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教材的比较研究
2022-11-15◎林晓西
◎林 晓 西
近年来,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其实现职业理想,各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开设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与之相对应的教材也不断涌现。然而,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教材虽然出版量较大、种类较多,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存在内容重复、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系统的、高水平的职业生涯教育教材的缺失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分析中美高校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所使用的典型教材,为完善我国职业生涯教育教材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选材缘由
美国作为职业生涯教育领域的先驱者,对职业生涯教育研究较早。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教材既有完善的理论框架,又包含实际应用方法,是美国培养未来优秀职场人才的重要支撑。因此,本研究选取中美高校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典型教材各一本,通过对比分析两本教材的体例结构与内容结构,为我国职业生涯教育教材建设提供借鉴。两本教材均出版于2016年,其中,我国教材选取的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钟谷兰、杨开编著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该教材是为配合我国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而编写的,是高校通识课教材,也是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学TTT认证培训指定教材,本研究所选版本为多次印刷更新后的第2版[1];美国教材选取的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侯志谨、曹莹等翻译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Caree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该教材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从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4位教师合著而成,本研究所选版本为多次印刷更新后的第4版[2]。
二、两国教材的体例结构比较
(一)两国教材整体体例结构比较
两国教材在主体结构上大体一致,都包含前言、目录、正文和附录四个部分,不同的是我国教材多了编写说明与后记。我国教材往往会在前言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教材的特色和具体内容,力图更为清晰明了地告诉师生应该如何使用教材;而美国教材会在前言中阐述环境的变化,并且介绍新内容的修订以及理论基础,对教材内容仅作简单介绍。在目录方面,我国教材采取单独的多个章节形式,美国教材则将各个章节按大篇章划分维度后再进行阐述。此外,美国教材在附录部分的内容更加详细,涉及到更多的练习和训练。
通过比较教材的整体体例结构可以发现,两国教材在编写时遵循了不同的知识形成逻辑。我国教材会在正文之前阐述教材的使用方法,力图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而美国教材恰恰相反,把学习指南、计划指南等放在了最后的附录部分,使学生在阅读完整本书后可以通过详细的附录再一次回顾教材,帮助学生完成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书。由此可见,我国教材遵循知识储备观,注重知识的演绎,而美国教材注重知识的归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去进行知识建构。此外,从美国教材前言部分对作者的介绍以及对教材效度的说明还可以看出,美国教材对教材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强调。
(二)两国教材章体例结构比较
在章体例结构方面,两国教材具有很大不同,具体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教材采取章节模块固定的编写方式。《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材的每个单元会根据单元主题从本单元要点、困惑与迷思、理论与讲解、实践与应用、思考与解答、课后作业及相关资源这七个方面进行论述。教材往往先说明单元重点,然后通过案例展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相关困惑并提出问题,接着引入单元相关的职业生涯理论和知识,再通过设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的活动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在解答与之相关的常见问题之后,利用课后作业和相关资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知识。美国教材《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各章节的编写则相对更为灵活。每章伊始,教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出本章主题,部分章节的导言会联系前面几章所学内容对本章主题内容展开论述,这体现了编者对章节间过渡与连贯的重视。主要内容论述完后,教材会通过小结部分进行简要总结,并在章末附以本章的参考文献。
表1 中美两国教材章体例结构比较
续表
我国教材每个章节的编写都会从案例、问题出发,最后回归到活动练习中问题的解决,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而课后作业则帮助学生进一步检测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力图使学生能深度理解每章知识并学以致用。美国教材各章节没有按照固定的模块来编写,看似不统一和碎片化,但会通过章末的小结来归纳整合各章知识,向学生简明扼要地展示整章的知识框架和逻辑脉络。此外,美国教材还会在每章导言部分强调各章节各要素间的联系和连贯,便于学生理解章与章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这一点也是值得借鉴的。总的看来,美国教材的章体例设置更丰富、更灵活,而我国教材的章体例设置则更清晰、更统一。
三、两国教材内容结构比较
我国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第1单元先解释说明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流程;2—5单元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自我探索的部分,包括“兴趣探索”“性格探索”“技能探索”“价值观探索”等内容;第6单元着重阐述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如职场、职业、机构等;7—9单元论述了职业决策、决策之后的行动部分和个人如何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管理。美国教材《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全书共15章,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1-5章)主要论述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以及职业生涯的相关概念与应用;第2部分(6—10章)论述影响生涯决策的一些因素,主要是社会影响因素,如经济趋势、组织文化、新工作方式和双职工问题等;第3部分(11—15章)重点论述执行战略性生涯规划和求职的具体步骤,如简历撰写、面试、谈判等,是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的一个过渡。
(一)内容具体容量的比较
我国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全书共201页,正文部分180页,包含9个表格、13张图;美国教材《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全书共333页,正文部分288页,包含30个表格、25张图。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教材正文部分的内容更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因素与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两部分。图表是教材内容的重要呈现方式,不仅能简洁明了地展现主要内容并突出重点,还能触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从图表数量上来看,美国教材对图表的使用高于我国;从图表的使用上来看,两国教材具有共通性,多应用于理论知识的介绍,例如对“MBTI性格类型表格”“舒伯的生涯彩虹图”等图表的使用。
