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里下河腹地乡村小微湿地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2022-11-16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9期
关键词:里下河驳岸亲水

陈 蓉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湿地作为地球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有着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为人类提供了丰厚的生产生活资料,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为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小微湿地是自然界在漫长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面积较小的水陆过渡区,包括面积在8hm2以内的池塘、河湾、沟渠等小型湿地,其“小”和“微”指的是面积,也是主要的生态特征。与大型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相比,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小微湿地并未受到大量关注及完整有效的管护,实际上却发挥着更为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几年我国小微湿地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显示小微湿地具有净化水质、改善生境、雨洪调蓄、科普娱乐等功能作用。

乡村是小微湿地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各种不同类型乡村小微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优化不仅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能促进农业、渔业复合型产业结构发展以及带动乡村旅游建设。相比于其他类型湿地,乡村小微湿地景观更贴近人的生产和生活,是“乡村景观”的缩影,是人们乡愁记忆的载体,提供独特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1 里下河腹地乡村人居环境小微湿地的现状

“里下河”并非一条河,而是由稠密河网湿地构成一大片平洼地区的统称,地理位置上处于江苏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5个城市所属的10多个县(市、区)。该地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高邮湖、宝应湖、大纵湖、洪泽湖等诸多湖荡星罗棋布,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田园风光怡人,湿地风韵独特,但由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给大量湿地资源带来了不可逆的破坏,造成了人居环境与生态资源之间的失衡。根据走访调研考察,以兴化、宝应、建湖几个重点乡镇为代表,发现里下河腹地乡村人居环境小微湿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损,在其湿地水质、驳岸生态、植物配置、亲水介质等方面皆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整体乡村生态失衡和景观效果不佳。

1.1 湿地水体受污

乡村人居环境中的小微湿地水体受到破坏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种养污染、工业排放等水质负面影响,以及水体面积缩减。

由于卫生环保意识不足,不少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通过自家排污管道直接向外排放,从而导致住宅周边的河道沟渠水质发生恶劣变化。水体浑浊发黑发臭,到了夏季更是由于气温较高而引起藻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繁殖,富营养化严重。并且农村人口居住较分散,污水排放范围也较广泛。

里下河腹部地区河网纵横,乡村河流或沟渠两侧驳岸多种农作物,尤其兴化一带广泛种植油菜花,垛田景观带来乡土特色的同时却造成了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的问题,严重有损湿地水质。临水散养家禽或稻田综合养是该地区农村常用的畜养模式,家禽粪污如不经过特殊处理,其中氨、氮、磷、硫等有机污染物质会随雨水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湿地水体,从而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出现灰水现象。

里下河地区范围内如盐城建湖、泰州兴化、南通启东等市县城郊或乡村存在较多的私营企业,以制造业为主的工厂造成了湿地水质受到破坏的现象,企业未重视生产废水处理,排污不达标使得水体重金属污染。乡镇政府有关部门没有高度重视乡村水环境问题,或是缺乏资金,或是行动力不够,出现管理弱化的现象。

由于缺乏一定公共环境意识,相关政府也未严加管理,乡村居民为扩大居住场地使用面积,私自将临水湿地扩建填埋或硬质化处理,侵占水面的行为使得本就面积不大的乡村小微湿地水域变得更加大小宽窄不一,居住区附近多出现“断头河”、“死水沟”。

1.2 驳岸生态受损

乡村河流沟渠、池塘湖荡等湿地驳岸种植农作物造成了水域水质面源污染,耕作后的河床土质变得相对疏松,泥土易流失,农药侵害严重。住宅周边湿地驳岸被混凝土或石块硬质材料隔断了自身应有的生态过程,使得氮、磷等地表营养直接流入河道内,减弱了驳岸土壤的自净能力,加重了湿地水体的富营养化。调研中还发现东里村、北长村等部分乡村在小微湿地驳岸随意堆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或工业垃圾的情况,当水位升高漫过驳岸时,垃圾被冲进水域,或其中的有害物质被驳岸土壤吸收,都会造成小微湿地驳岸的生态受损。

1.3 植物配置单一

除特色水生经济作物外,里下河腹地部分乡村的人居环境中小微湿地植物品种略显单一,缺乏多样性。兴化一带营造以油菜花为特色的垛田乡土景观,宝应莲藕荷塘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乡村夏日美景,但乔灌木或其他水生植物品种却并不丰富。盐城九龙口、大纵湖乡村湿地大片种植芦苇这类有着较强去污能力的挺水植物,然而部分乡村的芦苇缺乏一定治理,遮挡了太多水域,使得植物上下层不易透气,或疏于打理而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美感;堤岸湿生植物多为蒲草、茭草,品种单一乏味,乔木和灌木数量不足,缺乏多种植物应用与空间层次,观赏性不足,未考虑植物季相变化,夏荣冬枯的景象较为明显。

