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化理论视角下智能媒体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路径试探

2022-11-16罗郁然

山西青年 2022年21期
关键词:媒介办学受众

罗郁然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一、涵化理论的主要内涵与发展

涵化理论是指主要使用内容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来研究媒体接触和受众认知关系的理论;理论认为媒介中呈现着真实、客观的“现实”,受众的思想和观念被受影响,于是倾向于在现实生活表现的行为选择与媒介呈现的“现实”保持一致,这一影响与媒介接触时间的态势呈现出正相关,即受众媒介接触时间越长,倾向越显著。

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是受众每日接收讯息的重要媒介来源,涵化理论关注受众在持续、长期接触电视媒介讯息的过程中,媒介对人们在有关社会现实的认知、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技术重塑媒体传播形态,媒介格局发生巨大变革:一是智能媒体带来了信息的多样选择和多元表达,提高了人们参与媒介的沉浸式体验感;二是智能媒体建构了新型人际关系网络,激发了人们在智能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中产生强烈的“共鸣”[1];三是智能媒体承载着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深化了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共同体”意识。因此,媒介技术变迁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驱动媒介内容生产与发展的社会力量,衍生于电视时代的涵化理论仍适用于当前媒介形态的传播研究,媒介演化特征甚至可以增强智能媒体传播的涵化效果。

二、智媒时代涵化理论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媒介参与主动性调动自我管理积极性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让学生智育、德育双向和谐发展,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强化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四自”原则,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近些年,高校通过开展自我管理活动,优化教育协同力量,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习惯。新的媒介形态的衍生为媒介前使用主体的角色带来转变,不断有研究和数据表明,移动互联时代以手机为代表的受众使用媒介,手机已成为首选,这正在变革着受众的媒介偏好和使用规律[2]。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高校学生作为信息生产关系中主动分享的“用户”,其自主性在媒介推进的过程中获得不断提升,进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的可能性、积极性。

(二)沉浸式媒介体验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能技术打通了媒体所创造的虚拟世界和用户身处的现实世界,用户可以直接与虚拟空间进行真实互动,获得沉浸式体验。当前,智能媒体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已成为必然,随之而来地带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的变革,主要依托智能媒体,在线上平台进行。基于受众立场,美国学者威廉· 斯蒂芬森在著作《作为游戏的传播》提出“传播游戏理论”。他将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特征纳入到传播研究范畴,认为大众传播是游戏,传播应当着眼于受众在游戏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让受众沉浸在主动的游戏之中,最大程度地追求、还原受众的内心快乐,强调受众参与传播活动的主观动机,不只是获取有价值的媒介讯息,更多的是享受类似于游戏的愉悦体验。这一沉浸式体验带来的更为便捷化的师生相处空间,可以有效推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三)媒介接触时间延长增强管理育人效果

高校在校本科学生普遍为“95后”“00后”青年亚文化群体,他们自出生起便经历了中国由Webl.0到Web3.0以强劲势头所开启的Internet进阶。如今,我国互联网正式走入新的历史阶段,高校大学生正式作为网络“弄潮儿”,成为智能网络空间的重要参与群体,和依托智能技术的虚拟体验中的生力军,他们在智能媒介环境下的自主性不言而喻,媒介之于其的主动性话语权和选择权、互动性话语权、游戏性话语权赋予,加速了高校学生群体由“受众”向“用户”的身份变迁,更重要的是,智能媒体时代传播向度的多元化特征正在或是已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智能媒介参与方式由“参与”到“沉浸”的变革。这种变革更能够对处于这一时代下的大学生及其相关群体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增强管理育人的涵化效果。

三、智媒时代下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智能化场景打造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的信息空间

智能化平台作为公共场域营造了符合大学生兴趣的媒介环境——充满符号互动的意义环境,成为大学生进行社会认知的重要场域。正如1968年传播学学者尼尔· 波兹曼提出的“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在具有意义符号的智能空间里,大学生在媒介的参与和使用过程中,会根据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讯息内容,建构具有相同兴趣的虚拟共同体,由此深刻引发认同感、归属感的形成与培养。高校国际合作工作处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平台发布国际合作办学招生简章等信息,并设置专人专岗负责运营面向学生家长的端口,为学校层面上中外合作办学责任班级辅导员了解教育引导指向,以及加强教育管理针对性提供便利[3],同时带来的是教育管理空间层面上的变化,智能媒介空间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得到提升。

