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信息技术的工程地质课程混合式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2022-11-15于洋梁化强臧秀平张连英董青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9期
关键词:工程地质课程建设

于洋,梁化强,臧秀平,张连英,董青

(1.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1;2.徐州工程学院人事处,江苏徐州 22111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报告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4]。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其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手段可以赋能高等教育。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混合式教学有机融合,能够提高教学育人效果,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发挥教师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梳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习惯与创新高阶思维[5-8]。目前,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为研究背景,结合地学系列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总结了融合信息技术的工程地质课程混合式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通过统计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后反馈结果,为同类高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1 教学团队基本情况

1.1 教学团队目标

教学团队是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技能互补和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目标,形成的创新型教学基本组织形式[9,10],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能够相互协作。因此,良好的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程地质教学团队成立于2015年,是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是以土木工程学院专业教师为主体组建的重基础、高水平、多学科、强实践的教师团队,主要承担全校的《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矿物岩石标本鉴定》等本科生理论和实践课程,致力于将地质学知识向工科专业学科拓展,将工科专业学科领域向工程地质领域延伸,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地学基础牢固、专业视野开阔的高素质工程师。

1.2 教学团队结构

教学团队由7名教师组成,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2名、中级职称3名。资历深厚的老教师占比约30%,70%以上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年龄梯度分布合理,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强劲的发展潜力;接近80%的教师具有地质学科背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可为课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

教学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80%,整体学历层次高,知识储备丰富,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开展科学研究并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3 教学团队师德师风建设

教学团队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把师德师风教育的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在教学工作岗位上努力落实,教学团队教师分别获得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校级教学名师、“最美教师”和优秀主讲教师等荣誉称号。教学团队自成立以来学生评教成绩名列前茅,学生满意度较高。

2 教学团队课程建设经验

2.1 课程体系重构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团队是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领域研究成果丰富,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我们秉承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实时以科研成果和工程地质发展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知识体系保持与工程地质学科同步发展。课程教学融合以移动终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传统课堂的教学空间,只需开展课程改革与创新。以《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内容为例,将原有的内容体系重构为7大模块,其中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作用及防灾减灾模块分别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每个模块的知识特点和学生基础,开展差异化教学,有效支撑课程目标实现,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重构

对于课程重点,我们在课堂精讲的同时,设置动画演示、模型设计、虚拟仿真和实践教学等环节,将抽象的地质模型直观化和可视化,加深学生对于地质构造的理解;对于课程难点,我们将内容细化为区域工程、次生灾害和人类活动三类地质问题,选取典型的地质灾害开展案例教学,以点带面,增强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重难点策略

2.2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组织

教学团队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探索“互联网+”时代新型教学组织的建设路径[11-14]。采用问题式和启发式教学,嵌入工程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探索工程理论问题的创新潜力,形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质作用机理,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网络教学为辅,面对面传授地质学原理;对于实践性强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设计,充分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讨论交流协作中碰撞出创新思想的火花;对于容易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学生网络课程自学为主,辅助课堂答疑,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教学组织

2.3 混合式实践教学改革

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三个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如图4所示。

图4 实践教学改革

2.4 教学团队教学研究成果

(1)课程建设。《工程地质》课程获得校级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水文地质学》课程获得校级优质课程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教学改革。近三年,教学团队主持省级以上教改课题3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篇。教学团队教师参与建设“施工垂直运输系统安全事故分析与控制”虚拟仿真实训项目,获批省级一流课程。此外,教学团队教师积极参与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和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3)建材建设。教学团队编写教材4部,其中《工程地质》教材获得省级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并向江苏省教育厅推荐参加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评选,《水文地质学》教材获得省级重点教材立项建设。

2.5 教学团队梯队建设

教学团队既有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过硬的骨干教师,又有发展潜力大、教学手段丰富的青年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中不同年龄教师的特点,开展“传帮带”教学,新老教师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优势互补。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指导3位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累计获得省级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教学和科研成果丰富。

3 教学团队建设效果

3.1 学生评教

教学团队有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制度,教学效果良好,团队成员学生评教成绩均名列前茅,见表1。

表1 教学团队学生评教成绩

3.2 课程目标达成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和改革成果不断发展成形,分别在2016级地下空间、2017级地下空间、2018级地下空间等班级进行了探索实践,以《工程地质》课程为例,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如图5所示。不同年级学生在课程达成度上表现不同,2016级地下空间学生在专业知识目标上达成度最好,2017级地下空间学生在专业素质目标上达成度最好,2018级地下空间学生在专业技能目标上达成度最好,与2016级和2017级地下空间相比,他们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上有较大的提升,课程三大目标达成度趋于均衡,综合能力更强,表明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和改革效果良好。

图5 课程目标达成度

4 结语

教学团队在教学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团队成员积极配合、取长补短、协作互动,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变革实践教学模式、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团队下一步建设要有所侧重,做到创新、重塑、强化、提升;要将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做到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科研平衡发展;将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相结合,师生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工程地质课程建设
矿业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城市工程地质勘察钻孔数据库结构设计研究
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要点分析
晋西黄土丘陵区深挖高填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