1.4 亲水介质缺失

里下河腹地水网密布,这里的聚落村民世世代代临水而居,生产生活皆离不开水。经实地考察发现,乡村人居环境中的小微湿地亲水设施严重不足,偶有民居建筑旁用石块堆砌或用未经防腐处理的木板搭建而成的家用临水平台,没有任何安全性和生态性可言,使用功能受限的同时还破坏了湿地景观的自然美感。湖荡面积较大的水域也因缺乏栈桥、临水步道等亲水介质的设置,无法拉近人与自然水体的距离,亲水体验不足。

2 里下河腹地乡村小微湿地构成要素的生态修复

2.1 提高水体质量和优化水体形态

小微湿地如人体“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里下河腹地的乡村人居环境中,不同于广阔自然湿地的是更容易受到人工干扰和人为开发影响而造成湿地水质污染。水环境的优劣是评判乡村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环境整治过程中,首先需要优化提升的是湿地水环境,具体包括河流、沟渠、湖荡、池塘等水体的质量和形态。

提高水体质量首先要解决小微湿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加强监管控制农药污染源,除藻采取过滤、挖泥、换水、曝气、超声波等物理方法或饲养特殊鱼类水草等生物方法,也可以适当选用化学除藻、臭氧除藻,以上几种措施可标本兼治综合处理,人工措施还有河道疏浚、水面清污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严令禁止向水域倾倒生活垃圾,及时清理公共垃圾,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家禽粪污严加处理,从源头阻断污染湿地水域的可能因素。

优化水体形态方面,由于里下河地区的自然水系大多为线性沟渠或河流,纵横穿插于聚落乡村之中,对违建侵占的建筑予以拆除还水,住宅临水湿地的形态在平面上用曲线勾勒凹凸水域边缘,弱化僵硬直线带来的人工痕迹,更具自然美感。竖向设计宜采取不同高度的水生湿生植物交错种植以营造自然湿地之趣。另外池塘小微湿地的水体形态可控性较强,不论是方正的养殖塘还是宅间“U”形或“L”形池塘,底部营造深浅3个高度的微生境,适合不同水生动植物的良性生长循环。

2.2 改善驳岸生态和柔化驳岸线条

驳岸在洪灾频发的里下河地区有着良好的雨洪调蓄、护堤防洪的功能,是水网纵横交错的小微湿地构成的必然要素,生态方面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人居环境方面可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亲水介质。驳岸形态的自然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微湿地整体的生态效益,低人为干预的土质驳岸多用于池塘、河流等水域,混凝土或砖石堆砌的硬质驳岸多见于村民住宅周围。

2.2.1 改善自然生态型驳岸

驳岸土壤形成缓坡自然过渡到水体,上面可覆盖一层耐水湿植被,形成融阳光、空气、水等元素于一体的无机环境,保持水陆生态结构和生态边际效应。采取隐藏块石于水下加固或木桩护坡的方式,亦或选用自然置石与乡土水生植物搭配,形成自然岸线景观,既可防止驳岸水土流失,同时还为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此外还有插桩、石笼、景石、草皮等生态型护岸做法。

2.2.2 柔化砖木硬质型驳岸

相对自然土质驳岸而言,砖石或防腐木铺砌的驳岸生硬而呆板,简单直白地将水体与陆岸割离,生态性和景观性都无法满足。若在水岸之间形成柔化过度,可采取种植藤蔓类或垂枝型的本土湿生植物起到掩盖修饰硬质驳岸的作用,运用无土栽培技术以香蒲、水葱、美人蕉、千屈菜等水生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浮岛也可有效缓解驳岸线条过于生硬的问题,既是驳岸景观美化设施,又是水质净化水利防护设施。

2.3 科学植物配置和丰富植物群落

乡村小微湿地植物配置有着强大的生态功能和造景功能,净化水质的同时还可以稳固湿地土质,水陆交汇处的潮湿土壤和浅层积水环境中的植物为鸟禽、鱼类提供生存栖息地。首选本土植物品种,环境适应性强且能突显当地的乡土特色,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植物配置营造乡村绿色生态廊道。

