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PACK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2022-11-15张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9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能力

张勇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1)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职业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在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下,如何促进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变革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升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高度重视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1 TPACK模型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1 TPACK模型的基本内容

TPACK模型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在2007年提出来的,该模型代表着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中文的直接意思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模型主要由CK(专业学科知识)、PK(教育教法知识)、TK(信息技术知识)三个基本要素,PCK(专业学科教学法知识)、TCK(整合信息技术的专业学科知识)、TPK(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知识)以及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四个复合元素组成,TPACK模型反映的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和资源,通过整体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能力[2]。在当前形势下,对于教师,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充分基于自身的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教学,所以TPACK模型被称为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建构。

1.2 TPACK模型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所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教师要达到教学目标,除了依赖自身的专业学科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教法能力,教学教法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反映了立足学生,对“学”的教学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而在教学实施中,除了以上能力之外,教师还要借助一定手段和资源。合理有效的教学正是基于这三者实现的,即TPACK中的CK、PK、TK三个基本要素。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手段在三者要素中越来越重要,与其他要素的整合程度也越来越强,这就形成了后续的PCK、TCK、TPK,进而形成最终的TPACK,也就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组成[3]。所以TPACK模型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脉相承的,TPACK模型回答了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包括哪些元素,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和构成。

2 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项目组围绕信息化教学认知、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等关键内容,基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设计问卷[4],并以线上调查的形式对河北省四所高职院校的200余名教师、90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1 学生层面

从回收的问卷来看,对于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99.83%的学生认为很重要;对于所在院校信息化教学实施情况,95.2%的学生选择了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应用,说明各个院校对信息化教学比较重视,但对于实际的实施效果,58.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23.6%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只有15.3%的学生认为效果非常好。而对于“理想中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调查,73%的学生选择了“资源制作精良、类型多”,80.2%的学生选择了“能够结合课程的讲授,把信息技术有效融入”,83.1%的学生选择了“较长时间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52.3%的学生选择了“能够把产业行业最新技术融入”[5]。对于所在院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差距,有86.3%的学生选择了“信息资源制作简单、类型少”,65.8%的学生选择了“信息技术应用没有覆盖到全部课程”,54.6%的学生选择了“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统计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 学生理想中的信息化教学

图2 学生认为所在院校信息化教学差距

2.2 教师层面

从回收的问卷来看,超过99%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该使用信息技术;而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效果,有65.4%的教师认为个人所实施的信息化教学效果一般;对于个人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差距的问题调查,72.1%的教师认为“制作信息化资源能力差”,59.8%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整体教学设计不够,缺乏指导”,53.8%的教师认为“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掌握不够”,50.6%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不够”;而对于最想得到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帮助,88.5%的教师选择了“加强基于课程开发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79.4%的教师选择“拓展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培训,提升教学理念”,73%的教师选择“强化分享,学习先进典型”,61.3%的教师选择“成立团队,强化指导”,52.3%的教师选择“多提供应用实践途径”[6],统计结果如图3与图4所示。

图3 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差距

图4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2.3 调研分析

2.3.1 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实施,但实施效果不佳

通过调查发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表示所在学校都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认知和预期,除了关注信息技术资源的质量,更关注信息技术的学习体验,从数据看,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不高[7]。同时,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自身所实施的信息化教学效果一般,总体实施效果不佳。

2.3.2 教师认同信息技术教学,但教学理念存在误区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都非常认同信息技术教学,也都有较强的意愿,但是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教师觉得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资源制作能力”,把信息技术资源制作与信息技术应用混为一谈,边界划分不清楚[8]。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不是“制”而是“用”,是课程整体设计的展示手段和呈现方式,是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企业场景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

2.3.3 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但缺乏教学反思和系统指导

通过问卷发现,信息技术教学已经被普遍应用到教学实施中,教师也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设计能力,但实施效果更多依赖教师自己的努力,缺乏可复制性。教师教学反思不够,影响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9]。在学校层面上,对于信息化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推动不够,教师形成团队共同去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机会不多,难以从优秀典型或优秀教师那里获得经验。

3 基于TPACK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3.1 基于TPACK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框架设计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贯穿“三教”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次的“学习+实践”。在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设计时,一方面,要以TPACK模型理论为指导,将教师的专业学科能力、教育教法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纳入设计内容中。另一方面,要遵循“螺旋式上升”规律,通过反复的学习,以及越来越深层次的应用,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通过“学练交替”和自我建构,逐渐理解和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10]。

因此,项目组设计出“学—练—悟—行”的四阶段递进式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式,即通过培训学习,增强教育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思维;通过参与混合课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教学实践,学用结合,提升技能;通过组建结构化团队的专题研究和典型分享,促进深层次反思和内化;通过参与各类教学竞赛、重大项目(“双高”、提质培优等),进行实践与应用,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螺旋式上升[11]。

3.2 基于TPACK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

3.2.1 培训学习,增强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思维

教师个人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思维的高低,直接决定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效果。随着“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教学理念和思维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培训学习,弥补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思维上的短板,丰富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专业学科、教育教法的方法和策略[12]。一是培训的重点围绕着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展开,例如信息化教学的课程整体设计、信息化下的教学方法、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价等,突出教育教学和信息化。二是在培训时,要结合被培训教师的性别、年龄、专业背景、现实基础以及水平差异,分层、分类地进行培训学习,要做到因人而异。三是培训学习的方式要由传统的理论灌输向项目案例开发、行动学习、工作坊等方式转变,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借助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思维的提升,拓宽教学视野,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

3.2.2 实践演练,提升技能和素养

教师在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教学理念和思维后,借助教师个人参与专业资源库建设、课程相关资源建设等具体的实践应用,融合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信息化教师技能和素养的提升[13]。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提升为目标,以100门优质课程建设为载体,以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为载体,通过分批分期的课程建设和验收,并辅以经费的支持,激励和引导教师投入到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全员参与,建设成课程特色明显、资源类型多样、体现职业情境的课程资源库。进而依托所建设的信息化资源,带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和创新,实现了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技能的良性循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信息化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是应用,作为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资源制作技能即可,这一点是教师在进行信息化实践应用中的关键。

3.2.3 研学悟透,深化教学反思和内化

在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实践演练之后,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和感悟,形成了经验,同时也会遇到一些实践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以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成立专门的信息化教学模块团队,集中力量对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围绕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通过专家讲座、结构化研讨、典型经验学习等方式,从信息化与教学内容的深层次整合、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信息化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衔接、不同学习者的评价优化等方面进行解决,从而更好地推进教学实践。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开展设计学习、建构学习、学习共同体、信息化下的思维创新等信息化教学理论专项学习和研究,在为信息化教学实践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理念,做到了实践应用与理论知识的相辅相成[14]。此外,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块团队,借助多种沉浸式研学方式,有效实现了团队的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团队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2.4 竞高行远,打造高质量成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教学实践层次,应该搭建信息化实践的竞赛平台,形成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成果。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化教育教学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以及成立专项团队,竞争、承担“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重点项目建设,以赛促行,以竞促高[15]。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为例,近四年,系部教师共获得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赛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信息化教育教学大赛12项。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通过这些竞赛项目的历练,不但能够发现自己教学实践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而且提升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层次,还可以将这些历练的理念和经验应用到日常课堂的教学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对于学校而言,既推动了标志性成果打造,又大幅度提升了教师能力和师资队伍素质,实现了学院、教师、学生三方的共赢。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