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场学习理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11-16朱秋伊朱跃
朱秋伊 朱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国务院2019年2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与普通教育不同,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至少有两个不可替代的学习地点——学校和企业。[1]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关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需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推动职业及职业成长规律、教育及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
一、职场学习理论与学习模式
职场学习也称“工作场学习”,是指发生在工作场所或工作过程中的学习。美国学者比赖特认为,职场学习是一种在参与真实任务、获得熟练成员直接或间接指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职场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教育者依据学习目标,按照学习者、客观条件等现实情况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为学习者和指导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材料。学习者与指导者共同拟定学习计划。二是实施阶段。学习者要做好成长记录,对自己的进步与错误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指导者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还须充当“信息桥”的角色,与学习者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向教育者反馈学习成效。三是评价阶段。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教育者和指导者均须对职场学习模式和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后续的发展做准备。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参与真实任务的职场培训,学生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适应环境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返校后学习目标更明确、职业规划更清晰,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对于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缩短新进人才的适应周期,减少用人成本。
二、基于职场学习理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职场学习”体系依托学校本体,在教学环境中营造真实的企业氛围,校企深度融合、紧密配合,通过开展典型项目教学,共同促进学生能力不断提升和进阶。“职场学习”理论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面如下。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
1.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面向产业发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精准对接产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为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需要以岗位群的发展梯度来考虑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而明确教学实施主体,适配相应的教学资源。在培养方案中通过课程替换、学分认定、课程植入等方式,将企业的一线产品和项目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都融合企业的工作特点。
2.积极推动“岗课赛证”融通
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岗课赛证”融通不失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索采取“职业资格证—课程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的逆向策略,推动课证融合,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对接,以行业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际案例为对象,融合企业认证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展示高端技能,引领教学改革,加强赛课融通,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作用。
3.重视人文要素的融合
高职院校还可以将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企业入职培训课程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岗位实习实践,让学生适应和理解企业文化内涵、团队氛围、管理制度,理解企业独特的精、气、神,提升学生的契约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
在“职场学习”体系人才培养的实施阶段,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并完成一定学时的工作项目任务。
在教学组织上,基于职场学习的特点,职场学习模式宜采用实践周的方式开展具体教学活动,这样既可以保证项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也便于企业根据生产调度需要进行岗位人员调配。
在教师团队安排上,可以围绕岗位发展梯度、学生能力培养路径以及对应的项目实施。“职场学习”模式人才培养的师资团队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师资。
专业负责人:校企双方负责专业建设的带头人,负责基于“职场学习”体系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整体规划把控各个环节,跟进并确保项目实践进程。
指导教师:在校内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执行、过程管理及评价反馈。
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负责人共同负责基于“职场学习”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改进,协调和保障项目进度。
企业工程师: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技术工程师,负责完成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及其他教学相关工作。
(三)在校企协同保障上
打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制度环境,推动各级政府有关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和配套政策的落地;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辅助、政府为依托的三方合作大平台,协同配合、相互支撑,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提供支持和保障。
要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通常要求实践只能在教学安排固有的框架下开展,无法按照企业的需求灵活安排时间。因此,如何在时间和空间等维度创造性地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何让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大学全过程,并结合专业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规律分阶段实施,这是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探索的课题,也是高职院校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三、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启示
高职院校应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高职院校应构建专业技术能力体系及其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和质量标准。[2]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仍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的状态,校企合作的推行还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合作方案,创新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对象的选择
在校企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选择不同行业的顶级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还应富有责任感。同时,着重选择产业链上游的企业,这样可以减少员工同质化的问题,促进校企双方共同为产业链下游的多个企业输送人才。
(二)校企双方的有效“对接”
在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上,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上的扶持和制度层面上的制约,也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校企合作的难点在于双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企业是利润导向,部分企业缺乏社会意识;学校则是事业单位,缺乏市场意识和客户服务意识。因此,双方要深刻理解对方的价值和文化,找准契合点,从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要的角度展开合作。此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情感互动,让校企之间能够更高效地对话,让利益、制度和情感三种机制同时发挥作用。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适应与调整
对高职院校而言,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的广泛度、紧密度和有效度决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高度。面对人才培养的动态性与常规教学管理存在的矛盾,高职院校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改传统刚性为主的教学管理为弹性管理,积极推行学校与企业学分学时互换机制,将学生在企业实践实训的时间换算为学分或学时,以鼓励在校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