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探究”引领课堂教学方式转型*

2022-11-16丁美君

江苏教育 2022年66期
关键词:力行学案学科

丁美君

西汉学者扬雄在《法言·修身》篇中提出“君子强学而力行”。“强学”即勤勉学习,“力行”乃努力实践。这是一种知行统一的学习观,较好地解释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江苏省无锡市扬名教育集团从“强学力行”的学校文脉出发,经过现代学习理论的阐释和转化,形成了以“和谐自在、全面成长、联结整合”为特质,以“探学、互学、强学、延学”为线索,以导学案、学习单、衡学表为抓手的“强学力行”学科探究文化,引领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革。

一、“学科探究”下课堂教学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立足学校文化,将课堂文化特质在课堂教学中不断重现,既教书又育人,以智润心,以心养智。

1.和谐自在

“学科探究”课堂是“和谐自在”的。它是适合的,能够贴合儿童生命成长律动;它是适当的,能从儿童学情出发,关注发展需要;它也是适性的,儿童能释放天性,敞开胸怀,成为其本真的样态。

2.全面成长

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域,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学校更注重儿童能力的获得,如灵动烂漫、自主创新的关键能力的习得,生动活泼、持续长久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沟通表达、合作互动等人际交往属性的涵泳等,由此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和可持续成长,最终成为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

3.联结整合

“强学力行”是一种注重自省、聚焦关键能力、鼓励实践的文化。学校抓牢知识联结、课程统整这一着力点,努力打通学科壁垒,将日常的学习扩大为关联实践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拓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触及问题本质,更注重引导学生努力联结迁移,促进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学科探究”下的课堂教学探索

学校以导学案、学习单、衡学表为抓手,进行“学科探究”课堂的实践探索,让学生走进探究场域,经历真实、可视、完整的学习过程。

(一)“导学案”使课堂稳定呈现学习力

1.以简明的课堂结构聚焦教学问题

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校摒弃了单线的、繁杂的教案,创新提出并使用以“教程粗线条”“实施灵活性”为基本特征的导学案。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包括“自主探学”“合作互学”“明理强学”“实践延学”四个基本板块,四个板块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灵动的学习框架。它提醒教师,在备课时,要寻找最为合适的学习素材,提炼探究的核心问题,创设宽广的学习路径;在学生学习时,教师能适时引导,及时聚焦,保证课堂学习效果。

2.以渐进的探究梯度调整学习节奏

“学科探究”课堂的四个板块呈层层递进态势。“自主探学”尊重学生学习起点,强调学生进行有准备的真学习;“合作互学”指向“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明理强学”凸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和分享内化的学习形式;“实践延学”既是对前三步探究活动的总结,又导向学习方法的落实与思维方式的延展。这样的基本程序,有利于引着学生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走向深度学习,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3.以灵活的板块组合满足学生需求

课堂四大板块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时,坚持“大体则有,具体则无”的原则,可根据教学实际自行调整。各板块出现的次序、方式、时长都没有具体要求和规定,某个板块也可以重复使用。这样既确保了导学案的科学实用,又呈现出灵动开放的特征。合作互学、明理强学两个板块集中体现了“学科探究”课堂的特征,各学科都需要重点考虑。

(二)“学习单”使课堂持续涌现思维力

1.情境创设,放大学习过程

思维,唯有在“探究”这种具体情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单”上呈现的各项学习任务,都是基于学习目标进行的情境创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思考。教师将多样化的探究实践纳入问题情境中,引领学生探究,放大学习过程,捕捉积极思维,最终拨云见日,走向知识理解和建构。

2.自我反思,促进知行合一

“学科探究”课堂把有效的思维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核心行为,在学习单末尾设置了“收获反思”栏,用以揭示学习过程与方法,促进“知”与“行”的相互联系转化。“收获反思”栏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活动,丰富知识结构;反思学习内容,优化学习过程;归纳学习要点,促进知识迁移运用;进行自我审视,通过评价发现和改进自我。这些灵活的实践生成,皆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后续学习动力。

3.方法指导,追求协作质量

指向“学科探究”的学习单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小提示,如小组分工提示、发言倾听规则等,用以避免学生在讨论时固执于自我表达,不愿借助集体智慧,不注意从别人的发言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充实自己的观点,致使协作讨论流于形式。同时,在设计学习单时,也会对任务进行分层分级,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从而实现探究学习活动主体的全覆盖。

(三)“衡学表”使课堂独立展现研究力

1.多维指标为课堂立魂

“学科探究”课堂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出发,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课堂观察和评价体系,我们称之为“衡学表”。其中,学生维度涵盖“探学、互学、强学、延学”四个方面,教师维度包括“导学、诊学”两个方面。课堂上,听课和评课人员围绕6方面共12条指标记录课堂教学情况。我们认为,学生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程度和质量如何,是衡量“学科探究”教学能否落地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对学生评价予以重点关注。而教师作为课堂另一参与主体,其“导学、诊学”既有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又有助于教师反观自身,向着课堂转型的目标前行,形成研究合力。

2.学科变式为课堂立异

教学问题总是与具体学科、实际情景相伴而行,就各学科的探究课堂而言,它既具有一般探究式教学的特征,又具有相应的学科理解。在实际使用“衡学表”进行课堂观察时,既要关注“学科探究”课堂的转型目标,又要兼顾本课程的学科特质。因而,学校鼓励各教研组对“衡学表”进行变式研究,通过具体描述、适度调整,突出学科素养。在这一变式研究中,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明确,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学科探究”课堂的研究意愿也进一步加强。

3.多元评价为课堂立新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凸显探究型课堂的价值取向,“学科探究”课堂把定量评价作为课堂观察的有效手段,通过数据收集,关注细节,精准点评。观课教师通过数据采集器,在听课过程中对有效协作的次数、学生发言的频率等进行实时记录,获得学生学习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我们认为,探究教学的评价要求比较高,单靠终结性评价很难奏效,因而,我们也对形成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日记、制作的模型、演出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习得的评判依据。我们努力将两种评价相结合,从而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基于“强学力行”思想的学科探究文化,推动了学校的课堂转型,实现了学生成长的价值追求。在这样的课堂实践中,学生思维得到锻炼,个性得以凸显,素养也获得了提升。

猜你喜欢

力行学案学科
循序力行,让“德融数理”落地生根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身体力行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学校党支部构建力行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比例尺(一)”导学案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