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安达三清法联合止泻五穴治疗小儿湿热泻经验
2022-11-15何丹丹孙安达
何丹丹,孙安达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 230031)
孙安达主任,系安徽省中医院小儿推拿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李业甫。孙教授长期从事小儿推拿的诊疗工作及教学活动,善于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各种儿科常见病,孙教授常道以推代药、以推代针,将方剂中君臣佐使理论运用到小儿推拿中,归纳总结出治疗小儿湿热泻的特色推拿处方。笔者有幸,能侍诊导师孙安达教授,现将其治疗小儿湿热泻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对小儿湿热泻的认识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3~5 次/日,甚至更多;或者大便不成形,或如水样的病症[1],其相当于西医的腹泻。中医认为引起小儿泄泻的主要原因有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和脾胃虚弱,其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脾胃,关键因素是湿,《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曰:“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寒热不调,以至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下降,乃泄泻作矣。”表明泄泻的发生责于脾胃,与感受外邪、饮食有关。
《育婴家秘》道:“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壮”,指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易遭受热邪、湿邪、寒邪等外邪侵袭,尤其是湿邪,多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泄”之说。因长夏多湿,故小儿外感泄泻多见于夏秋,以湿热泻最为常见[2]。脾喜燥恶湿,湿热困脾,脾失运化,则清浊不分,发于泄泻。泄泻发病的主要人群为6个月-2岁的婴幼儿,若是治疗不当,会致患儿营养不良,甚至脱水、酸中毒等[2],是引起婴幼儿死亡的第二大原因[3]。西医以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为主,但患儿接受度不高,疗效一般,而小儿推拿是一种绿色疗法,避免患儿遭受针药之苦,易于家长及患儿接受,且疗效好,操作简便,无副作用。
2 治疗经验
李东垣《脾胃论》指出:“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病除矣。”孙安达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小儿湿热泻应以清热利湿止泻为主,以调中健脾养阴为辅,将君臣佐使理论运用到小儿湿热泄治疗中,整理总结并自创特色推拿处方:三清为君、止泻五穴为臣、健脾养阴为佐、调和阴阳为使。
2.1 三清为君“三清”是指清大肠、清天河水、退下六腑,该三个穴位均位于手部,是小儿特有的穴位,患儿手部血液循环旺盛,有“百脉皆汇于两掌”之说,故刺激手部穴位,可调节脏腑气血[4]。且小儿手部神经敏感,推拿手部穴位可刺激神经系统,从而调节脏腑功能。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指尖到指根一条直线,《幼科铁镜》曰:“大肠侧方位直推虎口,何殊诃子、炮姜;如若相反,则为大黄、枳实。”而湿热泻是邪热内结肠腑,治疗上应以清热利湿通腑为主,故自虎口推向指尖(清大肠)功同大黄、枳实,具有清热利湿、涩肠固脱的作用,操作时频率宜轻快,时间3min。天河水是指前臂内侧中央,总筋至曲池的一条直线,治疗一切热证,清天河水常用于外感热证,医者左手拇指按于患儿的内劳宫,右手拇指从患儿的总筋推至曲池,以局部轻微发红发热为度。退下六腑即是医者左手握住患儿手腕,右手食、中指下推阴池到尺骨鹰嘴的一条直线。六腑穴可治疗各种积滞之腑气不通之证,且《幼科推拿秘书》道:“退六腑……属凉”,故退下六腑可荡涤肠腑邪热,操作时间为2min。以上三穴合用,达到清热利湿、通腑止泻的功效。临床上,我们需要根据湿热泻患儿病情轻重情况,操作手法由轻到重,操作时间由短到长,不可泻之太过,造成患儿病情进一步加重。