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里下河地区的湖荡湿地遍布芦苇、蒲草、慈姑、菱等水生湿生植物,不同水体环境与植物种类之间存在紧密的协同共生关系,深水、浅水、湿生、沼生构成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景观的品质,可以从平面和立体2个维度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修复。平面角度上按照自然界水生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从水域中部到陆岸,分别选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以池塘小微湿地为例,池中由于水位较深,水底种植金鱼藻、萍蓬草等净水功能较强的沉水植物,靠近驳岸飘浮于水面的是睡莲、凤眼莲、菱等,水陆交界处的湿润土壤种植水葱、再力花、鸢尾、黄菖蒲、伞草等挺水植物。立体角度上由于地形、土壤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各类植物易于形成小范围植物群落,根据喜阳、耐阴、不同程度的耐水湿能力,科学种植高矮不一的水生湿生植物,以及适当配置常绿乔灌木。里下河地区种植最广泛的湿地植物芦苇最高可达2~3m,随风摇曳的过程中显露低矮的挺水或浮水植物,高低变化和季相色彩变化能够展现当地植物的多样性与特色乡土田园景观。

2.4 增设亲水介质和提升亲水体验

在传统临水而居、择水而憩的生活方式中,人们在水边用最原始简陋的木材、石板搭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平台或台阶用于洗涤采水。而现代新农村的亲水介质则更多的是为乡村居民提供户外邻里交往空间,满足人们亲水互动促进和谐的人水关系。一般常用的亲水介质有临水栈桥、亲水平台、停泊码头、亲水踏步等形式。

增设乡村小微湿地亲水介质,结合不同水域类型增加人与环境的互动以提高空间活力。面积较为开阔的池塘、湖面有着最佳观赏资源,充分利用地形在可达性较高的堤岸设置亲水平台供驻足观赏、停留休憩、休闲垂钓等,根据人类“依托安全感”心理在堤岸凹陷处或转角处设平台配座椅、观景棚等设施更具人性化,或沿岸设计流线型、曲线型的栈桥,尽量低至水面,拉近人与水的距离,护栏材料选用木、竹、石等,避免金属、玻璃类人工材质破坏景观的整体生态性;住宅之间的水域面积较小,一般只服务于小部分周边住户的日常洗涤使用与邻里交往,活动范围受限可设计两家共用的亲水平台或踏步台阶,空间足够的情况下设置生态连廊增加邻里互动;狭长的河流小微湿地串联住宅和农田,临水设置小型平台用于少量汲水灌溉即可,宽度不够或者护岸坡度较小则不必另外考虑。

乡村小微湿地景观中亲水介质是人与水、人与自然距离最近的空间场所,水清岸绿,春季里下河地区油菜花开阡陌香,夏季蛙叫虫鸣,秋季簇拥摇曳的芦穗将湿地景观装点得美轮美奂,在多重感官的综合作用下,人们的亲水体验得以提升。

3 里下河腹地乡村小微湿地的景观优化路径

本着对乡村小微湿地生态修复以提高其景观美化度及村民参与性的目标,将里下河腹地乡村的小微湿地大致分为湖荡池塘小微湿地、河流沟渠小微湿地和宅间宅边小微湿地3种类型逐一进行优化路径分析。湖荡池塘小微湿地视野开阔、风景较佳,具有乡村社交空间的公共性,在整个乡村景观中呈面状布局;河流沟渠小微湿地由于其带状形态,串联起农田、住宅、公共活动空间等,起到一定的系带作用;住宅之间或周边的小微湿地零散而数量众多,形成点状湿地景观,富有人居生活气息。

3.1 面状“湖荡池塘小微湿地”打造娱乐休闲场所

水域面积较大的池塘、湖泊在乡村整体规划平面中呈面状格局,景观视野开阔、活动范围宽松,适宜打造乡村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在水质优化、生态修复的同时,注重为景观环境聚集人气、增添活力。

水体平面格局上若原本趋于较规整的几何形态,可以适当改善水岸线的弧度,模拟自然水体的流畅曲线,沿湖设置滨水步道为居民提供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空间场所,湖面较大的情况下可设湖心岛,通过生态连廊或景观栈桥到达,丰富水体的平面内容。湿地竖向设计上首先测量水体和水底实际高度,适当调整高差打造微地形以适应不同植物动物的生存环境,陆地较厚土壤种植本土常绿乔木或大灌木,自然驳岸设为缓坡种植低矮湿生植物,从而形成高、中、低丰富的植物空间层次,还可以利用水体的镜面功能产生堤岸植物倒影效果,增添湿地景观的特殊美感,以此吸引人们停留观赏。作为乡村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池塘湖荡的亲水设施考虑到人流量问题,在最佳观景角度预留足够面积亲水平台供人们驻足赏景,也可提供临水休闲座椅。垂钓区域设防腐木平台,置座椅配遮阳设施,安全便民。湖荡池塘小微湿地景观强调“观景+体验”设计目标,多方位营造“生态景观+娱乐休闲”的空间氛围。

