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北京卷记叙类作文题的命题脉络与导向研究

2022-11-15徐翔宇

考试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记叙文命题想象

徐翔宇

2015 年,高考北京卷大作文首次采用“二选一”模式,记叙文作文作为单独命题形式进入高考作文考查。八年来,记叙文题目一直呈现出新面貌,其承载的思想性和学科性始终是考题不变的主旋律。总体说来,记叙文作文命题很好地处理了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坚持了价值性与文体性的统一,协调了规范性与开放性的关系,探究了基于新课标的考查方式的转变,体现出常中有新的面貌。加强对记叙文作文命题的追溯与分析,对于一线教师理解命题与新课标的承接关系,分析作文命题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命题导向、指导写作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强调“此在”,紧密关联现实书写与文学想象

想象、虚构是从文学审美角度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北京卷记叙文题不乏对学生展望未来价值和运用想象为文的持续倡导,如2015 年“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一题以“假如”二字明示了故事展开的虚构性,要求学生打破时空限制,发挥想象编制故事;2016 年“神奇的书签”以“神奇”二字明示了道具设计的奇妙性,要求学生突破限制,展示奇妙想象;2017 年“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 年”这一时间节点明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要求学生怀抱热爱完成展望和期许;2018 年“绿水青山图”倡导学生发挥想象,用未来图景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2015 年至2018 年的记叙文试题,既体现出命题启智立德的教育使命,即重视对学生关注未来、心怀梦想、勇于创造的价值引导,也体现出对于创作想象力的重视。文学作品不像现实世界可以完全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必须要依赖于作者的意向性想象和读者的想象力补充才能存在并展现自身。关注想象力的考查,实际是对创作“文学性”的尊重,其对学生形象思维、艺术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导向价值。

2019 年始,北京卷记叙文题及写作要求有所调整。在倡导文学想象力的同时,写作要求中增加“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条目。叙事创作强调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这是对文学想象力激发与培养的强调与匡正。想象并非越大胆越好,越离奇越好。文学想象表现的是内心世界的“真”,眺望未来立足的是现实世界的“真”。命题及教学期待学生写出合理、丰富、奇特的故事,而在实际写作中却出现了一定数量畸形、空洞、离奇的作品。补充以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实际是以考引教,督促一线教学在文学写作想象力的培养上,必须同时关注叙事的合理性。文学理论家刘勰早就以“随物宛转[1]”来强调文学主观创造和客观世界规律的依存关系。从叙事创作来说,人的主观创造必须符合事物内在的“势”,即符合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这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中呈现文学张力思维时,不能因主观愿望而改变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想象的奇特必须要与事物内在的规律相结合。对于未来价值的眺望也必须基于现实存在的体察,才可做令人信服的未来想象。只有在故事创造中充分尊重客观的物的内在之势,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符合刻画对象的特点,防止想象的主观随意性。

写作要求的变化亦应于作文题目变化。比较2019 年和2017 年高考记叙文题可以发现,命题均关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青年个体主观能动:2017 年的作文要求考生想象“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的2049 年,2019 年的作文则要求基于国庆七十周年和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这一当前年份做出判断;2017 年的作文要求是引导学生瞻望国家美好前景以增强个人认同感,2019 年的要求则是关注对国家历程的追溯及对当前面貌的体察以增强个人认同感。可以说北京卷命题针对文学创作进行了多向度的探索:不仅有对于美好未来的张力想象,也有扎根于现实情境的主观创造。

上述变化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发布亦有关联。语文新课程标准于2018 年秋季开始执行,其“评价建议”在2019年高考中即有回应与落实。“命题原则”中提出,“命题应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2]。针对“具体情境”,课标强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而在“社会生活情境”部分,课程标准明示“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写作板块主要指向写作立意中对当下社会的审视与思考。以上命题思路及原则在新版课标(2020 年版)中未做改动。回顾2019 年之后的记叙文题目,无论是对于2019 特殊年份的价值展现,抑或是对于疫情当下信息交互与线上交互的辩证思考,还是对学生个体成长的直面发问,都表现出对当下生活和生命当下的关照与建设,这也是对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评价的重视与落实。

表1 历年北京卷记叙文题及写作要求一览

二、强调“我在”,紧密关联时代宏大主题与个体生命经验

写作活动是言语思维活动,语言既是思维的外壳及其表达的途径,也构成了思维的边界与限度。从记叙文体所反映的言语和思维特质来看,记叙文试题应给予考生明晰的写作边界,以帮助其投入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或见闻,将故事写得真诚扎实。纵览八年来高考北京卷的记叙文命题,恰可看出题目在突出学生真实生活与题目发展脉络之间的紧密关联(如表2)。

表2 历年北京卷记叙类作文题写作话题及边界

一方面,命题在写作主题上紧扣时代主旋律和教育主命题,体现出庄严与高远;而在写作任务上力求缩小学生写作的边界,体现出明确与集中。2015年的作文要求考生从塑造我心中英雄的日常来表达我的英雄观,2016 年的作文要求考生从小小道具书签去表达我的读书观,2017 年的作文要求考生从为共和国拍照的事件中抒发我的国家认同感,2018 年的作文要求考生串联绿水青山场景展现我的生态文明观,2019 年的作文要求考生以一种色彩来表达我的时代观与青年观,2020 年的作文要求考生以一条消息来表达我的信息时代观,2021 年的作文要求考生直面成长表达对于青年的成熟观的独特认知,2022年的作文要求考生走进与其朝夕相伴的在线生活表达对于在线生活的思考。写作的边界小了,写作的内容却集中了,边界的明晰促发着学生在这个点上往下钻探,有望在宏大的主题中写出一种“灵魂的深”“情感的真”,这是因为作文题目给情感和思考划定了一块“根据地”。

