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
2022-11-16李晓丽
李晓丽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81)
0 引言
新时代下,信息技术的融合、全球产业的整合对所有职业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视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短板,“1+X”证书实施与推广,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新的调整,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贯彻“1+X”证书制度需按照“1+X”证书制度的逻辑重构高职人才培养程序,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夯实人才培养的支持条件,这些均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关键要素的不适应性及改革方向
1.1 培养目标的制约与改革方向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是与“中国制造2025”高度匹配的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仍局限于应试教育,没有按照技术技能人才的长远发展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对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迁移强调不足,没有支持人才逐步成长的培养体系,在学习中与自身未来职业生涯脱节,学习环节单一,连贯性欠缺。
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既要具备专业的宽基础,又要具备专业中特定领域的高技能。对于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能适应当前产业集群化的形势,既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技能,还需要有一定的迁移拓展、个体提升的空间。比如新时代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控制基本理论、方式,还需具备检修、维修能力,了解信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培养新时代的信息素养等。
1.2 培养条件的单一与多途径支持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知识、技能的形成主要基于实训场地、实习基础,后来逐步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培养条件。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与实际工作设备之间的对接时间差异越来越明显。实训条件跟不上学习者的要求,这对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影响更加明显。校企合作考虑利益关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观摩、顶岗以及最基本的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发展阶段,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条件,但无法从根本上满足高技能育人的要求,这一条件的不足,也使职业教育长期困滞在单一知识传播模式。复合型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更无法实现。培养条件保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1+X”证书制度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使多种培养条件成为可能。学校与X证书企业合作育人,加大实训条件建设,为人才培养搭建了更好的平台。职业化、产业化培养的方式也促成了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使技能培训和学习过程有机融合。同时,可探索多类型资源共享模式,如线上共享、区域共建[1]。针对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依托长三角智能化集群产业,可共建模块化资源,支持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依托学分银行体系开展工作转换学分,实践转换学分,形成多条件、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培养内容的学科标准局限性与多层次、多样态课程体系重构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受长期标准学科影响,重点关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传承性、完整性。对知识与职业之间的匹配性,适应性关注较少。一般均按学科完整性设置课程,按照课程的全面性安排教学内容,按知识的掌握度评价学生,这些局限性与固态认知都制约了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诉求。
“1+X”证书制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放宽专业基础课,强化专业课的技能结构,拓展选修课程。构建知识、专业、技能的课程群。专业群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1]。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依托电类专业群,共享专业群基础课程,实现基础能力的跨越性,全领域体验式学习。基础课程以实践为核心取向,课程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主动性模式,重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专业课程重构理论与实践的划分标准,依托智能控制相关生产行业,将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专业学习任务,以过程化项目化整合专业知识学习过程。开放选修课程体系,“1+X”证书制度给学生专业技能选择提供了灵活性、自由性。在专业学习高层阶段设置灵活多种类的课程,如相近专业领域课程、跨专业课程、多岗位的通识能力课程等,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对灵活课程体系的需求。
1.4 培养方法的标准化局限与个体化的因材施教
职业教育长久以来受学科主义和统一评价标准影响,人才培养呈现片面性。新时代下生产模式的变革和发展,使得各类专业性职业之间高度融合。对于人才呈现复合型的要求,传统培养方法注重知识的大众化传播,从教师传播知识视角或从学生掌握知识视角思考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过程,使学习者能通过标准标准化的评价。
现代人才要求是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进而根据学生的个性倾向和能力特征因材施教,实现学习者各方面能力的充分发展[2]。过程性地掌握情况,因此在培养方式中应考虑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所面对的复杂的、真实的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组织、设计、开展教学,并进行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得到全过程的培养和锻炼。
1.5 单一的人才评价方式与人才质量全过程跟踪评价体系
传统人才评价模式侧重于学科中的教育内容,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技能人才与产业结合的适应性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差异化培养不足,忽略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3];单一的评价方式使技能评价结果预测效度不高,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对技术人才的真实需求,进而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X证书制度的实施应打破传统评价方法,构建合理、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质量全过程评价。这一过程包括较成熟的学历评价以及需要做出调整和改革的技能评价。传统的评价采用知识加技能实践考核方式。其中,技能部分往往是行为导向性的考试。随着信息技术与全球产业的大融合,行为导向性考核已然不适应这一变化,在技能评价中,需要用整体化的观念思考评价方式[4]。在弱化简单和重复性操作技能的同时,加强技术拓展性的高层次实践能力考核,并全程考虑技术迁移、职业素养等影响全面个性发展的评价要素。在培养方案制定中,应梳理课程体系,合理地安排课程开展。评价时基于课程的逻辑性联系,开展多课程、全过程、项目式、整体化的考核评价,力求接近真实工作任务,保证复合型人才质量。
2 结语
“1+X”证书制度的实施开启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了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的实践基础,需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思考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各方面的改革途径。重新审视培养目标,承认个性化,差异化培养目标,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要求。整合各类培养条件,实现多渠道、多资源支持职业教育。梳理课程体系,融入X证书培养内容,逻辑性地开展课程以及技能学习,并基于课程技能的层次性、逻辑性开展全课程,项目式的评价方式,保证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现。同时要认识到,X证书是学历证书的递进,职业教育要以就业目标为导向,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明确职业技能的重要性,避免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