费的大量资金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因此从信息化管理技术使用层面来看,进行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只有进行了高等教学信息化模式的使用,才能够使得未来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更为贴合时代的发展趋向。

2.3 信息化在高等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

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够在高校管理理念的革新和方法的改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还能够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进行更进一步的使用。在传统的高等院校课程教学中,由于地域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相应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但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革新的过程中,传统课程教学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任何高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来进行相应微课资源以及网络视频教学资源的运用。因此相比较传统的高等院校教学方式而言,信息化技术在高等学校的日常教学中的使用,能够极大地改变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方式,让区域间的高校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存在的差异,得到更为明显的改进与完善[2]。

3 高等教学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3.1 系统性

系统性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进行任何评价活动的过程中,面对评价对象有关评价人员都需要使用系统性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理论,来通过各项评价指标进行精准的评价,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合理,当然系统性原则的实施和遵守,需要依靠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多级联动的指标,因此有关技术研究人员需要以更为精准慎重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使得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特征。

3.2 发展性

发展性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中较为重要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的日常建设与发展是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而进行创新与完善的,因此相应评价体系,不能仅仅只在当前状态下使用,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上升和完善空间,只有如此才能够贴合高等教育的发展动态,进行相应评价的顺利完成,在教育信息化1.0模式向2.0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相应发展性原则的实施与使用得到了较为深刻的体现,只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才能找出现阶段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现阶段评价体系的完善,让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更符合社会的期待。

3.3 可实施性

可实施性原则的提出,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日常实践有较为紧密的关联。换句话说,高等教育的日常课程教学在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就要以其具体操作的可行性以及最终评价质量为制定原则和指标来进行相应评价体系的构建[3]。倘若有关评价体系只能在理论层面进行运用,无法在实际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中发挥较为明显的作用,那么相应评价体系的构建便不能算是成功的。

4 高等教学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1 构建AHP递阶阶层次结构

这一结构模型的构建,能够使得相应评价体系各层级之间具有较为明确的隶属关系,让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更为科学合理,更为符合现阶段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期待。在这里层次结构模型的设计与制定过程中,目标层级和准则层级以及方案成绩相互影响,以较强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为相应评价体系的具体使用和具体运作提供了理论化层面的参考。

4.2 构建指标比较矩阵

在上述理论层次模型的构建基础上,为了对相应层次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梳理,有关技术人员尝试对相关元素进行更深入的比较,并通过比较进行相应判断矩阵的制定。这种比较方式能够使得相应构建指标的重要程度得到数据化、量化的分析与研究,也能够使得未来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更为科学合理,不同影响元素所能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通过有关矩阵分析,技术研究人员能够得到较为精准的结果。

4.3 对矩阵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

一致性检验工作的展开能够使得各个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变得更为明确,也能够使得构成中体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指标以同一种方式来进行自身评价结果的呈现。换句话说,虽然相应构建模型层次中不同元素较多,且各元素所能够起到的影响效果有较为明显的不同,但在进行相应发展水平评价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以同一种理念和状态来进行有关评价的推进,因此进行一致性检验显得尤为重要。

4.4 整体一致性检验

整体一致性检验需要技术研究者站在更高层次对整个评价体系构建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尝试将其运用到实际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过程当中去,并通过有关运用来进行整体一致性的进一步检验,使得各层级元素与相应体系权重之间相互协调,以逻辑自洽的方式来进行相应评价体系的整体呈现[4]。如此才能够使得相应的评价体系构建与社会的期待相符合,能够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模式的运用中发挥发挥正确的评价作用。

5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是不可避免的,高校教育研究学者只有紧紧跟随时代发展步伐,进行教学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才能使得未来的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期待。

猜你喜欢

体系信息化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月“睹”教育信息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信息化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