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阈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终结性评价探究
——以2022年天津初中学业水平试卷为例

2022-11-15赵屏楠路金奎郑守江孙庆宇

考试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考查考试

赵屏楠 路金奎 郑守江 孙庆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时道德与法治的学业成就,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依据,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参考[1]53。这一规定明确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指导教学。

2022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以下简称“试卷”)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5号)以及天津市教委《关于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津教政〔2019〕1号)要求,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版)》以及天津市初中阶段教情学情,坚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考试评价理念,以情境为载体,以任务为桥梁,引导师生从关注“解答题目”转向关注“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学什么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以充分发挥考试评价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

一、核心素养视阈下考试评价的特点

考试评价应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业质量要求为线索,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架构、有机衔接考核内容,有效考查学生在道德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表现。试题命制要坚持稳中有变、稳中有新,坚持政治性,注重基础性,突出时代性,反映地方性,强调实践性,体现创新性,力求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以致用,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试卷呈现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以核心素养为评价导向,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1]5。它是考试评价的起点与归宿。

试卷力求探索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通过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彰显考试的育人功能。表1 呈现了此次试卷各题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

表1 试题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统计

由表1 可以看出,试卷命制始终坚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以第26 题为例,分析题目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

阅读上述两则故事,简述为什么每位劳动者都值得尊敬和学习?

第26 题考查学生对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的了解。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指向道德修养、责任意识。试题选取快递小哥、育种专家的事迹为背景材料,并据此设置阐释与论证的任务,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思考,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观,认识到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没有优劣之分,他们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都值得尊重和学习。试题注重对初中学生在思想与精神成长方面的引领,以及从思想认识到生活实践的引导,以知识为依托,又不局限于知识本身,体现了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并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生活扩展的成长需要,进行不同深度的思想性挖掘。

(二)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开展学业质量评价,引导“教-学-评”改革

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改变了传统的知识本位的内容标准,使评价转变为素养导向,着重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以及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用好学业质量标准,开展学业质量评价,是使用学业质量标准的关键。本次学业水平考试将学习质量标准作为考试评价操作的现实抓手和直接依据,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突出了对教学核心观点、主干知识以及不同水平学科思维能力等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评价,实现了检验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度和铸魂育人的效果。例如试卷第2 题:

2.“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这说明认识自我可以

A.从生理方面来认识

B.从心理方面来认识

C.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

D.通过他人评价来认识

本题属于“生命与健康”主题,要求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对待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业质量描述为“能够尝试化解青春期烦恼,采取正确方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自我管理”。试题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意在评价学生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试题选取教材素材作为考试评价情境,并据此设置相应辨识与判断的任务,有效考查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同时,凸显价值引领,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功能,具有明确的教学导向。

又如试卷第31 题:

31.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也最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人民为中心,同心奋进新征程,同心建功新时代,同心共圆中国梦。

阅读材料,请阐明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本题内容方向为“国情教育”专题,试题任务指向明确,突出对主干知识、学科关键知识的考查。学业质量描述为“能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试题用“三个同心”排比句的行文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定党的领导,坚定作为中国人的自信。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听党话,跟党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凸显了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体现了政治性的特点。

(三)注重情境的优化与创设,在任务驱动中评价学生关键能力

情境是展现核心素养水平的“舞台”。试题情境的优化充分考虑了情境的真实性、典型性、适切性、复杂性等,体现“精、准、新以及教育意义”的特点,凸显贴近学生生活,深入落实“考出素养来”的要求,减少纯粹的知识、杜绝死记硬背内容的考查,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以致用,突出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

任务指向是评价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桥梁”。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的学科任务是多方面的,课标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将辨识与判断、阐释与论证、探究与建构界定为基本的学科任务。

辨识与判断是指对有关道德与法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事物,识别与判断其是非真假美丑等性质、概括本质,它着重回答“是什么、应该是什么”问题。

阐释与论证是指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事物或问题,运用学科技能与方法分析原因,探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实证材料或理论原理对探究结论进行合乎逻辑与科学要求的论证和检验,它着重回答“为什么”问题。

