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难点与路径探赜
2022-11-15曾艳丽
曾艳丽
摘要:亲和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作为内在力量的亲和力能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趋同感、融合感,从客观上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文章采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贵州财经大学600余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及部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教师、行政人员访谈的调研分析,找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难点所在,并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路径,以期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使其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提升高校育人质量,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难点;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2-002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贵州财经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难点与路径———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21FDYB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指引。高校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高校要根据现阶段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将新观点、新思路、新理念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亲和力作为一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柔性力量,能够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教育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并得到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于教育科学发展的需求。
1.选题背景
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创新化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提供了遵循和指南,为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指明了方向。
2.研究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杰出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载体平台,我国高等教育群体规模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所在。研究者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进行分析研究,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学生按照预期目标发展成为新时代好青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卓越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3.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的问题设计问卷内容,从实际调查的数据出发,系统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亲和力提升的必要性及难点,针对具体问题的难点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4.研究方法
1)文献查询研究法:通过图书馆的馆藏书目及知网等网络平台搜集相应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2)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把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对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存在的难点及解决方法进行调研、整理和分析,为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3)访谈法:对贵州财经大学思政课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师、行政人员进行个案访谈。4)学科交叉分析法:通过学科交叉从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进行分析和思考。
青年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事关国家繁荣与民族复兴。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有的大学生有时难以从内心接纳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产生的实际作用。对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通过柔性的亲和力及人文关怀的态度与方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付诸实际行动。
问卷调查数据表明,70.01%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26.04%的学生表示可以通过适宜的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2.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1.25%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由此可知,大多数学生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持认可和赞成态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是对大学生教育管理思路的创新,有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近感,使大学生更加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教育实效。
根据对调查问卷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教师及行政人员访谈的分析,发现学校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学方式及内容、校园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数据显示,学生认为教师亲和力不足的占32%,认为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的占42.83%,认为教育方式缺乏创新的占34.67%,认为学校教育环境的人文氛围有待优化的占16.16%。
1.教师的亲和力有待提升
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课堂教学缺乏艺术性,对社会实践掌握不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教学中,他们往往以说教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教学言语中缺乏平等、亲近、亲和的话语魅力,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缺乏时代感和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再者,部分思政课教师学习能力不足,在学问上未做到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只求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量,对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性的缺乏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努力,对教学工作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进行深入透彻的解答。在对待不同特征的学生的教育中,部分教师在一人一册、一事一议的方案制定和实施上还不够完善,没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和建立亲近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2.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应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一味讲解理论知识,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未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内容,这难以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近感,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教学方式的亲和性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力的关键因素。一些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以理论灌输为主,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达,教学方式墨守陈规,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教师传递的知识做到有效吸收和运用。陈旧的教学方式难以契合学生的发展,使课堂教学乏善可陈,缺乏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4.教育环境的人文氛围缺失
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然而,部分高校的校园环境存在人文氛围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不够的状况。学校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校园公共论坛等校园媒体运营有待加强和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缺乏人文性和亲和力,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条件,都无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近感、悦纳感,无法让学生在人文氛围的熏陶下自觉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1.重视魅力发挥,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思政课教师寄语道:“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把自身所具备的高尚品格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言语魅力。语言存在的意义不仅是表达说话者单方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得到听众的理解和认可。具有亲和力的言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当着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工具,是实现对学生润物无声的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理论水平,依托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实践技能使自己得到学生的信服和认可,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最后,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就业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倾情投入,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引导学生更好地为人、为事、为学,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校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作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个人魅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细心、耐心、有爱心,以赢得学生亲近、亲切、亲密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责任,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只有在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人格素养等各方面都做到身正为范,才能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信服和认可。
2.以学生为本,打造富有亲和力的教育内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教师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与学生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贴近生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更有亲和力,更易理解,更易感同身受,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并将其与学生实际可接受的程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被学生接受。最后,学校应以锻铸“儒魂商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将“儒魂商才”的价值观念和“艰苦奋斗、严谨务实、负重致远”的精神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起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勇于开拓创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3.创新教育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应不断创新,以提高教育的亲和力,更好地吸引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云班课等网络教学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多媒体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以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实现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载体的作用,可以开展人文、经济、科技等各类论坛,请相关业内人士对学生进行专业授课,让学生切身感受思想政治与人文、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联系,从而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亲近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校史馆和学校票据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及育人功能,做好文化传承,以别开生面的宣讲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对学校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对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既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亲切性,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再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运用启发教育、疏导教育、实践教育、案例分析等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单一化向立体化转变,使教育语言由高冷向接地气转变,使教师的身份由知识搬运工向思想启迪者转变。最后,教师可以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项目,激励学生参与到“四新四化”的振兴发展中,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的理论知识普及、环境卫生条例宣讲、服务乡村发展等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切实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营造学校人文氛围的重要条件,学校要重视体现精神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人文环境建设,打造具有知识价值、精神价值、人格价值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首先,在校园的外部环境上,学校应精心规划和设计,充分发挥墙、栏、道、廊等环境的育人功能,以静态的物质环境体现出学校育人的人文性,给学生带来文化审美享受,使学生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学校要合理安排和布置各类功能区,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利用馆藏书目开展图书活动节,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还要开辟有益于学生学习、生活的休闲场所,优化校容校貌,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其次,在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上,要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制定科学民主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文化载体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发展身心、开阔视野、拓展兴趣的主阵地。对学生的管理应民主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规范、条例的制定中,使学生兼具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管理制度的人文性能够带给学生足够的亲近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还能使学生乐于遵从学校的管理,从而实现学校以文化人、以文感人的目标。最后,学校可以以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標,让思想政治教育有“知”也有“味”,形成育人合力,营造有亲和力的校园人文环境。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亲和力有如春风化雨,能够浸润学生的心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高校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高校及相关教育者要重视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探索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包括:重视魅力发挥,提高教师的亲和力;以学生为本,打造富有亲和力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何秀超.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N].人民日报,2021-03-09.
[3]魏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 2019.
[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5]栾声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进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3).
[6]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7]唐睿.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03).
[8]谢天天.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21.
Explora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Ways of Improv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ak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Zeng Yanli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Affinity is the soft power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internal force, affinity can create a sense of convergence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objectively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uses a variety of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more than 600 students i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terviews with som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counselors and administrators, to find out the difficulties in improv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pose an effective path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make it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moral cultiv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affinity;promote;difficulties; ro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