(二)内容理论基础的比较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教材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本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材依旧偏重于引用国外的理论,例如霍兰德的兴趣类型理论等。教材的理论与讲解模块往往是针对各单元主题进行的概念讲解,而各个单元在衔接上缺乏理论基础,内容间缺乏连贯性,也未形成体系。美国教材《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主要以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基于完整的认知体系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理论体系较为完备。教材在第1章回顾了一些重要的生涯理论,随后的4章分别围绕CIP金字塔模型的了解自我、了解我的选择、指导我如何做出决策、思考我的决策制定过程四个部分对自我认知展开阐述,中间结合CASVE循环的五个步骤,即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完成学生的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过程。
(三)内容侧重点的比较
中美两国教材内容侧重点比较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到:职业生涯中关于自我探索的部分在我国教材中占了四成,高达43.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教材更加关注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而教材对客观因素尤其是社会因素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阐述相对较少,这部分内容仅占整本教材的11.1%。反观美国教材,《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对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社会因素的阐述占整本教材的30.6%,远高于我国教材。职业选择与发展最终还是要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的,劳动力市场、工作方式、工资水平以及组织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职业素养、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和创业能力是个人和工作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淡化外在因素来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往往显得苍白无力[3]。美国教材看到了客观社会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影响,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如何在具体社会环境下由职业规划进入就业。
表2 中美两国教材内容侧重点比较
(四)内容逻辑关系的比较
两本教材的编写顺序都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流程编排的,由简到繁、由部分到整体、由基本概念阐述到内外影响因素分析再到具体行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首先阐述“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等基本概念,说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流程;然后介绍职业生涯规划中个体自我探索的部分,涉及到兴趣、价值观等,以此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在此基础之上再向学生介绍职场、机构等影响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外部因素;最后指导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意向并作出职业决策以及决策后的行动,例如如何进行求职以及个人职业生涯的管理等。不同的是,我国教材偏重的是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其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而美国职业生涯教育教材是以认知为基础构建的理论体系,其目标是指导个体能够获得合适、满意的生活[4]。两国教材内容编写逻辑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国教材更重视实用性,希望通过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培养相关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从而实现就业,促进社会与个体共同发展,这一点在教材的编写说明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美国教材更加关注的是如何使学生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以及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如《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在第一章提出“好工作和重要的职业生涯是否仍是合理的期待”这一问题,在第三章增加了对娱乐和闲暇方式的探索,这些都体现出较强的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取向。
四、基于比较得出的启示
(一)发展职业生涯教育本土理论
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学校通过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并配备专业辅导人员为学生提供生涯教育。虽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逐步被介绍到我国,但迄今为止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尚处在起步与探索阶段[5],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研究依旧相对薄弱,职业生涯教育教材仍沿用西方的理论体系和测评技术,缺乏本土特色。因此,加快构建一套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以及我国教育实际的本土化理论体系十分必要。当前,我国可以在借鉴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组织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等共同参与职业生涯教育本土理论的研究开发,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体系。
(二)优化职业生涯教育教材内容
内容是教材的核心,所有的教材理论研究、管理实践和开发实践都必须服务于产生和使用优质教材内容这个大系统[6]。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教材的内容侧重于学生自身职业意识、素养的探索与培养,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但对外在因素的论述有所缺失。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与社会和经济密切相关。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同;经济发展对就业需求的影响以及就业环境的变化等外部因素,深刻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同时,社会、学校、家庭等这些外在因素也是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充分阐明社会、经济、职业、学校及家庭等外在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与作用,教材的职业性、适应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3]。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材的编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与时俱进的优质内容,让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教材的信息化、立体化建设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高校教学,教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教材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单一的纸质化教材所能展现和传输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职业生涯教育教材建设需要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我国高校在开发职业生涯教育教材时,要确立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观念,转变过去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分散开发的模式,为纸质教材配套相应的电子书或数字学习资源,将其作为传统纸质化教材的重要补充;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应改变用大篇幅枯燥的文字进行叙述的现状,综合运用图例、表格、实物照片等,使教材图文并茂,增加适读性与可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