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以《望洞庭》一课的教学为例

2022-11-16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洞庭洞庭湖古诗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王 亮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就是入情入境,领悟古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望洞庭》为例,诗中以“虚静的心境”“俯瞰的视角”“雄奇的想象”,由近转远的镜头等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宽广豁达的胸怀。境由心生,洞庭美景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徜徉在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通过简短、凝练的几句话描述的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一、音乐——唤起情感共鸣

音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音乐往往要比语言更能勾起人们的喜怒哀乐,更能勾起人们心中的真实情感。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将“可歌可咏”作为衡量诗词作品成功、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望洞庭》这首诗被称为一幅意境深邃的水墨画,洞庭湖烟波万顷、君山岛秀丽无双、秋月柔和明净,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空灵唯美的境界,诗人那深邃宏伟的气度和高远淡泊的情致挥洒得犹如这无边的湖水与秋月。而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通常不能通过真景物体会出真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心印自然》这首背景音乐作为辅助手段,利用课件一边让学生聆听古琴纯音乐,一边让学生欣赏洞庭湖的山水美景,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展现洞庭湖的景与情。教师通过音乐的感染,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将学生真正带入了诗歌的情境中。我们还可以将《心印自然》作为诗歌吟诵的配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吟诵,获得与作者一样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更深刻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目的。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从心灵和情感上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一致的境界。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及提高学生的文学情趣。

二、吟诵——乘着声音的翅膀

学生通过反复吟诵、细细品味,不以背诵为满足,只以感悟为目的,这样才能充分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所谓诗中的平平仄仄,就是声音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只要吟诵出了这些变化,就表现出了诗歌的节奏美感。所以,吟诵是学生走进诗歌意境的阶梯。为了真正让学生感受诗歌动人的节奏美感,走进诗歌中美丽的意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让学生乘着声音的翅膀与作者促膝长谈,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一览作者笔下的绚烂景色。正所谓,诵之口,悦于耳,感乎心,动以情。在《望洞庭》的教学中,第一,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借助诵读符号诵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出平长仄短;第二,教师可示范诵读,让学生感受格律诗的美感;随后,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中字音长短、高低、轻重的变化,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揣摩句子,感受诗歌的意境;第三,教师为学生配上空灵深远的音乐,让学生自己吟诵,将音乐之美与古诗节奏之美相融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第四,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吟诵,借着洞庭秋月图发挥想象,小组内的成员互相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这一过程有利于以学生的集体吟诵为基础,洞察艺术之美;第五,师生一同配乐吟诵。在层层吟诵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的韵味,让他们在吟诵中理解、体验、感悟、收获。

三、想象——点燃无穷的情韵

《望洞庭》这首古诗描绘了月夜遥望千里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营造了一种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全诗将精美绝伦的洞庭山水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优美的景色、优美的诗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可谓 “雄奇的想象,坐驰可役万景”。为了真正让学生感悟这美妙的意境,感受诗词的无穷情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读诗看景,品诗悟情”,读出诗的味道,走进诗的画面。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教学情境:

师:请你们先来读一读,读完再说一说诗中有什么景物。

生1:老师,我看到了一轮明月。

生2:我看到了洞庭湖。

生3:我看到了在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而又明亮。

生4:我觉得这个晚上没有风。

师:谁能把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连起来,描述一下诗中的画面?

生3:我看到了明净的湖水与月色交相辉映,景色特别宁静、和谐。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宁静、和谐”?

生3:“和”字让我感受到湖光、秋月特别搭,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师:真好,你能通过想象由字面走进画面。还有谁看到了诗中的什么画面?

生4:洞庭湖没有一缕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一面没有被磨过的铜镜。

师:你喜欢这种风平浪静的画面吗?

生4:喜欢!

师:是啊,诗人用“两相和”这个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水天一色的圆融美好,还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平和、安然的心境。而“镜未磨”三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隐约的美。

通过发挥想象,学生如临其境,通过对精练语言的延伸,对诗中美景进行了有效的阐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学生在想象中真正理解了诗句背后的优美画面,在发挥想象中,学生真正走进了诗的意境中,与作者促膝长谈,领悟到了整首诗篇的诗情画意。

四、鉴赏——升华理性的思索

《望洞庭》这首古诗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虽有些模糊,但是饱含情趣,山水交相辉映,月色柔美,让人产生了无尽的联想。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倘若直接让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他们肯定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教师这时便可以通过“知人论世明情感”来让学生鉴赏此诗。

师:读诗,就是要想象画面,还原诗人所处的情境,这样才能和诗人的心灵有所交汇,才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洞庭湖一片安静平和的景象。你觉得他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出来的呢?

生1:高兴、愉快……

师:到底是什么心情呢?我们来看看刘禹锡当时为什么会来到洞庭湖。

(演示文稿显示资料)

师:刘禹锡参加过唐顺宗年间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一路从繁华的长安城被贬到当时的偏远地区,那几年,他又被贬了,路过洞庭湖时,写下这首《望洞庭》。

师:刘禹锡被贬时的心情,你认为是怎样的?

生2:悲伤、苦闷、孤独、惆怅……

师:但作者在诗中有表现出这样的感受么?(没有)读这首诗时,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3:平和宁静、豪迈爽朗……

师:一个人理想破灭、遭遇打击时,心情往往是低落的。但这首《望洞庭》豪迈爽朗,没有丝毫哀怨惆怅的意思。刘禹锡有“诗豪”之称,可谓实至名归。

了解了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学生也就能理解在诗人刘禹锡眼中,千里洞庭和葱翠青山也不过如同盘子和青螺一般可以欣赏把玩,会感到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渺小的个人,只能盯着眼前的方寸之地,而是把视角和心胸放在天地宇宙之中,因为人的心大了,世界就小了。教师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对古诗进行鉴赏,从而升华了“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理性思索,也就真正做到了“透过简明的文字,传递深远的意境”。

古诗词具有广阔深远的艺术意境,只有掌握了这些意境,学生才能抓住诗歌的灵魂所在。美学家宗白华说过,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而古诗词中的艺术意境异彩纷呈,让人美不胜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走进一首首古诗词独特的艺术意境中,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这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

猜你喜欢

洞庭洞庭湖古诗
劳劳亭
“拟古诗”之我见
游岳阳洞庭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星月一舡压洞庭》
洞庭湖监测到18.3万余只越冬水鸟创下同步调查11年来新高
美丽的洞庭湖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