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判断理论视阈下高考英语语法填空题猜测策略探究
2022-11-15梁源兴谢剑萍
梁源兴 谢剑萍
一、引言
随着语言教学观的发展,语法测试的目的和内容也随之改变。近年来,高考英语中的语法测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语法填空题较语法选择题而言,能够基于语篇考查语法能力,减少了考生答题过程中的随机猜测概率,有助于提高考试的效度,保证评卷过程客观准确,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因此,高考英语试卷中使用语法填空题的省份逐年增加。然而,采用语法填空是否就能完全规避考生利用应试技巧,在完全读不懂文章的情况下利用猜测策略猜对答案?目前,尚未有研究对该问题进行系统讨论。高考英语是高风险考试,其考试结果与考生的升学关联,若存在该问题,则意味着考试分数在准确反映考生的实际能力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基于高考分数所做的决定可能会失之偏颇。因此,本研究将基于不确定判断理论,探究考生在作答语法填空题过程中的猜测心理及策略,以期为教师和命题人员提供参考。
二、不确定判断理论
不确定判断理论(Uncertainty Judgments)由美国心理学教授Kahneman 提出,该理论指出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依靠搜索性策略(Heuristic Principles),把复杂的任务转化为简单的判断操作[1]。尽管这些搜索性策略相当有用,但有时会造成严重且系统的偏颇[2]。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所利用的搜索性策略主要包括代表性策略、可得性策略、锚定与调整策略。在测试中,对于某一题项,策略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3]。
(一)代表性策略
代表性策略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有关,即人们会利用某类事物的原型(prototype),即典型例子来判断某个事物是否属于该类别。若相似,则认为该事物属于该类别。在测试中,体现为考生会根据典型的答案特点进行猜测,其中包括过往测试中参考答案的特点及干扰项的特点。例如,在阅读选择题中,正确选项的典型特点是较干扰项而言更加全面,考生有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仅比较选项的全面性即可猜对答案。
(二)可得性策略
可得性策略即人们在判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利用记忆中最容易提取的信息进行主观判断,这类判断往往受到突出性(salience)及近现率(recency)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在阅读选择题中,正确选项比其他三个选项长得多,考生在没有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选对了正确选项,则意味着考生利用了选项的突出性猜对了答案。又如,若某篇文章反复出现一个关键词,正确选项恰好含有该关键词,考生仅通过原词复现猜对答案,则利用了近现率这一特点。
(三)锚定与调整策略
锚定与调整策略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会通过寻找一个“锚”进行估计和判断。在语言测试中,常用的“锚”包括背景知识、逻辑推理和出题规律等。如在阅读测试中,若文章语言偏难,学生利用自身的背景知识,即可提高答题的正确率[4]。亓鲁霞对中国考生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仅提供题干和选项而不给出文章的条件下,当作答有关于春节起源的阅读题组时,考生的猜对率高达75%,原因是中国考生对“年”这一神兽具备充分的背景知识,尽管没有阅读文章,同样可以调取已有知识完成作答[3]。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过往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阅读测试,发现尽管四选一选择题的理论猜对概率是25%,但实际概率超过40%[5],有的学生甚至可以高达90%[6]。考生在完成语法填空时,在面对无法确定的题项时,同样会利用策略进行猜测,不同的学生所利用的策略不同,猜对的概率也随之不同。那么,猜对率高的考生有何技巧,运用了何种策略?本研究将探讨语法填空中的猜测策略,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在完全读不懂文章时,受试将采用什么策略猜题?(2)这些策略是否有效?
