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合作学习的前期小组建设研究

2022-11-16徐长梅

小学生 2022年22期
关键词:组内深度成员

☉徐长梅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引领学生的学习思维走向更深处,是所有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机会,引领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知识积累与能力锻炼。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状况令人担忧。虽然部分教师也认识到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学习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影响,但因为没有掌握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实施方法,导致合作学习始终停留于表面,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前期小组建设的关注,随意地选择几名学生就建成了一个临时的合作学习小组。这就导致小组成员的学习行为缺乏明确的规章秩序,学习目标模糊,甚至互相不够了解,致使组内成员配合度不高,学习状态混乱,从而阻碍了深度合作学习。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只有科学地建立学习小组,有效展开深度合作学习,才能促使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

一、优化学习小组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是维持组内成员合作关系的前提,其中包含了互相依赖的关系以及合作互动关系。在前期小组的建设过程中,想要维持或保障组内成员具备良好的相互依赖与和谐互动关系,就需要教师科学地确定组内的成员构成。

(一)确定小组的规模

许多农村数学教师在利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小组人数的选择都存在一定的困惑,不知道多大规模的学习小组建立最为适宜,因此会因为组内人员过多或过少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学生的深度合作学习发生[1]。针对组内人员规模的问题,北京大学陈向明院士借用美国学者罗杰斯的研究作出了说明,他认为小组规模的建立与组内成员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程度存在密切关系,具体为:

▲3~6人的小组规模:每个人都说话;

▲7~10人的小组规模:虽然每一个人都在合作学习中说了话,但是性格偏内向的学生说话少一些,甚至还会有一两个性格孤僻的学生不说话;

▲11~18人的小组规模:5~6人兴趣兴致高、乐于发言的学生说话的次数特别多,3~4个人有时会加入,但说话的内容与时间较少;

▲19~30人的小组规模:有3~4人独占了说话的所有时间;

▲30人以上的小组规模:几乎所有人的都不说话。

可见,在前期小组建设的规模确定上,教师应遵循“少胜于多”的基本原则,一般情况下,小组建设的规模越小,每个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参与说话的机会越多,能够获得锻炼的机会也有所增加。因此,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小组规模的选择中,应考虑到班级规模、教学内容与性质、合作学习任务的难度,科学地选择小组人数,做到既能够保障学习任务的完成,又给每一位成员都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以确保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佳的程度。

(二)确定小组成员的构成

在确定了小组规模之后,教师还要考虑小组内的成员选择问题。为了促进深度合作学习的发生,需要教师在组员的构成选择上遵循组内异质的原则,即考虑到组内成员的学习成就、个人能力及性别差异等因素。遵循组内异质原则下的小组成员选择,其目的是给每一名学生提供施展个人才华与能力的机会,以达到组内同伴互教的作用,同时还需要教师注意组间实力差异不宜过大,为深度合作学习的小组公平竞争奠定基础[2]。在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深度合作学习的前期小组建立中,为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地选择组内人员,需要教师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1.学生的成就。保证同一个小组内有学习成就不同的学生,即为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不能缺少,且大量实践证明,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双方的学习成就均起到了促进作用。

2.学生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特长。例如,有的学生善于发言,有的学生分析能力较强,有的学生组织能力较强等,选择具备不同优势的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促进每一名成员在发展各自优势中获得成长与进步。

3.学生的性别。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的人在认知风格、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之处,以男生和女生混合组成的学习小组,可以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丰富问题分析与解答的视角,学会多角度地看待数学问题,用辩证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二、制定与形成良好的小组规范

(一)基于民主平等的小组规范制定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课堂上的规范制度建立都是由教师一人完成的,教师极少与学生沟通,这样会导致教师所制定的学习规章制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符,学生也很少自觉地遵守学习规范。而基于深度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小组规范制定,要求教师坚持民主的原则,并且在实践中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规范的制定过程越是民主,那么其所制定的规范内容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与认同,其约束学生学习行为的效果越明显[3]。对此,农村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在小组规范制定中,应主动地与学生协商,并怀着积极的态度听取学生的意见。例如,教师与学生在讨论与修改之后,可以建立以下几条小组学习规范,为深度合作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制度的保障:

