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科研思维融入本科生课堂教学的探讨
2022-11-16樊亚凤
樊亚凤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新文科建设成为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举措。新文科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要求以育人育才为中心,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中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本科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进步要求人才培养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本科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梯队,拥有庞大的基数,其科研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由于多种原因,当前,教学模式中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受到较大的限制,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培养[2]。一般来说,各类大学生科研提升项目由于要经层层筛选和选拔,大多数本科生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教师侧重概念和理论的传授,学生注重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在课堂中很少能接触科研内容。同时,在课外由于学生精力和时间有限,主动参与科研训练的可能性也十分有限。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基础的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学生学习的“第一空间”,必将极大地提升科研思维培养的效率和效果。国内已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本科生科研思维培养方式和模式进行了研究。基于笔者的基层教学经验,本文对如何在基础课堂教学中融入科研思维训练和培养进行探讨。
一、科研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对课堂教学中科研思维融入的长期忽略,现有模式科研思维训练的效率和效果都差强人意[3]。因此,当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整体思路需要转变,要提高对基础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视,加强科研思维在基础教学课堂中的渗透和融入。将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学生来说,利用课堂教学培养科研思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前所述,多数本科生课业压力大,学生在课外进行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假如能将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极大提升,不仅有效提升了科研思维,还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科研潜力和创新思维得以释放。学生还可以将课堂上探讨的科研问题延续到课外,为各类科研比赛和科研项目的申请提供思路,延展可能性。同时,本科阶段科研思维的培养能为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对于教师来说,将科研思维融入课堂教学能够极大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对知识的传授,但对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是如何表现的、在科学研究中的研究现状如何、与其他的知识领域存在哪些关联等内容都缺乏讲述。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很容易在课程结束后快速遗忘。如果能将科研思维融入知识点的讲授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思维来学习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会得到增强。同时,在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科研兴趣,融入科研思维的培养,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内容和手段,转变以往填鸭式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最后,对高等院校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科研思维能力,能极大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阶段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是人才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第一步,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本科生科研思维的培养显得日益迫切。高校对本科生培养的期望和模式要重新定位,要转变之前将基础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独立看待的思维方式,要将科研思维的培养贯穿在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要在基础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和融入。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基础的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符合新的教育理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
二、本科生科研思维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充分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4]。当前,许多高校都意识到本科生科研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在培养模式上增加了诸多科研实践环节,设置了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到科研训练,但现有模式对学生科研思维的提升有限,对利用课堂教学提升科研思维和能力的重视不足。在课堂外,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使课堂教学活动显得十分珍贵,如果能利用好基础课堂,将科研思维训练有机融入,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目前,在本科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机会较少
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许多高校都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国家项目的基础上出台了许多措施用于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例如,举办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度等,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很多大学设置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或科研比赛数量有限,往往竞争激烈,在经过院级和校级的层层筛选之后,能真正成立的项目数量较少,多数学生仍缺乏接触科研工作的机会。
(二)本科生课外进行科研活动精力有限
本科生的课业压力大,根据培养方案许多本科生要完成数十门课程,加之教学的课后实践环节,本科生在课余时间除了要完成作业还需要花时间在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报告的撰写上,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都被课堂教学任务所占据。加之,本科生除了完成上课学习任务,还有四六级英语考试、各类专业证书考试、社团活动和实习活动等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如果将本科生科研思维培养工作的重点放在课堂之外,则注定收效甚微。因此,本科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能独立于课堂之外,如果能在基础的教学环节中融入科研思维的训练,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必将得到极大提升。
(三)传统本科教学模式缺少科研思维融入
目前,“满堂灌”教学模式在很多院校和很多老师的课堂上仍然是主流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普通教师对于本科生科研思维培养重视不足,忽略了学生对科研训练的需求。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外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参与科研训练,或者认为科研思维训练是研究生阶段的事,在教学中只注重将本门课程的内容讲授完即可,缺乏在讲授过程、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和课后作业等基础教学环节融入科研思维。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注重对知识和理论的记忆,而这样记忆的知识往往会在期末考试后“还给老师”,最后不仅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连最基础的知识也无法掌握。
三、科研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探索
笔者结合自身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研思维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期能对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开设对象是低年级本科生,他们刚从高中进入大学不久,学习方式仍在转变过程中,如果能在本门课程的中对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思维加以引导,不仅有利于科研能力的养成,还能帮助学生尽早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具体而言,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探索,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讲授—科研成果分享—考核方式—课外延续”四个环节对科研思维的培养进行了融入:
(一)知识点讲授
在知识点的引入中,结合某个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展开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情绪劳动这一知识点时,引入某个研究成果中的研究问题,即员工在遭到顾客性骚扰情况下服务绩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团队可以通过什么努力来改善员工的情绪守则难度进而提升员工服务绩效?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引入激起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好奇心和倾听欲望;接着,教师对情绪,情绪劳动,情绪失调和团队氛围等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同时结合知识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讨论。这些提出的问题在随后的科研成果分享环节中,会得到完整的分析和解释。本环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
(二)科研成果分享
增加科研成果分享环节的目的是实现“课堂翻转”,发挥学生主动性,启迪学生的科研思维[6]。笔者提前查找和下载了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都是近年发表在国内管理学领域的优质期刊上的优秀研究成果,在紧密贴合实践的同时对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也进行了运用。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教师完成理论知识点的基本讲授后,由学生对提前分配好的当节课要分享的一篇论文进行分享。在汇报中,学生需对论文中与当节课对应的理论知识点进行介绍,随后讲述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研究结论,以及理论与实践意义等,通过对论文详细介绍,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更对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三)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笔者把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考核方式,将课程考核指标和维度多元化,除了将上文提到的论文分享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还将期中考试的方式调整为学生研究项目。具体而言,研究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身边或社会上感兴趣的一个现象,利用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的理论,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在随后的批阅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该任务的热情很高,并且选题也很有新意和现实意义。例如,探讨的话题有“生源地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顺从型人格对企业员工接受劝酒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生存现状的研究”“婚恋状况是否能成为衡量应聘者的标准”和“办公环境开放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学生们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话题进行资料搜集,文献查找及数据收集等工作,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课外延续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课堂研讨的科研问题延续到课外继续进行,将课程的研究项目继续延伸拓展,并进一步完善后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学术类的科研活动,如课外学术大赛、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时间和兴趣,对从课堂中衍生出的科研项目进行指导。科研项目在课后的进一步延伸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进一步升华,还能将学生的问题导向、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延续到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长期来讲对学生大有裨益。
四、结论与展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这一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由于各种原因,现有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接受科研训练的程度有限。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空间,高等院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研思维,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学质量,更可帮助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教育目标,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