3.2 带状“河流沟渠小微湿地”营造田园风光景观

里下河腹地河网稠密,在乡村平面布局中呈带状的河流沟渠小微湿地往往起到分割农田、划分村落区块的作用,因为流经的范围较广,湿地环境存在差异,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法。

农田灌溉的水源大多来自于周边河流,河网就像海绵一样发挥着雨洪调蓄的功能,出现断流的地方可增设涵洞保证河流水体的畅通,建筑侵占水体可采取植物遮挡增加绿量的办法,河流太长过于单调可在水面设生态浮岛,浮岛尽量避免几何形状而采用曲线带状分段集中排布在河岸,净化水质的同时美化水面空间。因河流沟渠小微湿地以营造自然湿地田园风光为主,适合远视野观赏,不需要过多人为构筑物或亲水平台,驳岸宜采用枝条纤长的藤蔓类植物作护岸遮挡或者缓坡覆盖自然草皮的形式,也可以结合当地经济作物如茭白、芡实、荇菜等,既体现里下河田园特色又给当地带来经济收益。河流在有一定宽度、水质生境良好、鱼类较聚集的情况下会吸引当地居民或外地游客来此垂钓,适当考虑在交通可达性高的河岸设防腐木垂钓台,但因里下河地区雨水丰沛,河流水位有可能会淹没部分垂钓台,故可将其设计成沿岸下沉式错落分布,比台阶更宽阔安全,还解决了不同水位高度问题。河流沟渠小微湿地景观强调“生态+美感”设计目标,为村民及外来游客营造一派“生态湿地+田园风光”富有自然美感的景观。

3.3 点状“宅间宅边小微湿地”提供邻里生活空间

住宅在整体乡村格局中呈点状或聚点状,里下河腹地水系发达,与建筑关联度较高的小微湿地往往位于住宅建筑之间或者四周,形状不一,各家住户的使用需求也存在差异,在乡村整体规划布局和景观生态修复的前提下,可个性化为村民设计创造邻里生活互动空间。

现代农村日常生活方式有别于传统,人们对于取水洗涤的需求并不高,因此少量在驳岸设下沉式台阶即可,注意台阶的高度与防滑措施以及警示牌设置。若邻里连接的水体宽度足够,可架设流线型或折线型连廊附座椅以供居民休闲聊天之用,增添乡村淳朴生活气息。毗邻住宅车行道或人行道的小微湿地,为防止雨水过于冲击,采取散置石块或插桩驳岸,种植根系较发达的湿生植物以稳固水岸线。置石无需切割打磨,以自然原生态的形状为宜,护岸松木需防腐处理以增加耐用性,比一般砖石铺砌的驳岸更自然生态,视觉上减弱乡村环境的过多人工干预。石块、木桩、植物之间的细小缝隙可以起到截污清流的作用,也为湿地动植物、微生物提供生存居所。植物配置可结合季相变化适当选用色彩丰富的耐水湿观花、香花植物,将住宅建筑周边现有植物进行清理、修建,选用本土花卉打造自然单面花径,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营造富有生机的自然乡村人居环境。宅间宅边小微湿地景观强调“生态+生活”设计目标,着力为村民提供“生态景观+邻里互动”的和谐生活空间。

4 结语

小微湿地大量分布在乡村地区,与乡村人居环境密不可分。里下河腹部地区的湿地资源丰富,乡村湿地分布不均且面积大小不一,受到一定人为干扰,故在全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建设美丽江苏背景下,推进乡村小微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优化值得研究探索,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针对目前里下河腹地大部分乡村小微湿地环境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景观生态学、湿地美学等理论,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水体、驳岸、植物、亲水介质4个构成要素的生态修复。修复优化是为了更好地将小微湿地和乡村景观生态充分耦合,面状的湖荡池塘、带状的河流沟渠和点状的宅间宅边3种不同空间形态的乡村小微湿地,在保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增加娱乐休闲功能,提高村民的生活幸福度,同时营造自然乡野气息的里下河湿地田园风光,促进乡村特色生态旅游的建设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里下河驳岸亲水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食品中5种糖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银川亲水体育中心场馆开发与利用研究
亲水改性高岭土/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探究园林驳岸的构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