(二)研究受试
参与研究的受试为2 名来自同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二学生,男、女生各1 名。两名受试学习英语均超过8 年;学习成绩拔尖,在近三次月考中英语单科成绩均处于年级前五名;性格开朗健谈,能够通过思维外显的方式详细地说出猜测过程中的想法,适合做有声思维研究。
(三)研究设计
研究使用了5篇语法填空真题的题干(其中2篇为2021年新高考卷真题,2篇为2021新课标卷真题,1 篇为2017 年新课标卷真题)作为研究材料(见表1)。在没有提供文章的条件下(相当于完全没有读懂文章),受试仅能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词及横线进行猜测,并说出猜测时的思维过程。为了让两名受试熟悉有声思维的方式并报告他们在猜测时的心理活动,在正式实验前进行了预实验。预实验所选用的材料形式与正式实验一样,均只给出了题干,不给出原文,但正式实验所选用的实验材料与预实验在内容上无重复之处。在正式实验前,研究人员与受试再三确认,两名受试均表示未接触过相关真题,这也保证了受试的猜测过程不会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从而确保了所得结论的可靠性。
表1 有声思维研究材料
正式实验中数据收集及实验后数据分析的步骤如下:
(1)受试仅凭猜测完成5 篇语法填空题,并进行有声思维,作答过程全程录音,(2)将录音转写为文
字材料;(3)对文字材料进行编码,归纳出受试所使用的猜测策略。
四、结果与讨论
(一)搜索性策略的运用
第一个研究问题是:在完全读不懂文章时(未提供文章条件下),受试将采用什么策略猜题?结果发现受试采用了以下搜索性策略:代表性策略、可得性策略及锚定与调整策略。学生运用不同搜索性策略对语法填空答案进行猜测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受试有声思维搜索性策略使用节选
续表2
1.代表性策略
在猜测第26 题时,受试利用了“正确答案往往仅在原词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变形”的答案典型特点猜对了答案。
第 26 题:She is determined to carry on with her_______(educate).
如上所述,由于受试不能阅读文章,因此仅能获得“_______(educate)”这样的材料并猜测正确答案。然而,两名受试均给出了“education”这一正确答案。当被问及为什么不考虑“educational”这个可能性时,两名受试均表示:“这是不可能的,从来没见过正确答案会经过两次变形。”
由此可见,语法填空的设空答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考生会总结往年真题的答案特点,在不确定答案时加以利用,从而提高正答率。
但这一策略有时会造成偏颇。从上述分析可见,两名受试均将所有给出提示词的设空当作单一考点的考题进行猜测。当某些设空涉及多个考点时,受试们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猜测。如第31 题,受试1 表示:“‘build’是一个动词,可以考虑是充当谓语还是非谓语。又因为只能进行一次变形,我会变成‘building’,一是因为它可以充当非谓语,二是因为它可以是一个名词,表示‘建筑物’,猜对的概率可能会更高。”受试2 则给出了‘to build’这一答案,认为:“像‘build’这种动词,在不给文章,只能靠猜的情况下,猜非谓语会比较保险,非谓语只会考三种形式,‘doing’、‘done’和‘to do’,干脆把所有的动词都变成‘to do’的形式提高命中率好了。”
第 31 题:It _______(build)originally to protect the city…
然而,第31 题涉及了主谓一致、时态、被动语态三个考点,若受试简单地把所有考题当成单一考点进行猜测,势必会造成偏颇。但完全可以理解受试简单地视所有题项为“仅涉及一次变形”这一猜测思路。经分析,在给出提示词的题项中,仅有少数题目不能一步到位。因此,以受试的思路进行猜测,确实能在完全不给文章的情况下,猜中大部分题目的答案。
2.可得性策略
在猜测第30 题时,两名受试均采用了可得性策略,给出了正确答案“certainly”。当被问及问什么填“certainly”时,而不填“certainty”时,受试 1 认为:“大多数情况下,语法填空考的都是形容词变副词。虽然也有想到‘certainty’,但是用到‘certainly’的概率明显会比‘certainty’大很多。”受试2则表示:“只想到了‘certainly’,因为先前的考试经常出现‘certaincertainly’‘exact-exactly’‘extreme-extremely’。”
第 30 题 :It is _______(certain)fun but the lifestyle is a little unreal.