(二)智能媒体理念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方法要求

智能媒介时代呈现了即时共享和实时交互的时代特性,高校学生作为新的媒体环境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基于智能媒介平台,以日志、照片、视频、评论等内容形式,发布生活趣闻、感想而实现自我表达,媒介空间中他人的反馈则成为构建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智能媒介平台连接用户与具有共同价值观认同陌生人的情感纽带,一定程度上也为情感宣泄找到了出口。建立在传统媒体理念基础之上的教育管理方式僵化、管理科学性欠缺和系统性不足,文化育人程度不高,特别是缺乏对学校校园文化和特色的运用,都足以表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的要求[4]。智能媒体所带来的媒介空间、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方法的变革。

(三)加强关系网络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协同联动

智能媒体平台是一个依托用户社交链传播的“关系型”分发平台,智能信息的高度对称性、开放性使得媒介偏好一致的用户可以快速、高效、便捷地找到彼此,并迅速参与互动;同时,平台中的信息内容可以借助用户的社交关系圈层来实现二次传播,扩大了信息内容的辐射面[5]。智能媒体平台是依托用户社交链传播的“关系型”分发平台,依托大数据,数字信息的高度对称性、开放性使得媒介偏好一致的用户可以快速、高效、便捷地找到彼此,并迅速参与互动;平台中的信息内容可以借助用户的社交关系圈层来实现二次传播,扩大了信息内容的辐射面。在传统媒体环境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主要由学校国际合作工作处和学生工作部门、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履行教育管理职能[6]。如今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智能媒体对学生教育管理育人资源整合和各方协同配合提出迫切要求。

四、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的涵化路径建构

(一)主动占领舆论阵地,运用空间涵化加强价值引导

基于智能化场景思维引导和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价值取向、责任担当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通过对多元文化符号的充分运用,和对价值引导相关话题的智能化操作,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7]。智能媒介环境传播着一种“象征性现实”,用户从“想象式参与”到“真实地参与”,人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进而决定是否接受和认可,最终形成自身的“主观性现实”。

基于此,高校应聚焦智能媒体之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的空间涵化效果,主动占领、打造具有价值引导意义的智能化阵地,集中开展系统、科学的教育管理[8]。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校园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台、教育部易班等智能化平台,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二是发挥内容优势。着眼重大历史事迹和红色故事中所蕴涵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元素[9],注意内容的权威性、真实性、严谨性。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元素,注重内容版面设计形式创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价值引导和教育管理。

(二)重建内容传播方式,运用情感涵化促进身份认同

大学生的群体认同或者是组织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归属社群的群体情感。因此,大学生实现群体认同的方式之一即是建构属于自身群体的亚文化。例如,建立一套特定的语言体系、符号体系和价值体系。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频繁接触某些刺激有可能使这一刺激转化成持续易得性信息,继而会影响到印象形成、回忆和注意力等,引发共鸣或共情。也就是说,如果基于媒介环境传播与大学生的认知状况、态度表达等一致、接近的信息,会更容易获得大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认同,进而选择接受,甚至加强原有立场。

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的积极情感是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的催化剂,高校要利用智能媒体在强化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情感涵化效果,掌握智能媒体传播规律,主动争夺主流话语权。一要积极对接大学生、大学生社群所惯用的语言表达风格、视觉展示风格、实际运用风格演变[10];二要就现实热点展开灵活探讨,给予积极、有效回应;三要注重话题引导、设置的传播符号等迎合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营造大学生与人与物的“共鸣”氛围,深化集体认同、自我认同,加深管理育人实效。

(三)创新管理育人模式,运用关系涵化促进资源整合

依托智能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可以加速聚合和传播正面观念。智能时代人际交往发生空间上的转向,它将传统现实社会中的“强联系”予以强化,人们依托社交媒体等虚拟空间展开交往与想象。人具有社交属性,需要集体归属感,这一点在高校学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校期间的大多数活动往往以班级、专业和院(系)为单位群体式地进行。大学生因个体的个性化关注焦点与媒介环境中其他用户关注焦点相同或相关而引发情感“共鸣”[1],在媒介空间中形成纵横交错网络,他们依托“关系网络”构建稳定社群,从而能更有效地受到智能媒体中集体主义观念的涵化,潜移默化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风建设和日常事务管理[11]。

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社群“互动”效果,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的“关系网络”构建[8]。第一,正视智能媒体即时通信功能,推进网络社区良性运营,加强社群的流动性;第二,关注大学生在智能网络空间的碎片化记录,掌握和监测学生需求和动态,加强社群的活跃度;第三,运用教育部易班网络思政平台,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加强线上、线下社群的一体化构建。

猜你喜欢

媒介办学受众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