另一方面,写作任务的边界缩小不是任意为之,而是始终从考生的真实生活出发。无论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道具”(一条消息、一枚书签),还是学生周身行处的“环境”(共和国、绿水青山、在线),还是学生耳闻目观的“时间”(一天、2019 年),可以说,激发学生情感和思考的根据地始终是“我在”,正因为有“我”可以参与故事的时间、环境、道具等,写就的故事才具备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和生动的细节点。以2020 年北京高考试题《一条消息》为例,题目没有任意扩大信息时代的写作范畴,而是聚焦于无论大小都与学生个体密切联系的小道具“一条信息”之上,考生通过构思关于这条信息编制、发送、接受甚至是误解、篡改、滞后等的故事,循着小道具自身特点和现象,不断进行叙事背后的追问,如何借信息之风乘风破浪,如何在信息茧房中保持独立,又如何在信息丛林中学会鉴别,从中学会体察、辨别与反思,学会辨别真伪保持自主,从而获得对于信息时代信息交互观的主题认知,有物可依,有法可循。

更深入来讲,从“我”之视角出发去关照时代热点、勘探心灵世界、谱写生命旋律,更是一种“有我在”到“我在”的主人翁意识的激励与彰显。从2019年开始,现实生活与真实情境不再是考生讲故事的附庸,而是成为了故事不可脱离的土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命题者应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任务,为学生开展言语叙事实践构筑展示空间,让学生直面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情境,从中表现自己的写作能力素养。其中,“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写作构思中的个人视角、个人感悟、个人创意等。这是对同一道试题富于个性化的自我构建。

以2022 年北京高考试题“在线”为例,命题为考生提供了社会生活环境,导语“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就是将考生的网络时代的疫情期间的线上生活与学习作为写作的具体情境,引导考生在特定的生活场域中完成对于“在线”的个性化、辩证性的思考。这样的情境不仅对于考生来说更为真实、贴近、自然,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以更好完成个体与时代国家的生命价值联结。同时,学生通过回顾自身经历,可再次发现在线生活积极美好的一面,从中获取能量,昂扬向前;也可直面其中灰色不和谐的一面,从中反思纠偏,从而获取经验,重获信心与活力。无论故事如何成长,都有“我在”的主人翁意识流淌其间,真实情境的背后蕴含着真实问题的剖出,呼唤着真实问题的解决,期待着真诚思考的叙事。

三、强调“文质兼在”,立足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考察

提及记叙文,人们总愿意将其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做关联,强调二者作为文体特征的一致性,故事的肌理、气息、节奏、腔调无一不受到这两种思维的规训,却往往忽视逻辑思维(认识能力)起到的支撑作用。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谈到“缺乏认识能力和相关性的形象表现之弊端”时指出:“然而,这些形象被剥去了内在的必要性,不能够使每一种形象成为一种形式,一种内容,不能受到注意,不能成为某种意义的来源。”[3]在卡尔维诺看来,缺乏认识能力的形象缺乏一种确指,很有可能是散乱无序、漫不经心的。反映在学生的作文中,由于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的欠缺,故事写作很容易表现为随意下笔、散乱行文、混杂形象,带来的危害是冲淡了故事意义,锉钝了形象表现的锋芒。由此可见,形象创造需要意义的节制和逻辑的调度。

文以载道,故事理应承载意义,自觉使命。故事的使命首先要完成对于生命情状的观察、确认,继而对其进行叙述、描写与塑造,最终却需完成对人性的钻探、时代的拷问、思想的开掘。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作者的主体意识指向外部世界,对材料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和改造,赋予这些材料以形式、秩序和意义,使之成为内在统一的系统,并用语言将其固定下来,这其实是一个由“意”到“象”再至“言”的过程。从阅读者的接受机制来看,故事之所以能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冲击,其根本在于故事所包含的那种“形而上的性质”[4],即故事应该具备解释生命和存在的深层意义,揭示出生存本身所包含的隐蔽价值,这种价值是被含括在形象的语言文字中的。

从创作与阅读的双重视角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素养既包含那些展现于材料、情节、形象、细节的形象思维性,更蕴含于那些价值追求、情理逻辑、生活常识与主旨胸襟的逻辑思维性。纵观北京高考记叙文题的命制导向与阅卷标准,可以充分感受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双重呼应。

高考语文北京卷在记叙文评阅中对于考生思考认知水平的要求是逐年增强的。历年真题的写作要求持续明示(见表3):记叙文呈现应保证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回应在评阅标准上,有情节有细节是记叙文评分细则中跳不过去“关口”,情节要有曲折,细节要有看点,形象要丰满,情感要真挚,这四点成为记叙文文学表现力及形象感性思维呈现的重要标准。同时命题或显或隐地展现出对于命题立意的思考挖掘,那些典型人物的性格逻辑、那些暗藏在题目中的情理逻辑、那些基于现实的生活常识,都会对由情节、细节和形象所建构的容器带来挑战。如果叙事逻辑性、主旨深刻性、材料可信度、情感真实性受到读者的质疑,便会破坏故事容器的严密和容量。

表3 记叙文写作要求

随着2022 年北京高考落下帷幕,记叙文体写作单独命题也已走过八年岁月。北京地区坚持每年拿出一题来作为对于这一言语思维形式的充分重视,这是颇具创造力且有担当精神的。记叙文与学生的阅读实际、生活实际、创意需求正相关,对于这一文体的重视即是对于青年真实生活与需求的重视,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视,对于培养学生全面而深入理解生命、认识自我、陶冶情志的重视。那些扎根于学生个性化生命体验和时代国家丰厚土壤中的生动故事,正成长得更为真诚、结实、具有开掘力。

猜你喜欢

记叙文命题想象
记叙文阅读专练
快乐的想象
如何写好记叙文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