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和传播途径分析
2022-11-16□李莹
□李 莹
世界多极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紧密地互联互通。民族音乐是音乐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为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交流搭建了更高层次、更广维度的路径。而民间艺术更是凸显着伟大而深厚的民族精神,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更应当在新时期得以传承和弘扬。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融合交织,如何寻求适合时代潮流的传承和传播途径是音乐行业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传播的现实状况
1.国际各类艺术文化形式的频繁交流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让全球各地的优秀音乐艺术作品更加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扩展了受众覆盖面,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大家可以更加快速方便地检索到个人喜欢的音乐作品。互联网中的海量音乐资源,能够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作品输出,并且依照不同的音乐风格、内容对受众的需求喜好进行匹配。很多人起初只是抱着尝鲜或者是探索未知艺术世界的想法,慢慢地愈加深入了解欧美与日韩的流行音乐,这也让这类音乐流派更加快速和便捷地进入内地的音乐市场,对传统音乐艺术作品风格产生了较为深远和持久的影响。有观点认为西方国家的音乐艺术形式更有现代化的气息和风格,这种观念对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传承传播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改变了现代人对音乐的需求
民族民间音乐大多是在劳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代下产生的,其当时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主要依赖音乐去获得休息和身心放松。但是在目前,人们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生活与工作压力骤然提升,听音乐也不再是慢慢享受的过程,而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去倾听,缓释当时的心理压力或者是心理问题,人们的脑海中会被大量的工作等各类信息填满,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选择音乐,更倾向于快餐式的音乐传播方式,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民间韵味的音乐艺术形式,现代青年群体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关注。
二、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受到的影响
民族音乐艺术形式和快节奏流行音乐形式的受众群体是有差异的,音乐核心内容和外在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特别是近几年由国外传入的流行歌曲,在节奏感、韵律感和内涵上均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从更深层次看,它们和传统民族音乐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音乐尽管风格不同,但都是有艺术价值的,目的在于唤起与广大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民族音乐艺术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应当重点考虑,在新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信息化环境下,人们普遍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观点也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改变。有些传统音乐的固有表达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受众的审美要求,所以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对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来说,演奏乐器相对单一,唱腔冗长,节奏偏慢,故事情节较长,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全面展现,这就和当前只追求短平快的年轻人的审美情趣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在新时代民族音乐艺术要想在年轻人心中牢牢扎根,还应当在理念和方式上进行创新,吐故纳新,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突破保守的思想禁锢,做到与时俱进,动态发展。所谓的传统,传就是流传,是不断地在传播过程中实现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先传再做到统,坚持时代、历史、民族、思想、价值观的统一。不能只注重传而忽略了统。同时,传更是一个积极开放、博采众长的过程。传统的东西只有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才能更有活力和生命力。音乐和艺术界应当形成积极向上的音乐传播环境,助推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振兴。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和传播路径上进行探索和实践,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出更有时代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的现代音乐作品,并对传统民族音乐的表现传播形式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变革。
三、从文化觉悟的视角去探索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路径
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及其人民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包括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条件和规律的主动把握,对文化发展权利和责任的勇敢担当。文化自觉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文化觉悟也称为文化自觉,涵盖了三层内容,一是坚持对文化的魂、根、脉的领悟和传承。二是要坚持扬弃思维,去芜存菁。三是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规律和大众的价值取向进行传承和发展。只有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深厚历史,了解它、热爱它、研究它,才能提升对传统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传承能力,并把这种传承能力转化为在发展民族艺术中的有效实践。比如在对国粹京剧的创新传承上,有的人把传统京剧唱腔和现代曲风相结合,创作出别具特色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欢迎。再比如,具有佛教文化色彩的音乐舞蹈《千手观音》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新实践。《千手观音》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震撼,21 个平均年龄21 岁的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舞动时,犹如千手观音降临人世。因此《千手观音》得到了多方认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可以引发受众情感上的深刻共鸣。
可见,做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基本的前提是认识到民族艺术中深藏的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实现合理创新。从事音乐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个体,要把文化自觉深深根植在创作思想中,对民族艺术音乐要有来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归属和热爱,在兴趣引领和情感促进的基础上,去不断领悟和把握其精华。要对采风等得来的创作素材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结合当前受众实际需求,进行创作。
四、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民族音乐艺术传播和弘扬
新时代,全球化进程加剧,国际交流愈加频繁。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地球村更热闹,人与人的距离也在不断缩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增多,交流的内容和方式愈加多元。随着大量的国外文化艺术传播到我国,国内的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缺少了信心,甚至个别人对民族音乐艺术持否定的态度,这对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播和弘扬就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对文化的不自信,就会刻意隐藏和收敛民族艺术文化特色,这样则不利于国外公众认识和感知我们的民族音乐艺术。