由此可见,可得性策略中的近现率是提高猜对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会不由自主地具备“哪些考点是高频考点”或“哪个考点更容易出现在考题中”的意识,在猜测时,会下意识地代入命题者的出题思维,做出正确反应。
同样地,这一策略也会造成偏颇。在研究材料中,共有3小题涉及对于“educate”的考查,如下:
第 11 题:...it allows the traveler to become_______(educate)about the areas...
第 26 题 :She is determined to carry on with her _______(educate).
第 43 题 :I decided to do something _______(educate)people about this problem.
两名受试均猜测为“education”,理由几乎一致:“将‘educate’变成‘education’是在平时考试中最常见的,虽然‘educate’的变形有其他可能性,但变成‘education’的可能性会比较大。”然而,上述试题并非所有答案都是考生所猜测的“education”。
可见,利用可得性策略代入命题人的出题思维对题目进行猜测,有时确实有效,但也会造成偏颇。
3.锚定与调整策略
与亓鲁霞(2008)的研究发现一致,锚定与调整策略是受试使用最为频繁的策略。辅助受试进行估计判断的“锚”主要是应试知识(testwiseness)。
在猜测第41 题时,两名受试均迅速地给出了“seventh”这一正确答案,思维过程也完全一致:“‘seven’是一个基数词,除了变成‘seventh’之外,已经完全没有其他变形的可能。”
第 41 题 :In the _______(seven)grade,I started ...
类似地,在猜测第27 题时,两名受试均给出了“invitations”这一正确答案,在使用锚定与调整策略的同时,他们还利用了“标准答案的变形往往‘只增不减’”这一代表性策略,思维过程也几乎一致:“‘invitation’它除了变成‘invitations’,已经不能变成其他形式了,总不可能把‘invitation’变回‘invite’吧,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题目。”
第 27 题 : She has turned down several _______(invitation)...
在猜测第40 题时,两名受试除了利用“正确答案往往仅在原词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变形”这一代表性策略,还借助对第39 题的猜测,利用锚定与调整策略给出了正确答案。两名受试均表示:“第39 题的‘watchtower’肯定只能变成‘watchtowers’,第40 题的‘day’可以变成‘days’,也可以变成‘daily’,但是由于第39 题已经考过了复数形式的变形,一份题目中不会对同一个知识点重复考查,第40 题只能考‘daily’了。”
第 39 和 40 题:... but we stopped at the different gates and _______(watchtower)to take pictures or just to watch the local people going about their_______(day)routines.
除了有提示词的空格外,这一策略甚至可以应用于没有提示词的空格中。两名受试在对没有提示词的空格进行猜测时,都明确表达了:“这些空只能填虚词,比如说要么填冠词,要么填介词,要么填关系词或连接词。冠词就三个,要么‘a’或者‘an’,要么‘the’。介词考得最多的就是‘in’、‘on’、‘of’、‘until’或者‘as’,关系词或连接词就不好说了,可能是‘and’、‘but’,可能是‘because’、‘if’,也有可能是‘which’、‘that’,可能性挺多的。但其实可以看横线前面有没有逗号,如果有逗号,一般情况下都填‘which’或者‘who’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虽然不是一定对,但猜对的概率会比较高。”在猜测过程中,受试1把所有带有横线的词均答作“the”,而受试2 则均答作“in”,他们认为这是在不给提示词的情况下,命中率最高的猜测。
由于受试自认为已经摸清了语法填空的出题规律,在考试时遇到不确定的题目时,往往会反复利用自身所总结或发现的规律进行猜测,从而降低犯错的可能性,提高猜测的正确率。
如上述两组策略一样,这一策略同样会产生偏颇。偏颇的系统性显而易见,并非所有没有提示词的设空答案均为“the”或“in”。
(二)猜测策略的有效性
第二个研究问题是:这些猜测策略的有效性如何?结果发现:锚定与调整策略使用频率最高,受试时而会独立使用,时而会结合其他策略一起使用。由表3 可见,两名受试的猜中率分别为50.0%和48.0%。出乎意料的是,这一猜测概率比四选一的选择题的概率(理论值为25%)更高。此外,对于有提示词的题项,两名受试的猜对率分别高达65.7%和60.0%;无提示词的题项则分别为13.3%和20.0%。可见,有提示词填空的猜对率明显高于无提示词填空。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完全不理解文章的情况下,利用猜测策略对语法填空的题项进行猜测是有效的,而猜测策略作用于有提示词的题项比无提示词的题项更为有效。
表3 猜测策略使用频率及猜对率
