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家庭随访的个案管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
2022-11-15梁敏玲
梁敏玲
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广东5114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致死率逐年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最主要的手段,明显地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存率[1]。但是较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治疗出院后,用药依从性并不高,生活习惯无变化,自我管理水平比较低及家属照顾能力不强等,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的再次狭窄,复发再住院[2]。有研究显示,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预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近几年,有学者将个案管理模式引入国内,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中,医护人员通过与病人进行交流,采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对病人的健康需求进行满足,从而获取高质量的医疗结局[4]。以家庭为核心的个案管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不同研究中取得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5-6],且研究报道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将通过评价强化家庭随访的个案管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方案的进一步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经我院治疗出院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7]中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②病人年龄>1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 h;③均进行了急诊PCI治疗;④本地区城区常住居民;⑤随访依从性、沟通能力较好。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③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④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对照组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5~75(52.44±8.1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82±1.05)h;住院时间(12.47±3.20)d;疾病类型: ST段抬高型13例,非ST段抬高型27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6~74(51.60±8.3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71±1.03)h;住院时间(13.15±3.11)d;疾病类型: ST段抬高型15例,非ST段抬高型25例。两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随访干预。每个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主要内容包括药物使用情况、饮食、生活方式、康复锻炼等,并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要求病人于第1个月、第3个月到院进行复查。
1.2.2 观察组
给予强化家庭随访的个案管理模式干预,成立多学科的管理团队,具体方案见表1。
表1 强化家庭随访的个案管理模式干预方案
1.3 观察指标
①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检测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②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简表(SF-36)[8]、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9]对两组的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进行评价,SF-36量表总评分为0~100分,GSES总评分为10~5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自我效能越好;③记录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LVEF、LVEDD(见表2)
2.2 生活质量、自我效能(见表3)
单位:分
2.3 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见表4)
表4 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病的。PCI术的不断发展及胸痛中心的不断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等到明显提高。以往,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诊断与救治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而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及康复训练通常被忽略。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即便得到PCI治疗,但是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复发的可能性高。因此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健康管理及心脏康复,对病人的预后进行改善。
传统的随访干预措施不能满足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个体化需求,不能达到精准护理的要求。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个体化护理方案。个案管理模式是一个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动态过程,能够通过随访的方式满足病人的各种健康需求,真正做到个体化护理干预[10-11]。强化家庭随访的个案管理模式能够调动家属参与病人健康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家属对病人的照顾能力,能够保证问题得到针对性解决,信息得到更加准确的传递及执行[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LVEF[(62.40±5.36)%]高于对照组[(59.28±4.91)%],LVEDD[(49.22±4.41)mm]短于对照组[(52.11±4.8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评分、GSES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85.66±7.36)分]及自我效能评分[(37.18±7.40)分]均高于对照组[(77.59±6.30)分,(29.51±5.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强化家庭随访的个案管理模式通过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与病人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进行用药方案及饮食方案进行制定;根据病人的运动耐力、运动习惯及生活习惯制定个体化的心脏康复方案及运动方案、戒烟计划及心理干预方案的实施,通过微信推送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健康知识,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对家属的照估技能进行指导,从而提高病人对急性心肌梗死健康的认知及行为。通过以上一系列个体化干预措施,病人的心功能、生活质量等得到改善。
4 小结
综上所述,强化家庭随访的个案管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功能、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以上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