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2-11-16王禹
王 禹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0 引言
“1+X”证书制度的实施,能够帮助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实现课程体系与考证相融合,实现职业技能考核与专业教育课程考核相衔接,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和发展。本文以“1+X”证书制度为指导,从实践中存在的专业问题出发,积极找寻相关改革策略和实践对策,重构人才培养的模式,努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复合型人才。
1 对“1+X”证书制度的分析
1.1 证书制度实施现状
2019年以来,我国把职业教育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国家层面开始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也就是俗称的“1+X证书制度”,这个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育部立项了第一批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Web前端开发、物流管理、养老照护、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六个项目,并向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推广应用。第1批的所有试点院校已经完成了相关考证工作,并按照“1+X证书制度”培养计划开展了工作。第2批和第3批试点项目已经完成了立项。我国“1+X”证书制度的试点推行促进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1.2 “1+X”证书制度的内涵
“1+X证书”中,“1”为学历证书,指的是学生要在学校内按时按质完成学历教育,提升自己的涵养和素质,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X”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指学生在获取学校学历教育证书的同时获得多技能职业等级证书。学生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所学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学习实践,通过刻苦努力,勇于钻研,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证书的获取也能够为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和未来发展上奠定基础[1]。
为了实施“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中根据专业职业技能标准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并将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技能证书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证书内容和学习课程体系相互融通,最终使学生学有所成,达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 当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1 教学内容与现实发展不匹配,无法满足当前及今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信息类专业也将跳出原有的不利因素,加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该专业逻辑思维严谨,很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且兼备软硬件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对该专业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当前,普遍存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所学知识无法与社会对接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不适应社会需求的表现,大多数该类型的专业人才在毕业后由于所学知识的局限,导致其在社会上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滞后,与实际的社会需求脱节[2]。
2.2 实践教学不深入,所培养人才不能满足岗位需要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时,都比较浮躁,内容不深入,在培养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上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前瞻性,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学知识达不到社会需求,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其实际工作能力差,技能方面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在现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很多高职院校在相关课程的开设上并不注重实践教学,教师也没有严格按照真实的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很多实践教学内容浮于表面,难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2.3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缺乏多元化,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
根据社会调研结果,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契合社会需求,同时也不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学生自身就业的意愿、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社会需求,导致专业化的培训内容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3 “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3.1 精准定位专业的工作岗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方面,各大高职院校要注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要对应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面向社会需求进行行业内的分析和产业链的了解,结合该岗位的招聘数据和岗位工作流程,并将其融入职业教育内容中,全面精准定位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面向社会的人才。当下各大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包含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电子和信息相结合的技术,该专业通过社会行业岗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实现了教育产业链的完善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内容实现了对就业岗位的设计,实现了相关测试和运营维护,根据岗位需求加强了学生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南京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设置了Web 应用开发 (Java)、前端设计、Android 应用开发、测试及运维等。
3.2 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各大高职院校在“1+X”证书制度下,积极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确定相关工作岗位的培养发展目标,注重工作岗位实践内容与课程体系相融合,全面剖析岗位职业技能的相关内容。在确定专业对口的考证内容范围内,设置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才能帮助各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实现获取证书的能力。
各大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考证内容和标准的分析,并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进行对应的技能训练,在书证相互融通的结合下,实现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以夯实学历教育为基础,全面辅助素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知识能力拓展为方向,帮助学生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促进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强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相结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铺平道路[3]。
3.3 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X”制度的实施也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全面育人目标。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加强相关教学资源的融合,全面整合双方资源,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对接,全面探索校企合作融合模式的新路径,才能推动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向个性化的转型,并大大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校企合作应进行深度的融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让学生在平时训练中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这样既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又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并与学校推进的“1”和“X”教学模式的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例如,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在全面实施“1+X”证书的过程中,积极与企业进行全面对接,制定以学徒制为方式的训练实践内容,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受到社会的欢迎[4]。
3.4 构建混编师资,提升师资水平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并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努力提升教师的师资水平,如可以构建混编师资队伍,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注重师资培训,通过证书实施内容的安排,积极调派相关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委派相关专业的老师深入合作企业学习调研,提升老师的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化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同时加强组建混编师资队伍,实现教师间的共同备课和共同授课。混编形式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有利于提升学校师资力量[5]。“1+X”证书实践中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强化了教师队伍的培训,全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对接,为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5 改进评价机制
各大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和标准上,要与相关课程体系联系起来,通过对证书内容和标准的研究进行课程的重构,实现课程模式的全面调整和创新,最终才能通过评价机制和相关考核内容,全面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考核结果的优化,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例如,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学校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班级和若干个小组,在小组中选取组长负责工作任务的分配和带领,组员通过自身能力完成任务内容,组长通过项目进度整理出项目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教师听取相关项目汇报后,应对相关模块进行责任问答,对小组进度和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再通过一系列的统一答辩,实现严格的考核和评价[6]。例如,实践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有些学校可以替代部分课程,如重构的核心课程体系中,“PHP 程序设计”课程考核就可以结合考证来进行,通过考核考证的结果进行评价,也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晋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1+X”证书制度开辟了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新纪元,为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契机。“1+X”证书制度也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职业教育需求。“1+X”证书制度促进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课证融通”,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希望今后对“1+X”证书制度的全面解读,能够为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及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