探究与建构是指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和逻辑推理、创新思维等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方法,并能够选择出符合具体情境的合理方案,它着重回答“怎么做”问题。

试题任务的设计应做到多样化,同时具有合适的思维水平层级,以考查学生视野的广度以及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试题命制注重优化试题情境,突出具有辨识与判断、阐释与论证、探究与建构任务导向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关注“解答题目”转向关注“解决问题”,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例如试卷第27题: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津的做法践行了什么理念?除以上行动外,请你为“建美丽天津”再支一招。

试题情境取材于“建美丽天津·我是行动者”活动,围绕“津城‘碳’路,逐绿前行”主题,题目情境真实、典型,且高度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设问具有开放性、实践性,任务贴近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为“建美丽天津支一招”的问题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担当尽责,做到知行合一。试题立足学生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法治观念的养成,以天津本地的环保主题活动入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以综合思维为依托,关注学生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既具有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跨学科的综合性,又具有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思维与方法、做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综合性[2]。核心素养的测评方式,就是要实现核心素养、学科内容、情境之间的融洽与契合。

试卷以真实丰富、具有教育意义的话题为考试评价素材,每个任务的设置融知识考查、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于一体,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思考、分析、判断、行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科思维品质。

在内容的综合性上,整合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例如试卷第29题:

29.江梦南生活在充满爱的温馨之家。她自幼双耳失聪,家长从未放弃,教她学习发音和唇语。她父亲说:“梦南说一个字,我们可能要教一万遍,还不包括她自己偷偷练习。”在父母的抚育下,江梦南以惊人毅力完成了各学段学业,现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请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对以上家庭故事进行微点评。

本题选材于感动中国人物的时政热点。题目通过真实情境,设置开放性、评析性、探究性任务,从道德与法治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通过描述家庭美德故事的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有助于学生践行道德行为,符合学生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过程,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治观念是行为的引领,本题通过对权利与义务、青少年保护等知识的考查,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能力,引导学生提升法治素养、形成法治观念,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试题采用微点评设问,形式新颖,考查学生“事理结合”的综合分析能力,也有效考查了学生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做到了融知识、情境、任务、素养于一体。

在能力的综合上,试卷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的考查融为一体,追求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试题力求用真实、丰富、具有教育意义且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关的话题作为主要考试评价素材,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等学科思维品质。例如试卷第32题:

32.2022 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有带领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85 后第一书记,有在奥运赛场摘金夺银的运动健儿,有年轻有为的科研工作者,有投身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90 后女生……一个人的故事,一群人的缩影。他们在奋斗中闪闪发光的青春,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在奔向未来的青春赛道上,你应该做哪些准备?

第32题评分标准如表2:

表2 第32题评分标准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在新时代的奋斗中,主动扛起责任、担负时代使命的自觉意识。素材的选取以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的先进事迹为背景,事例鲜活,情境真实且典型,贴近学生,富有感召力。任务设计具有开放性,贯穿学生三年学习历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题目不再局限于单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评分量表有利于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评价学生的思维层次比较客观,同时鼓励开放、多元的意见表达,有助于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品质的发展。

(五)重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落实教考衔接

教材是诸多专家智慧的结晶,其科学性和严谨性是任何复习资料、教辅资料都无法替代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命题时充分利用教材不仅能够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导向,可以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教材意识、重视教材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最大限度地确保考试评价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同时,教材设置的各种栏目也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素材,通过对教材栏目资源进行挖掘,尝试进行原创试题命制,还可以拓展教材栏目的育人功能。

试卷的命制坚持依标施考,以基础知识作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生活经验,有机融入时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到教材与学生学习的有效结合点,进一步增强了考试与教学的衔接。例如试卷第28题:

2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是世界上最广为接受的公约之一,截至2015 年,已获得包括中国在内共196 个国家的批准。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2022 年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对这一法律体系作了有益补充,将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

结合上述材料,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说明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原因。

该题选自于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相关链接”栏目及“家庭教育保护法”热点时政,以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和我国依法治国发展进程的相关素材为背景,情境设置具有复杂性、综合性,旨在考查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未来,拓展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新视野。