对此,我们必须站稳立场,做到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阔视野,对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科学的评判和分析。要始终支持民族音乐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转化和发展中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只有具备了文化自信,在开展文化国际交流中,对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播和弘扬才会动力十足,逐步消除国外对中华文化的偏见,让中国音乐更广泛地进入世界大舞台。
五、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推动新时代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发展
通过文化自信构建了更好的音乐艺术的感知和理解环境后,为了让大众可以享受到更加具有时代感和民族特色的优质音乐,推动我国文化领域的振兴,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就要有更加积极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态度,来进一步促进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实现其可持续、健康、良性发展。针对当前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主流的现实情况,应当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实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坚持与时俱进,进行“优化升级”
传统民间音乐受现代音乐艺术作品的冲击较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民间音乐应当进行“优化升级”,在保证其底色不变的情况下,吸纳多种元素,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凸显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和价值。做好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并非一直保持原汁原味。创作者可以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梳理,结合现代受众的音乐欣赏口味,广泛吸纳多种艺术精华,探寻出适合在新时代传播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打造民族民间音乐平台,增强互动性,让创作者和受众进行实时交流,使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音乐精品得以广泛传播。
2.强化音乐教学的作用,借助学校平台实现合理传播
我国大多数的民众从小是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接触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作品的,其艺术修养主要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涵养和提升,因此,必须牢牢抓住学校这个文化传承传播的主阵地,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结合教学方式的创新和优化,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将民族音乐知识和民族文化传授给学生,通过示范引领、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逐渐喜欢上我国的音乐文化。长此以往,久久为功,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得到增强。此外,学校也要多开展优秀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活动,比如举办校园京剧周等活动,达到文化传承传播的目的。
人民网曾报道,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王黎光提出建议,让更多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传统经典艺术作品进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一提到美育、一提到音乐,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往专业性上靠,其实它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千万年来的生活实践,恰恰是人最本能的一部分情绪与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其专业性,但更具有广泛的普惠性、人民性。”王黎光认为,应注重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传统民歌、戏曲中精华的部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普及性传播,而青少年就是重要的群体,“艺术院校的培养能力毕竟有限,远远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基于大中小学校的普惠性艺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艺术的普及教育不仅是吹拉弹唱那么简单,它是净化心灵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有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功能在其中。王黎光认为,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一定要从人的基础教育做起,“胎儿靠脐带与母亲产生紧密血缘联系,我们通过什么与祖国与家乡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系呢?是文化,而传统艺术又是文化最通俗的外化形式,可以起到‘脐带’的作用。有了‘情感与热爱’这条根,就会更有归属感,产生文化自信,也就自然而然有了传承与前行的方向。”他建议,在小学阶段,可由启蒙教育入手,通过介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各族民歌,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从小打好中国底色;在中学阶段,可以较为系统地介绍民族民间音乐,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风格特点、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在大学阶段,除了民族民间音乐,还可加入戏曲、戏剧等经典作品内容,加强文化考察与专题研讨等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在厚植家国情怀、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理论创新与传承。
3.民族民间音乐工作者要发挥传承主力军的作用
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创作者肩负着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其需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能够正确看待各类音乐流派,积极吸收其精华,积累传播和弘扬的经验,成为国外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交流的桥梁,做向世界传播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使者。
如今,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民乐时代内涵,作为一种历史的使命,正在为更多音乐人担当与践行。比如《人民日报》曾报道,2019 年7 月,阔别7 年的“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以近500 位专家评审、中外近6000 名选手的阵容,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展开了一次民乐高水准的展示与角逐。这场几乎调动了当今民乐领域所有资源的赛事,不仅盘点了近年来中国民乐人才培养、创作等方面的丰硕成果,更让人看到新时期中国民乐日渐深厚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几乎同时,广东卫视打造的大型中国民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第二季)也因其轻松、娱乐化的形式而赢得不少关注,参与其中的众多优秀演奏家将民乐演奏得风生水起,展示出当代民乐巨大的包容性和艺术表现上的无限可能。虽然受众不同、呈现方式各异,这两档节目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借助现代媒体的强力传播,形成了一种合力,将当代中国民乐创新多元、自信包容的面目清晰地勾勒出来。
六、结语
新时代下,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做到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去芜存菁。同时,在传承传播过程中,还要积极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