1.保障每一名成员都有权利与义务参与到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讨论中;

2.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尽可能地为合作学习小组提出有贡献的观点;

3.每一个人在发言时,应控制好时间,做到言简意赅;

4.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发声;

5.当他人发言时,应认真地聆听,不得随意插嘴、打断;

6.当他人发言结束时,可以进行观点的补充,或提出不同的建议;

7.在发言时,控制好音量,不得打扰到其他小组的讨论;

8.不得讨论与本次合作学习主题无关的内容。

小组规范一经形成,对于组内成员的学习行为可以起到约束与矫正作用。但是,小组规范条例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生变化,有些规范条例可能会出现消极的作用。例如,在小组建立初期,部分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学生过于依赖同组内的其他学生,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要急于寻求组内成员或其他小组的帮助,但这一条规范在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会出现一定的消极影响,反而容易让学生受制于硬性的规定,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小组规范就需要做到调整与改造。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小组规范,以适应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二)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发挥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非正式的规范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往往要大于正式规范,其原因主要在于规范的遵守者若是违背了其中的某项或多项条例,会给予一定程度的处罚。因此,规范的遵守者是处于被动遵守的状态,缺乏对规范遵循的心理动因,而非正式的规范则与其大大不同,非正式的规范主要源于约定俗成的心理认同,成员对于非正式的规范认同度更高,存在内在心理动机,会不自觉地模仿,是一种相互暗示的心理过程。教师作为学生的行为主要模仿者,应自觉地遵守小组行为规范,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榜样作用发挥,是一个潜移默化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切不可强制性地介入。例如,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无论学生所讲述的内容是否正确,教师都不应随意打断,要以一种认真聆听的态度听学生的表达,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一条约定俗成的非正式规定就这样无形之中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每一位合作学习者都需要具备的学习品质。

三、在前期小组建设中提升凝聚力

(一)合理地制定小组目标

提升小组凝聚力,是教师前期小组建立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的动力,能够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深度学习提供助力,从而提升小组成员的归属感与亲密感,可以促进合作学习小组高效、高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提升合作学习小组凝聚力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制定小组学习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的制定需要具备合作性的结构,能够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认知发展起到作用,同时也要保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因此,在小组目标的制定中,需要教师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情境中的学习情感与态度等因素。其次,小组目标的制定要分为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两个部分,个人目标的达成可以促进集体目标的实现,二者之间存在学术目标与合作目标的关系,个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独自完成,而集体目标的实现则需要依靠每一位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而实现[4]。

如在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活动——“球的反弹高度”,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学会测量球的反弹高度,增加学生对分数意义与性质的概念理解,认识到球的种类不同或下落的高度不同,其反弹的高度有所差异。那么在这节课中,教师给学习小组布置的总目标为:正确地测量出球的反弹高度,在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分到每一个成员的个人目标有寻找不同种类的球,记录每次球下落的高度,测量每一次球反弹的高度,记录与整理全部实验数据,得出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发言总结出球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等等,当学生具备相同的学习总目标时,会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为了完成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而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技能

在前期的小组建设中,教师应着重地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合作技能的形成是深度合作学习发生的“润滑剂”,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在农村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需要学生形成的合作技能主要有:

1.组成小组的技能:①高效率地组成小组;②主动向他人打招呼;③在对人讲话时有所称呼;④有序地结束小组活动。

2.小组活动的基本技能:①表达感谢;②学会倾听;③学会赞扬他人并接受他人的赞扬;④耐心等候;⑤求助于他人;⑥提出问题;⑦给予指令;⑧用幽默的方式帮助小组继续完成活动;⑨解释与阐述观点;⑩观察与评价小组活动情况。

3.交流思想的技能:①提出建议;②询问原因;③寻求反馈;④总结。

通过良好的合作技能培养,可以实现深度合作学习的前期小组建设最优化,为深度合作学习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5]。

总之,前期小组建设是深度合作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引领与促使学生深度合作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农村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前期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有效方法,探寻出新的路径,从而提升合作学习小组建立的有效性,为小学数学课堂的深度合作学习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组内深度成员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两只挂钟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我家的新成员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课题组成员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