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取栓术介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2022-11-15周延龙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21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动脉

冯 宇 周延龙 辛 宁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0)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多发病与常见病,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较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征,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是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早期再通闭塞的血管,在短时间内恢复供血能避免脑组织坏死,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基础[2-3]。有研究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1月后神经元仍残存,这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积极治疗与改善预后提供了时间[4]。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目标是寻找病因与个体化治疗,临床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比较多,其中动脉内膜切除治疗对于患者的创伤比较大,临床上应用比较少[5-6];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很难持续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停药后容易复发[7]。介入治疗作为一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方法,可有效缓解动脉狭窄,促进动脉血管重塑,但是并发症较多[8]。支架取栓术介入为介入治疗的一种,具有操作简单、风险小、创伤小、操作时间短等优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血管新生重要的正调控因子之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都可引起D-二聚体(D-dimer,D-D)升高,导致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9]。本研究具体探讨了支架取栓术介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以明确支架取栓术介入的应用机制与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得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根据治疗方法把患者分为溶栓组和支架取栓组,各42例,两组患者从发病到治疗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s)/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s)/n(%)]

注:1 mm Hg≈0.133 kPa。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初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发病时间<6 h;具有支架取栓术介入或溶栓治疗指征[2];年龄20~70岁;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使用药物不存在过敏史;入院前4个月无手术史,入院前4周无严重创伤史。

排除标准: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妊娠、哺乳或长期服用避孕药物者;有哮喘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高危传染性疾病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支架取栓组:给予支架取栓术SWIM技术介入治疗,患者麻醉后进行肝素化,采用Seldlinger股动脉插管技术从右侧股动脉穿刺,明确病变阻塞部位,8F导引导管到位后,NAVIEN中间导管放置颈段,微导管沿微导丝送至闭塞血管远端,通过同轴技术将中间导管沿微导管送至岩骨段,到位后输送取栓支架,并释放,尽可能的将中间导管输送到血栓近端,回撤取栓支架及微导管同时中间导管予以负压吸引,直至血栓取出,血流恢复。消毒包扎,拔出动脉鞘,低分子肝素抗凝,长期服用150 mg/d 的阿司匹林(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国药准字H20120236)与75 mg/d的氯呲格雷(生产企业: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23116)。

溶栓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注射用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爱通立)0.9 mg/kg,其中总剂量的 10.0% 进行静脉推注(时间<1 min),总剂量的 90.0% 采用静脉滴注(时间<1 h)。

两组均治疗28 d。

1.4 观察指标

①所有患者在治疗28 d后进行总体疗效评价,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等四个级别[11]。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100.0%。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8 d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头置于枕窗,探头频率为2 MHz,测定大脑中动脉梗侧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末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等参数。③记录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脑过渡灌注、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脑过渡灌注+静脉血栓+感染)例数/总例数×100%。④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8 d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2~3 mL,分离上层血清[3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5 cm)]后置于-80.0℃冰箱保存,采用血凝仪计算血浆D-D含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

1.5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23.0软件对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支架取栓组总有效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n(%)]

2.2 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对比

两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PSV与EDV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支架取栓组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对比 (±s,cm/s)

表3 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对比 (±s,cm/s)

?

2.3 两组血清VEGF、D-D表达变化对比

两组治疗后血清VEGF、D-D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支架取栓组也明显低于溶栓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VEGF、D-D表达变化对比 (±s)

表4 两组血清VEGF、D-D表达变化对比 (±s)

?

2.4 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支架取栓组治疗观察期间的脑过渡灌注、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38%,显著低于溶栓组的23.81%(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n(%)]

3 讨论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其涉及到颈动脉阻塞、微栓塞、体循环低血压、低血容量等,并且也是低灌注与微栓塞共同作用的结果[12]。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方法,溶栓药物可促进恢复脑组织缺血周围区的血液供应,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13]。支架取栓术介入既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可为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争取一定的时间,缓解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情况,也可应用于降低心血管狭窄[14]。本研究显示治疗28 d的支架取栓组总有效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支架取栓组治疗期间的脑过渡灌注、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38%,显著低于溶栓组的23.81%(P<0.05),表明支架取栓术介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数存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导致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发生异常[15]。经颅多普勒超声可有效反映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当前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多[16]。本研究显示支架取栓组与溶栓组治疗28 d的大脑中动脉PSV与EDV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支架取栓组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表明支架取栓术介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改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从机制上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药物治疗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很难降低颈动脉狭窄率[17-18]。支架取栓术介入可增加受阻远端血管的有效循环血量,使得大脑中动脉的侧支开放,降低大脑中动脉狭窄率,从而提高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19-20]。

丰富的侧支循环可以对缺血或出血的脑组织起保护作用,如果某一支血管闭塞或狭窄,机体可以通过侧支循环来弥补血管闭塞或狭窄所引起的功能障碍。D-D是反映抗体凝血与纤溶状态的指标,也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Ⅻ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可导致机体D-D升高。VEGF广泛分布于机体组织中,作为一种同型二聚体糖蛋白,VEGF对维持血管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有积极作用[20]。VEGF与受体结合后可促进内皮细胞迁移,也可诱导内皮细胞生长、增殖,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新生血管,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本研究显示,支架取栓组与溶栓组治疗28 d的血清VEFG、D-D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支架取栓组也明显低于溶栓组(P<0.05),表明支架取栓术介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有效抑制血清VEFG、D-D的表达。从机制上分析,支架取栓术介入可达到溶栓治疗所起的作用,又可抑制血清VEFG、D-D的表达,补充溶栓治疗的不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过对伴有颈动脉轻度狭窄及不稳定斑块患者,建议内科治疗。针对高度狭窄颈动脉患者,在临床上可采用一定条件下的手术治疗。本研究由于经费问题,没有纳入更多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

综上所述,支架取栓术介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抑制血清VEFG、D-D的表达,提高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整体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动脉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以横动脉及趾底动脉为蒂的Flowthrough游离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