2.2 止泻五穴为臣 止泻五穴是指摩腹、揉脐、揉龟尾、上推七节骨和按揉止痢穴。腹是指患儿的整个腹部,摩腹是让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一只手掌置于患儿整个腹部,做较轻的环形运动。摩法古有“左转补兮右转泻”的说法,而后人多采用逆为补,顺为泻,故对于湿热泻的患儿,我们采用顺时针摩腹,频率200次/min 以上。脐即是神阙,《幼科推拿秘书》提及:“神阙揉此止泻痢”,因是湿热泻,邪热内结于胃肠,应用泻法,医者在用食、中二指揉患儿脐时,手法宜重,可结合点按法,形成揉3按(或点)1。龟尾位于尾骨末端;七节骨是指命门到龟尾的一条直线,上推止泻,下推通便。临床上,孙安达教授是两穴同时操作,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让患儿取俯卧位,医者一手中指揉龟尾穴,另一手食、中二指上推七节骨,以局部潮红为度,能升举阳气以止泻利[5]。“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是常用的止泻四法,且其位于中下焦,与泄泻发病的脾胃、大小肠密切相关,体现“经穴所在,主治所在”,此四穴还前后阴阳相配,升清降浊。有研究表明,刺激该四个穴位可以调节肛周括约肌,刺激脊髓排便中枢,同时促进胃肠运动[6]。止痢穴是阴陵泉与三阴交连线的中点,足太阴脾经上的敏感点[7],是治疗泄泻的经验效穴,按之有压痛是穴,根据患儿泄泻的轻重程度,手法可由轻揉变为重按,具有止泻痢作用。五穴同用,加强涩肠固脱、通腑止泻的功效。
2.3 健脾养阴为佐 方剂中佐药往往可制约君、臣的峻烈之性,与君药性味相反却又可起到治疗效果[8],故孙安达教授为防止在治疗湿热泻过程中泻之太过,加一些健脾养阴的穴位,如脾经,二马穴和三阴交。脾经是指大拇指的螺纹面,《小儿推拿秘旨全书》:“脾土曲补直为清。”即脾经旋推为补,直推为泻,因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性,临床常用旋推法,虽未直接止泻,但可健脾和胃,促进水谷运化[9],调理脾胃气机,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理念。郑芝等认为脾经与大肠经相配伍,一补一泻,运脾清肠,上输水谷精微,下传大肠糟粕,转津以实大便[10]。二马穴在手背,第4、5 掌指关节后方,两掌骨之间凹陷中,是滋阴要穴。对于湿热泻患儿,泄泻太过或至后期,易耗气伤阴,而轻揉二马穴,则清热不伤阴,也可以制约君穴清热太过。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位于足内踝尖上3 寸,胫骨内侧缘后缘。故按揉三阴交可以健脾益气,从根本上补益患儿脾胃;益肾养阴,防止患儿气阴两伤;疏肝,以免脾虚肝旺而生内风,形成慢惊风。
2.4 调和阴阳为使 使穴一般作为结束手法,是调和诸穴作用的穴位,促使患儿机体阴阳调和,从而精神乃治,一般选用足三里、推脊。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灵枢·五邪》:“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表明足三里寒热皆可治,按揉足三里能调脏腑,理气血,和阴阳。足三里还是胃经的合穴,“肚腹三里留”,湿热泻的病变脏腑是脾胃,医者以手法刺激足三里,可健脾和胃,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推脊是医者小天心处的凹陷正对患儿脊柱,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缓慢推动,上推为补,下推为泻,上下来回推为平补平泻,一般选用缓慢下推或缓慢上下推脊治疗湿热泻患儿。同时脊柱及周围有督脉、膀胱经,分布许多穴位,刺激脊柱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11]。
2.5 随症加减 若患儿食欲不振,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奶瓣或食物,可加揉板门、推四横纹。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平面中点,是脾胃之门,可使脾升胃降,消积化滞,如患儿不消化食物的偏多,医者从揉板门逐渐加重手法至挤捏板门。四横纹穴即是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横纹,《小儿推拿直录》:“四横纹推之者,消胀宽胸化气”,推四横纹即医者以大拇指指腹从患儿食指指纹依次推至小指指纹,对于湿热泻夹食滞的患儿,推四横纹可退热消积。若患儿发热、烦躁不安,加用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捣小天心。若是泄泻反复发作,久泻不止,进展成虚泻,治以温肾健脾,收涩止泻,加补肾经、揉脾俞和肾俞,横擦小腹。