这种使用教材栏目的做法在本次考试中并不少见,例如有的题目情境改编于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有的题目素材源于教材,知识回归教材,突出教学重点和学生应知应会内容,也有的题目取材于教材“拓展空间”栏目,这样的做法对于一些拿来主义的“命题方式”起到了很好的纠偏和示范的作用。

考试评价是一面镜子,试卷只有真正做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才能为广大师生今后的教学与学习改进提供参考。因此,研究和领会本次考试评价的试卷特点,是把握教学脉搏,落实教-学-评一体的关键,可以更好地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考试评价的教学启示

(一)确定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指导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指出:考试命题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注重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向,制定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切实做到学什么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教师去教什么、学生去学什么。

作为承担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教师,要始终铭记育人初心,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政治立场鲜明、价值导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要准确理解课程依据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价值规范,注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情感激发学生,以文化熏陶学生[1]48,从而进一步发挥思政课在铸魂育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二)把握学科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承担着关键课程作用。当前,思政课考试的命题依托情境,设计不同层级的问题,致力于对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考查。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自觉关注国家发生的重大问题,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学科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新颖性、时效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深度学习。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学科的时代性特征,不断提升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及时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直面社会思想文化,引导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并做出判断的过程,突出政治引导作用;主动拓宽视野,创新思维,放眼世界,了解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用开放的、辩证的、历史的、世界的眼光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发挥教学内容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切实落实价值引导作用;要贴近学生,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在比较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师是教学的第一资源,积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善用新问题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疑问,引领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教师一项必备的核心技能,这也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拓宽视野,让教学富有活力,让知识更具生命力,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一扇窗。

(三)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实现说理与启发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而“教学方式就是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建立关系,将学生原本不能独立操作的知识技能变成一系列有序呈现的教学素材,使之成为学生以现有水平便能够观察、思考、想象的对象,从而引发学生一系列典型的、基本的活动”。[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注重为学生打牢思想基础,强化在潜移默化的体验认识中落实政治引导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导向的作用,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相结合。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特点,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要求,教师要深度把脉学情,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通过优化教学方式,设计适切的教学案例、创设辨析式路径,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感悟,思政课便可以入情又入理、有趣又有用、走脑又走心。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体会到作为主体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主动去渴求知识,自觉规范行为,升华情感认同,从而水到渠成地培育核心素养。

(四)打造联系社会生活的品质课堂,为教与学注入生机活力

学生学习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能量的活动过程,是学生旺盛生命力的最鲜活的表达[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强化“大思政”格局,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相连。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在议题式教学引导下,注重优化设置结构性教学情境,发现和挖掘榜样资源,如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等,充分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探究事例和氛围;积极探索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案例,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为学生构建具有更广阔空间、更丰富资源、更真实行为的活动型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怀,加深社会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故事,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的践行能力。

(五)精心设计有效作业,构建高效课堂

作业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在“双减”政策指引下,减负增效,作业先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作业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创新作业方式,采用开放性、情境性、体验式等形式多样、难度适宜、数量适当的作业[1]51。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后,可以设计下面两项作业:一是弄清自己的“亲情账户”,思考从出生到现在,家长为自己投入多少精力?自己能够为父母做些什么?二是完成一份“五心”家庭作业,即对父母说一句暖心的祝福,和父母谈一场诚心的话,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送父母一份精心制作的礼物,帮助父母做一件费心的家务。这种思考型和实践性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增强家长和孩子的同理心,而且在知行合一中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业作为一个微观的教学生态系统,是构建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优化作业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兼顾作业内容的基础性和拓展性,考虑作业容量的量力性和差异性,加强作业任务的实践性和多样性。强化作业实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作为学校学习的延伸,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调控的过程,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学习、热爱学习,才能保证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完成作业,达到作业设计的目的。优化作业评价,可以让教师更准确评判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然教师不仅要注重作业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作业过程的评价。

总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启发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需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重要标准,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入手,紧扣时代主题,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宽视野,以真信笃行铸魂,以知行合一聚力,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考查考试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