五、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研究可知,受试在完全不接触文章,只有提示词及横线的情况下,利用搜索性策略对5 篇语法填空题进行猜测。在猜测过程中,受试使用了代表性策略、可得性策略及锚定与调整策略,而锚定与调整的策略使用频率最高。在此次猜测中,两位受试分别猜对了25 和24 小题,猜对率为50.0%及48.8%。其中,带有提示词的设空猜对率高达65.7%及60.0%,而无提示词的设空猜对率较低,分别为13.3%和20.0%。由此,在完全不理解文章的情况下,利用猜测策略对语法填空的题项进行猜测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而猜测策略对于有提示词的题项比无提示词的题项更为有效。正如亓鲁霞[3]所发现的一样,这些猜测策略虽然有效,但有时造成系统的偏颇。
上述发现对于教师和命题者均有一定启示:
(一)教师方面
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语法能力的基础上,适当讲解语法填空这一题型的解题规律和应试策略。教师教授应试策略的目的并不是鼓吹应试教育,也并非鼓励考生无需通过语言知识得分,而是为了减小因应试策略使用而产生的分数差距,避免一些考生取得不该有的优势,因为这些优势往往不是其语言能力的体现,从而保证考试公平性[7]。同时,也可使考生更加熟悉试题形式,减少紧张情绪[8]。针对语法填空这一题型,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明确不同设空类型的填词类型和填空方向
含有提示词的填空类型往往考查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和数词。首先,除代词不涉及词性转换外,其余词性均有考查词性转换的可能性。其次,动词往往涉及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考查,谓语动词需要考虑时态、语态和语气,而非谓语动词需要考虑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和不定式。然而,全国卷的语法填空中几乎不涉及对于语气的考查。名词虽然存在所有格的屈折变形,但在语法填空中考查频率最高的是添加复数词缀。代词的考查点包括主格、宾格、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反身代词之间的互换,其中物主代词的考查频率最高,反身代词次之。当提示词为形容词时,除了考虑派生为副词外,还需考虑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屈折词缀。数词的考点较为简单,仅涉及将基数词转化为序数词。不含提示词的填空类型往往考查连词、介词及冠词。连词涉及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冠词和介词的选择有时需要结合语篇语义进行判断,有时则可直接依靠固定搭配进行判断。
2.夯实语法基础,积累词汇词缀
猜测并非毫无根据,其过程依然需要语法基础和词汇知识的辅助。若受试连单词的基础词性和语义都不清楚,后续的有效猜测往往不可能发生。因此,猜测策略的使用是以语法和词汇知识为基础的。单独使用猜测策略可能会造成严重偏颇,只有掌握了语法知识,配合相应策略,才能提高语法填空的正答率。相关研究表明,自动化程度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基础表现[9]。换言之,仅靠语感而缺乏显性语法知识的语言使用者往往仅能处理基础语法考点,在处理困难考点时会出现系统性的明显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教授并训练学生的语法知识,培养学生把握句子主干、分析长难句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感。
此外,针对语法填空这一题型,有必要围绕上述不同设空类型,总结梳理出常见考点下的具体知识并加以强化。以词性转换为例,可以梳理出常考及易错的词汇变形,如词缀“-al”的常考单词包括“arrival”“survival”“refusal”等。通过梳理常考知识点,可以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3.归纳语法填空的隐性规则
隐性规则是指在题干中没有明确的指示。本研究发现,给出提示词的填空往往只会增加词缀,并不会减少词缀。对于词缀的添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会添加一次,几乎不会有多个词缀的添加。教师可以帮助考生总结相关的隐性规则,考生则可以利用该隐性规则辅助作答。
(二)命题者方面
应改善命题质量,提高考试效度。语法测试本身的目的是检测考生的语法能力。若考生仅凭应试策略就能猜对大部分题目,所得的分数并不能代表考生的语法能力,这将对考试的效度造成影响。因此,命题者应提高命题质量,降低应试策略的功效。
1.适度增加句子及语篇层次的考点
考点层次指正确解答该题需要使用哪一层次的信息,共分为四类,由低到高分别是单词层次、词组层次、句子层次和语篇层次。考点层次越高,考点效度则越高[10]。若考生仅凭提示词即可猜对答案,意味着考点层次仅为单词层次,考点效度较低。因此,命题者需要有意识地提高考点层次,以提高测试的有效性。以两道真题为例:
(1)Ecotourism has _____(it)origin with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of the 1970s.
