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打造特色专业品牌路径研究
2022-11-16刘卫民
刘卫民
(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益阳 413000)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了60%,但实际还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未在城市落户,农业户籍人口占比仍有50%左右。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面对这些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重要课题。地方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也在积极探索深耕乡村,培养人才,打造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1 乡村振兴背景下打造特色专业品牌的重要性
按照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切实做好乡村振兴文章,这为地方职业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一是技术的需要。针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乡村振兴推进中的卡脖子问题,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技术、成果、平台、人才等方面的资源,指导科技攻关,强化技术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发挥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这也是地方职业院校相关专业产教融合需要的产业资源;二是人才的需要。乡村振兴需要大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在农村创业、兴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急需加强科技专家服务团管理,依托各类培养示范基地,做好新技术推广、培训与技术服务工作。乡村产业的扩张,人才需求量大,需要大力开展人才定向培育计划,培养一批农业、水利、乡村旅游、教育、卫生等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注入人才“新血液”。这些也正是地方职业院校发展的方向,可以通过创办一所高标准乡村振兴学校,培养一批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的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纪人。三是长效发展的需要。为着力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是关键。这就需要地方职业院校参与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采取联盟帮扶、托管帮扶、直接帮扶等模式,充分激活农村学校管理机制。实施学区制集团化办学,打破城乡壁垒,组建教育集团,因地制宜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打造特色专业品牌的必要性
地方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在建设新中国历史上,职业院校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楚怡工业学校机械科第31班的朱镕基总理,参与研制“两弹一星”的机械科35班的唐仲秋,组织第一代液压支架的研制、定型及系列品种生产,完成矿井主要提升、运输等20余项重要革新项目的机械科35班的贺国辉……就是因为有这些高素质劳动者的心血,中国的高铁走出国门、“天宫”遨游太空、5G引领潮流,“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并向“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挺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作为地方职业院校,开设有用的专业,传授有用的技能;厚植兴业的情怀,练就兴业的本领是己任。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打造特色专业品牌的可行性
3.1 社会发展所需,政策大力支持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将迎来重大改革和突破。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系统设计、财政投入、项目扶持等空前重视,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教产融合,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加速形成,普高毕业生中将会有多达80%的学生就读职业高等教育专科院校或应用型本科高校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正在推动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长期领先世界。纵览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必然要求。2020年受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下行影响,我国一度有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返乡,但社会大局依然保持稳定,关键是农民回去后有房住、有地种、有饭吃、有事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职业教育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深耕农村发展职业教育。
3.2 社会职能定位,发展格局趋势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再次推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个万亿规模的职业教育市场已经呈现出来。职教的春天已到来,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看,迫切要求培养大批掌握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从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看,迫切要求强化数字技术人才的有效供给与超前储备;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看,迫切要求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融合看,迫切要求对标国际标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水平。
3.3 农村发展急需,市场空间宽广
行业、岗位就是职业教育对应的教学内容。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核心就是抓产业发展,持续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农民稳定增收。抓住了产业,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方向。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地方职业院校作为地方产业人才的支撑市场空间无限宽广。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打造特色专业品牌的路径研究
4.1 加强党建引领,夯实职业教育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立足新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一要抓思想,统一认识。中国的职业教育经历多年的关门办学,专业与市场脱节、课程与岗位分离、知识与技能不符现象严重,经历“用工难”“就业难”的阵痛后,地方职业院校已开始反思办学理念,从上到下统一地方职业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思想,走出校门对接企业、岗位,提升办学质量。二要抓引领,培育新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保证职业院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要抓师资,强化队伍。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校、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大引入和加快培育两手抓,引入一批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领军人才、产业带头人和能工巧匠;培育一批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技术能手。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考核依据。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突出实践、实干、实绩导向,大胆使用思想先进、作风良好、专业技能完备、管理能力较强的干部,全面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
4.2 区域发展引导,形成专业品牌
地方职业院校根本办学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地方职业院校拆掉职业教育和市场之间的“隔墙”,面向社会办学。基于地方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地方职业院校应以当地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和办学方向,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的人才培养原则开门办学。一要合理设置专业,树立品牌。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对于一些传统专业,要拓宽专业面,渗透最新的专业知识,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着力打造亮点品牌,让学校的根扎得更深,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足;对于新专业,要在考虑市场需求、做好调查研究基础上,动态调整专业目录,因地制宜设置一批有利于助推乡村振兴、有利于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有利于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专业,为地方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二要优化课程结构,适应需求。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决定专业的课程结构,学校所传授的课程知识能否在工作岗位上适应,直接影响着人才是否被市场接纳。在课程设置上,要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应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强化技术、技能和应用开发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三要改革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组织专家编写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专业教材,及时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材料引入教学内容,解决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脱节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3 乡村需求引领,增强产业适应
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做基础,这就对相应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如现代农业发展搭建农业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系统、农业专家知识库、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就需要大量的网络通信、物联网、自动控制及软件技术人才;如为了推进重点民生实事工作,乡镇会提质改造一批敬老院,需要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这些就为地方职业院校走出校门、开展产教融合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一些地方已把区校一体化融合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全面贯通、人才培育与区域发展全面连通等。和企业一起整合优质资源,推动资源互补。完善合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产业化、产业职业教育集群化,巩固、加深、扩大产教融合,建立更高水平的优势产业服务平台、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产学研转化合作平台和资源利用共享平台,大力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形成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培训基地,把企业办成学校的实践基地,为学校节约人力成本,让校企合作成果反哺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真本事,让企业真正得到优秀人才。
4.4 就业目标导向,提高社会实效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一所职业学校的口碑好不好、实力强不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率高、前景好,家长学生才会有盼头;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企业才会认可、社会才会欢迎。一要强化职业指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增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做准备。加强就业指导,了解就业意愿,引导学生选好就业方向,增强职业发展信心。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二要加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技能比武活动,促推掌握一手好技术、练就一身真本领。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要建立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做好实习学生的劳动保护,为顶岗实习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以及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四要优化评价标准。坚持以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立多元评价、动态评价、过程评价、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等相结合的学生评价模式,大力宣传依靠技能实现创业就业、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蔚然成风。
5 结语
步入新时代,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机械等(学科)相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变革。这为地方职业院校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和挑战。地方职业院校应把握方向,抓住时机,打造自身专业品牌,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促进自身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