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山楂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2-11-16冉昆李殿运陆玲董冉魏树伟王少敏
冉昆,李殿运,陆玲,董冉,魏树伟,王少敏*
(1.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00;2.费县果茶服务中心,山东费县 273400)
山东省费县地处沂蒙山腹地,总面积1 600余km2,山区面积占76%,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富。独特的地域优势、优良的气候条件、悠久的人文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费县山楂,以个大、色艳、果肉细密、酸甜适中、营养丰富而享誉全国,素有“费县山楂佳天下,天下山楂佳费县”的赞誉,获评“中国绿色生态山楂之乡”称号[1]。
1 栽培历史与产业现状
1.1 栽培历史
山楂是沂蒙山区的原生果树之一,俗称山里红、红子、楂子、酸楂、茅楂等。早在第三纪山旺时期(距今约1 800万年)形成的沂山山旺化石中就有楔叶山楂等山楂的祖先。费县山楂栽培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是当地重要果树之一[2]。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费县马庄镇红果峪村,即因盛产山楂而得名。目前石井镇大安村尚存1株420余年生山楂树,朱田镇圆宝石至团瓢店一带还有100余株百年以上的老龄山楂树。
1.2 产业现状
民国至今,费县均为山楂重点县,1949年费县山楂产量达50 t以上;1980年以来,费县山楂发展迅速,至1990年栽培面积12 667 hm2,产量33 609 t,均居全国第1位[2]。1984年李文斌等大力推广山楂幼树矮化密植技术,平均666.7 m2产量624.9 kg,创全国山楂幼树大面积高产记录[3]。20世纪80年代全国性的山楂种植热潮,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价格随之迅速下跌,费县山楂栽培面积随之大幅减少,2002年全县降至662 hm2。2003年起山楂生产开始回升,近几年山楂栽培面积基本稳定。截至2021年底,费县山楂栽培面积6 700 hm2,产量12.6万t,产值近3亿元,山楂产业已成为费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4]。
费县山楂以北部、西南部砂石山区栽植为多,主要分布在东蒙镇、朱田镇、费城街道、大田庄乡、梁邱镇等乡镇,多栽植于15~25°的山坡丘陵地。与国内其他种植区相比,费县山楂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果实不仅维生素含量高,而且着色度好,可溶性固形物积累多,果实品质优良,备受消费者喜爱。主栽品种有大金星、大绵球、大五棱、歪把红、甜红子、金如意等,尤其是早熟鲜食黄色山楂新品种金如意发展较快[5-7]。费县山楂苗木繁育以嫁接方法为主,砧木多采用山里红野生山楂,也有部分使用根蘖苗或大果山楂的实生苗。树形以开心形为主,部分采用二层延迟开心形、主干疏层形等树形。花果管理方面,盛花期一般喷施赤霉素提高坐果率、促进果实膨大和提早成熟。潘宝晖等曾推广山楂果实套袋技术,提高了果实外观品质,降低了日灼病危害。但由于套袋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该技术推广应用受限[8]。王宝广等通过山楂园行间生草,增加了土壤酶活性,改善了土壤微环境,提高了土壤综合肥力[9]。
随着费县山楂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面积、产量、效益逐年递增,山楂品牌建设工作也取得诸多成绩,先后注册了“费县山楂”“临沂黄山楂”“沂丰”“温河红”“连峪红”等商标,其中“费县山楂”、“临沂黄山楂”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19年,“费县山楂”荣获山东省“优秀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度地理标志产业特别贡献奖”。特别是2020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与费县共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和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以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相关专家协同费县农业农村局、费县果茶服务中心开展了山楂优质高效适宜品种筛选、优质高效轻简化管理技术集成示范以及“费县山楂”品牌提升等工作,指导费县山楂协会、费县红山前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费县大门山山楂研究所等组织进行山楂标准化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管理用工减少15%,优质果率提高10%,产品价格明显提高。2021年大金星每千克收购价3~4.5元,甜红子、金如意等鲜食山楂的价格达12~20元。“费县山楂”品牌建设也取得显著进展。2020年,“费县山楂”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8.23亿元,为国内山楂第一品牌;金如意山楂获2020年度中国好品种称号;东蒙镇入选农业农村部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1年,“费县山楂”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东蒙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等。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当前,费县山楂以大金星、大绵球等传统晚熟加工品种为主,占比超过85%,而甜红子、金如意等早熟鲜食品种的比例较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于成熟期集中、当地加工能力不足,导致产量相对过剩、收购价格低迷、经济效益不高[10]。