(2)The female turtles drag _____ up the beach from the sea,dig a nest,lay at least one hundred eggs,cover and conceal their eggs and nest,and then return to the sea.
同样是考查代词这一知识点,第(1)题给出了提示词,第(2)题则未给出。第(1)题中,“it”只存在两种变形的可能:“its”或“itself”。考生在不用理解句子语义的情况下,仅凭横线后的“origin”则可以判断该空需填“its”,考点层次最高仅为短语层次。第(2)题由于未给出提示词,考生需凭借上下文判断雌性海龟拖拽的对象,由此判断代词的指代对象,再结合语法知识,填写正确的代词形式,考点层次上升为句子层次,乃至语篇层次,效度随之提高。增加句子或语篇层面的考点固然能够提高考点效度,与此同时,这就意味着考生需要综合更多的资源以及在更广的语境中构建意义,试题的难度也会有所上升。命题者可以在确保文本真实性的同时,选取对考生而言话题熟悉度较高的文本,适度降低文本的难度,由此降低考生在文本理解层面的认知负担。此外,亦可统筹兼顾试题中考点层次的整体分布,合理设置各考点层次的题项数量及所占分值,确保试题在效度与难度之中取得平衡。
2.适当提高无提示词设空的比例
带有提示词的设空往往会伴随较高的猜测正答率,考点效度也会随之降低。如:
In the _____(seven)grade,I started ...
理论上讲,该小题的考点层次为短语层次,考生需要根据“grade”判断该空需要填写序数词以表“七年级”这个意思。但是,在上述实验中,尽管只拿到了“_____(seven)”这样的材料,两名受试依然能利用猜测策略,给出“seventh”这一正确答案。换言之,实际上,该题仅停留在单词层次,考点效度大大较低。而未给出提示词的设空,由前述分析可知,受试很难找到一个“锚”来进行猜测,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猜测的可能,有效提高了考查的效度。因此,建议今后的命题可在确保考点覆盖面的基础上,适度提高无提示词设空的比例,从而提高测试效度。
3.增加一个题项涉及多个考点的设空
当考题涉及多个考点的时候,考生仅凭猜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大大减小。因此有理由相信当题目涉及多个考点时,考试的效度会大大提升。如:
In recent years,stress _____(regard)as a cause of a whole range of medical problems...
在该题中,考生需分析句子成分,确定句子缺少谓语动词,再确定主语与谓语之间为被动关系,因此谓语应使用被动语态,根据“in recent years”这一时间状语判断句子的时态应为现在完成时,再根据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利用主谓一致原则,确定答案应为“has been regarded”。由于该题项涉及的语法点不止一个,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语法知识,方能答对此题。由此可见,当题项涉及多个考点时,仅凭猜测便能猜对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测试效度由此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