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小组导师辅助教学”在口腔外科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2022-11-15徐伟峰甄锦泽李慧萍范宝婷张善勇马志贵
毛 懿,徐伟峰,沈 佩,甄锦泽,李慧萍,范宝婷,李 玲,房 笑,张善勇,马志贵,曹 霞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 200011)
现代医学教育日益注重“案例引导、学生中心、思维教育、思政教育”,PBL、CBL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打破传统教学陈规,本科教学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从前30~40人的小班精品教育,已经显得不够“小”,大班统一授课、统一管理对学生的自觉和勤奋程度有较高要求,容易造成两极分化,质量不均,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整体提升,不利于针对学生个体的因材施教[1]。有关小班化改革的研究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热点。在国内,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等[2-5]教学单位陆续开展探究式小班化的改革探索,研究发现:小班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与学的深度互动,在大班课堂的基础上融入小班化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兴趣和能力。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在这特殊时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组织各学科开展线上课程教学。为实现新形势下更优的线上教学质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提出试行“小组导师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即在常规教学开展同时,匹配年轻骨干教师作为小组导师,师—生多环节、全方位交流、合作、引导的教学模式。本研究通过科学设计,采用前、后段课程相互对照,证实该教学形式取得良好效果。
一、教学设计和方法
(一)教学设计。
由于疫情原因本科学生在该学期无法返校,课程采用全过程线上教学。为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在常规线上教学的基础上,增设“小组导师辅助教学”作为课后巩固和加强。为探究“小组导师辅助教学”的有效性,将课程按开展时间分为前、后两段,前20学时内容仅完成线上课程,不开展“小组导师辅助教学”(对照组),后20学时内容既完成线上课程,也开展“小组导师辅助教学”(实验组),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二)教学方法。
1.第一阶段教学方法。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简称“九院”)口腔外科教研室根据既往线下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与超星学习通合作,分章节录制和构建了九院本科生口腔外科学线上课程。线上教学安排根据教务处要求有序开展,共计40学时,第一阶段的前20学时教学实践中,按照课程计划表在线播放课程视频,再由当堂教师在线互动答疑,小组导师不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2.第二阶段教学方法。第二阶段的后20学时教学实践中,同样按照课程计划表在线播放课程视频,再由当堂教师在线互动答疑,课后由小组导师参与课后辅导。小组导师均由九院口腔外科的年轻骨干医师构成,通过自主报名并选拔的形式招募小组导师6名及教学助理1名,所有成员经过系统教学前培训。选取八年制教学班作为教学对象,共包含24名学生,确保各组男女比例均等,随机均分为6组,每组4人,按照教学日历,小组导师辅助教学在每周末进行,时间由组内自主协商,以视频会议形式开展,内容围绕当周所学线上课程章节,要求每次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辅导前,由教学助理整理辅导大纲,包含所有掌握、熟悉及了解内容,作为教学参考。小组导师在课堂中具有充分自由,可根据自身和学生的特点围绕当周学习范围开展任意形式和内容的教学辅导,旨在督促学生网课学习,梳理巩固重点知识,了解和解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思考,因材施教地进行个性化教学补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双相互动,实现师生多环节、全方位交流、合作、引导(见图1)。
(三)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客观评价是对学生进行试卷考核,该试卷满分设置为100分,由选择和问答题构成,其中,前、后部分章节内容各占50%,难度均等,通过前、后部分学生成绩的客观差异进行效果评价。试卷及问卷由辅导员组织统一时间进行考察和填写。
图1 小班教学实践方案流程图
二、结 果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5.8%学生认为小组导师辅助教学的教学形式对其本学期疫情下线上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帮助,100%学生支持这一教学形式在后续的教学中继续推行,学生对该教学形式的综合评分平均为8.96分(满分为10分)。测试卷得分平均分为(72.13±6.58)分,将测试卷按未辅导阶段和辅导阶段内容分为第一、二两部分,分别统计前、后部分得分情况,发现第一部分平均分为(30.96±4.94)分(对照组),第二部分平均分为(41.17±2.83)分(实验组),使用配对t检验对每位学生第一、二部分分数进行配对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2。
*代表组间分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图2 学生测试卷分数统计图
三、讨 论
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注重于思维锻炼,PBL、CBL等课程的训练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国内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师生比例是良好思维培训的重要前提[6],因此,小班化教学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7-9]。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自2004年起提出探究式小班化的教学改革探索,至今已在多个学科进行试点并收获良好效果[2-3,5,10]。九院口腔外科学自2010年起进行整合课程改革,形成了具有九院特色的整合口腔外科学课程,但同国内多数高校一样,现阶段的教学小班化还局限在班级结构小、特殊课堂形式下小班讨论的层面[10],真正意义的师生课内外多环节、全方位交流、合作、引导的教学模式尚未实现,距离个性化的学生培养还有一定距离,究其原因,有限的师生比是一个重要壁垒。另一方面,现阶段年轻医师得不到足够的教学锻炼机会也是客观事实,大部分走上讲台的机会都留给了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形成了师生比大,但年轻医师缺乏锻炼机会的客观矛盾。本课题采用小组导师辅助教学的形式,以1 ∶4的师生比,实现师生课内外多环节、全方位交流、合作、引导的教学模式,达成师生的深度沟通,既提供了更优的教学资源,又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
2020年初,正值疫情肆掠,举国坚壁清野统一战役。全国高校纷纷开展线上课程,在此背景下,学习效果更加依赖于学生自觉性,更容易产生两极分化,且师生互动机会更少,一些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不易得到及时解决。“小组导师辅助教学”的举措,旨在补充线上课程开展过程中的不足,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结果证明,在线上授课背景下,通过“小组导师辅助教学”能很好地起到监督学习、解答疑惑、补充知识、锻炼思维的作用,明显地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让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接触更多临床或科研方面的前沿进展,收获前辈们在职业规划、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建议和启发,实现师生深度交流和互动。
“小组导师辅助教学”在线下教学中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减小师生比,实现师生课本、临床、科研、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多环节、全方位交流、合作、引导,同时提供年轻教师教学锻炼的机会,培养后备力量,将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试点。但如何调整现有措施,激发年轻医师教学热情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学开展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今后提供更多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