2.2 栽培管理粗放
山楂育苗技术滞后,缺少标准化优质壮苗,很大程度上影响果园的现代化发展。山地丘陵立地条件差,水源得不到充分保障,不仅影响山楂的产量和品质,而且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栽培管理粗放,整形修剪不到位,导致树形结构紊乱。缺乏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设施,生草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应用较少,导致病虫害严重,树体逐年衰弱甚至死亡。
调查发现,由根腐病、腐烂病等病害引起的成龄山楂树整株死亡现象多有发生[11,12]。春季雨水较多、病虫害防控不及时,2021年山楂锈病、白粉病大范围发生;此外,日灼病常年发生、叶斑病时有危害。果农损失重大[13,14]。
2.3 加工水平落后
山楂为药食同源的果品,费县山楂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是产业链不完善,加工企业相对较少,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加工能力薄弱,加工产品大多停留在传统生产水平上,产品附加值低。加工产品主要有糖葫芦、山楂罐头、山楂糕、山楂片、果丹皮、山楂果脯等初级产品,这些产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针对儿童和青少年,老年人尤其糖尿病患者等不宜食用。而且,加工产品的原料主要针对山楂果肉,而对于山楂根、茎、叶、花、种子等富含功能性成分、药用成分开发利用程度低,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
2.4 品牌化建设仍需加强
“费县山楂”的品牌建设工作虽取得了诸多成绩,但由于缺乏知名山楂品牌,品牌主张和价值诉求不能充分体现,在依托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产品品牌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品牌价值需要深入挖掘,真正使“费县山楂”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地域名片。
3 发展建议
3.1 优化品种结构
发挥本地山楂种质资源丰富的优势,进行优选优育,筛选新的优良品种,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山楂种植基地。通过高接换优、建立新品种示范园等措施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甜红子、金如意等早熟鲜食山楂品种所占比例,优化品种结构,提质增效。
3.2 集成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通过室内培训、实地指导、网络及印刷品宣传等方式,加强对果农的技术指导。按照DB3713/T 116-2017《地理标志产品 费县山楂栽培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管理。鼓励果农配套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设施,配备果园耕翻、除草、施肥、喷药等机械装备,提高果园管理机械化水平。系统开展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对老树、弱树、病树进行合理化更新换代,提升产量和果实品质。
3.3 提升山楂加工能力,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提升山楂加工能力,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在做好山楂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引进或培育大型加工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强化山楂的综合利用,不断改善加工工艺,加强山楂果粉、山楂果茶、山楂果胶、山楂核油、山楂固体饮料等衍生产品的创新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将山楂种植生产、加工、休闲观光以及创意研发有机融合,形成核心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延伸产业和衍生产业相融合的全产业链。
3.4 继续强化品牌建设
品牌打造是个长期的过程,包括品牌注册登记、“三品一标”品牌认证、设计品牌标识、组织品牌公关活动等。当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费县山楂”区域公用品牌的顶层设计,从品牌定位、品牌理念、品牌符号、品牌渠道、品牌传播等方面进行系统策划,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为“费县山楂”品牌做大做强搭建框架。在充分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利用媒体、节会、展会等传统传播手段,以及直营店、互联网等新的营销渠道扩大和提升“费县山楂”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提升产品品牌,促进产品营销,实现果品溢价、果农增收、果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