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动力机制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研究

2022-11-15陈霄赵晓娟

成才之路 2022年3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高校

陈霄 赵晓娟

摘要: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角度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与作用,提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的路径,以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关键词:学习动力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2-000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项目(思政专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2021SJB1315)的研究成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载体等诸多要素。想要上好这门课,需要整合教学资源,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需要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予以支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模式下的课程评价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需求,突出表现为评价体系逐渐脱离教学实际,只重视教师的“教”,不重视学生的“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学生应居于核心地位,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民族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导向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最终让教育为学生服务。因此,从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角度出发,建立和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从学习内容的层次上看,大学生的學习一般分为三个方面:道德和价值系统的学习、基本方法论的掌握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其中,道德和价值系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论决定了学生对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专业知识的积累则决定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道德和价值系统的支持,决定了学习的方向,并为其他两种学习提供根本动力,这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内外学习动力理论主要包括强化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其中,强化动机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目的在于构建刺激与反应的关联性,学习强化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学习强化可以划分为直接强化、间接强化及自我强化。其中自我强化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学业成就感。结合个人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的观点,他将个人需要划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大层面。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是基础需求,属于保健因素,而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是发展需求,属于激励因素。学习作为个人实现发展、展示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应当从激励因素的角度开展动机的研究。

综合上述理论,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并与教学环境有机结合,是一个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整体。传统观念中,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仅需要接纳知识即可。但在现代教学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切合大学生学习的动力需求,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通过学校、课堂及教师的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1.有助于大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动机往往与一个人的精神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程评价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精神意识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课程评价体系可以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精神意识进行指标化判断,如理论理解程度、理论应用于日常行为等。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与作用,也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决定的。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导向,其教学开展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我国的国史国情,从而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高尚的爱国情操,从精神层面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2.促进大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育人目标之一是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当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指标实现了三个转化,即由知识传递到能力形成的转化、由注重教学结果到重视教学过程的转化、由理论教学到综合运用的转化。这些转化从不同角度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还能从细节方面,促使大学生强化自身学习过程中的知行合一。例如,可以评价课程中思想政治情感和信念对自身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自身行为准则的影响,评价课程中所倡导的道德行为方式对调控自身行为习惯的影响等。课程评价体系中知行合一的内容导向,有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行为取向与实际行为的统一。

3.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课程评价体系通常会设置关于学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性内容的评价指标,这不仅是课程评价体系服务社会维度的体现,也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奠定了基础。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其培养的大学生终将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而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大学生只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中社会实践性内容评价指标的设置,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长远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识。

1.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过于统一,缺乏灵活性

高校开展教学评价时,通常是按照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专业类型的课程进行评价,基本都是根据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常规性、通用性指标进行评价的。这不仅不能客观反映课程教学质量,而且会使评价工作失去应有的引导性教育价值,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例如“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活跃度”这一指标,就很难通过设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评价。原因在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本身课堂活跃度差异较大,评价指标很难把握。此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通常倾向于使用一些共性的、可操作的表述,看似简单易懂,实则很容易忽视评价内在的价值导向,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2.评价主体片面单一,评价缺乏客观性

教学评价能否获得广泛的支持和参与,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成效。我国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模式,大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缺少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更缺少通过学术机构或团体组织第三方来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这导致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客观性。这样的评价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也无法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3.评价方法易操作,评价层次较浅显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侧重于强调“规则”的重要性,目的在于实现对学生的统一化管理。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所涉及的因素十分广泛,并非都能采用客观性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价。但由于量化评价更易操作,因此大多数高校仍以量化评价为主,忽视了教学工作的多样性。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更要通过课堂氛围、互动环境、人格展示等多元教学生态环境,来实现对学生思想与认知能力的提升,从多层面实现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目标,而这些教学成果是无法通过量化指标来考核的。

4.重视评估结果,轻视评估反馈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评价,重奖惩,轻反馈。一些高校的信息反馈方式较为简单,直接在教师QQ群等社交平台、高校官方网站中通报评价结果,有的高校则迟迟不把评价结果告知任课教师,甚至临近学期结束才告知。这样的反馈无法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失落感和抵触情绪。同时,很多高校不重视对评估结果的综合性利用,将课程评价结果看作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尺工具,没有综合考虑评价结果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评价结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进行完善和改进。

根据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应发挥辅助和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其知识获取、价值观形成、能力培养等方面产生了多大影响。要科学合理地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评价理念,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评价反馈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创新。

1.师生共同参与制定、修正教学评价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评价标准的制定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往的教学评价标准,往往由高校的职能部门(一般是教务处)负责制定,针对的是所有专业的所有课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极具活力、与时政热点紧密贴合的课程,应当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使教学评价更有“温度”,更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高校应认识到师生参与制定、修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标准的重要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参与讨论方案,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细化评价标准,同时让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监督、管理,使教学评价更具人性化,从而达到让学生上好每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基于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更注重学习的全过程,因此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家学者都应当成为评价主体,并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師的综合性评价。在综合评价结果形成之后,要强化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以达到惩后奖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效果。对于综合评价结果较差的教师,可以考虑建立教学督导台账的方式,结合教师综合评价中的落后指标,查找和分析相关问题,并进行追踪评价;对于综合评价结果优秀的教师,应从职称晋升、奖金发放、颁发荣誉证书等角度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3.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侧重于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较低,很难增强学习动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结合身边的鲜活事例,通过打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实现教学对学生的全方位影响。其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征,采取多样化、复合化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采用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课程反馈,提高课堂吸引力,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等重要,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因此,高校及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顺利开展。

1.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应借助新媒体手段,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与慕课相结合,并辅之线下小组讨论,让学生都能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为此,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加强课堂内外的关联互动,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情景学习、社会调研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深层次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与动力。

2.豐富教学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政治事件的判断力和处理能力。此外,教师要不断提升对课程的驾驭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借助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实践育人载体,将“四史”学习融入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将引起社会热议的新闻和热播的电视剧、电影等形成教学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接地气。

3.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素质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高校教师多数是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活动的,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理论研究水平比较高,但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政治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生活与社会现实进行讲解,显得有些苍白空洞。因此,高校应建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其教学能力,使其课堂教学达到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效果。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需要紧紧把握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既有推力又有拉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的优化,能够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高校应以大学生为中心,着力构建符合教学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相关工作制度,使评价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张琪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改革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

[2]王群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析———以陕西省高校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2(02).

[3]王玲,伊晓敏.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07).

[4]夏鹏.基于学习动机视角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06).

[5]时新,庄国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评价体系重构[J].鄂州大学学报,2022(01).

[6]李模弋,孙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于问题导向的实施路径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04).

[7]钱昌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当代困囿与重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

[8]王健,郑旭东.新时代信息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框架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22(01).

[9]罗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5).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Learning Motivation Mechanism

Chen Xiao, Zhao Xiaojuan

(Nantong University Xinglin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 Nantong 2262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a 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act and role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to optimiz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 words: learning motivation mechanis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高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