2.6 日常调护 对于泄泻的患儿,除了我们医生予以治疗外,还需要家长加强日常护理和保健。小儿脏腑柔嫩,且不知冷暖,正如《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泄泻》云:“肠胃虚弱,或夹风,夹寒,或伤暑,伤湿……泄泻诸证,皆能致之。”故家长需要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因外邪而导致患儿泄泻;且小儿肠胃虚弱,若乳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邪热易内结于胃肠,发于湿热泄泻,因此家长添加辅食需要循序渐进,注意科学喂养,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负担。小儿发生湿热泄泻时,家长还要做好患儿臀部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同时医者指导家长做一些日常保健,如补脾经、摩腹、捏脊等,以资健脾益气、止泻痢、促生长发育。
3 病案举例
王某某,女,6 月余,2020 年7 月14 日因“腹泻1周余”就诊于我科。家长代诉患儿1周前添加辅食后出现腹泻,排黄色稀水样便,气味臭秽,偶尔夹有未消化的食物和奶瓣,4-8次/天,胸背可见少量湿疹,无恶寒发热、恶心呕吐、鼻塞流涕。查体:神清,精神差,饮食睡眠差,肛门焮红,腹软无压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辅助检查:大便常规:色黄,性状为稀水样,余均(-)。辨证诊断为湿热型泄泻。治以清热利湿止泻、健脾助运。孙安达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患儿的症状,予以首诊推拿处方:清大肠2min、清天河水500 次、退下六腑2min、顺时针摩腹5min、重揉脐1.5min、重揉龟尾同时推上七节骨2.5min、重按止痢穴2min、挤捏板门15 次、推四横纹1min、补脾经3min、掐揉二马穴1min、点揉三阴交1min、足三里(揉3 按1)1min,最后以缓慢下推脊柱结束治疗。在治疗后,嘱患儿家长母乳喂养,暂时不添加辅食,勤换尿布,保持臀部干燥,同时指导家长进行简单的推拿保健,如摩腹、捏脊。第2日,家长代诉患儿大便次数减少至3 次/日,粪质呈黄色糊状,未夹未消化乳食,湿疹症状有所改善,推拿治疗处方同前。第3日,家长代诉患儿腹泻症状好转,2次/日,肛门微红。在前推拿处方的基础上去推四横纹;加分推手阴阳、摩涌泉;顺时针摩腹5min 改为顺摩3min、逆摩2min,挤捏板门改为板门推向横纹,重按止痢穴改为轻揉止痢穴,掐揉二马穴也改为轻揉二马穴,下推脊柱改为来回推脊。经过1个疗程(5d)治疗后,患儿大便1 次/天,呈黄色糊状,无明显湿疹,肛门不红,饮食睡眠尚可。嘱患儿家长要继续注重日常调护,注意清淡饮食,遵守添加辅食的原则。
按:《小儿药证直诀·变蒸》指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表明小儿有别于成人,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更易受风、寒、暑、湿等外邪的影响,而夏秋季节,暑(热)湿较重,湿热困脾,脾失运化,邪热下注而成泄泻;再加上家长添加辅食不正确,多加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日久邪热内结胃肠,从而形成湿热泻。孙安达教授治疗湿热泻,推拿处方中体现君臣佐使的特色。君以清大肠、清天河水、退下六腑泻热通腑,利湿止泻;臣以摩腹、揉脐、上推七节骨并揉龟尾、按揉止痢穴调理脾胃,涩肠止泻;佐以补脾经、掐揉二马穴、点揉三阴交、清胃经、推四横纹健脾、挤捏板门健脾消积、益气养阴;使以按揉足三里、推脊调理脏腑,调和阴阳,促患儿生长发育。治疗手法君臣有序,主次分明,清补调和,疗效显著。
4 结语
小儿推拿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一定的穴位和部位,能刺激其血管和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机体加快新陈代谢[12],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小儿健康和生长发育的目的,且小儿年龄越小,推拿效果越好[13]。现如今抗生素使用泛滥,副作用多,为了患儿的健康,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绿色、无副作用、安全的小儿推拿治疗疾病。泄泻是儿科常见的脾胃系疾病,若治疗不及时或迁延日久者,易伤阴耗气,使患儿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严重者甚至会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造成患儿死亡。孙安达主任治疗小儿湿热泄泻,辨证论治,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清热利湿、通腑止泻推拿为主,配合健脾养阴、和阴阳的穴位,标本兼治,同时指导患儿家属注重泄泻的日常调护,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