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2022-11-15刘佩梁润英
刘佩,梁润英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加为特点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osteoporosis,POP)主要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和老年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发病年龄多在55岁之后。中医学将OP归属于“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其发病原因与先天禀赋、年龄及性别、体质、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情志失和等因素有关,临床常见疼痛、腰膝酸软、脊柱变形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脆性骨折,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1]。近年来,中医药疗法在防治OP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和显著疗效,且中药因取材天然、价格适中、不良反应较少、可灵活调配等突出优势已得到大众认可。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将近5年来中医药防治POP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探讨
POP是由肾精不足、骨枯髓减、骨失滋养导致的与增龄有关的全身慢性退行性疾病,主要病机为肾精亏虚、肝郁血虚、脾胃虚弱、血瘀气滞,病位涉及五脏,主要与肝、脾、肾相关,局部涉及骨与筋肉等形体。
1.1 肾藏精主骨生髓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素问·痿论》有言:“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中医有“肾藏精主骨生髓”的理论,李焱等[2]认为,POP以肾主封藏功能的减弱为本,肾精不足为标。肾中贮藏的精气是骨骼生长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精气充盛则维持骨骼生长代谢及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骨骼强劲有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机体自然衰老的进程中肾主封藏的功能逐渐减弱,五脏六腑之精气纳藏失司,不断流失消耗,精亏髓减,骨骼痿弱无力,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医学的“肾-精-骨-髓”一体观[3]。肾精可分阴阳,肾阴构成并充养骨骼,是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推动骨组织的各种代谢活动,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对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作用,二者对立统一、相互协调,共同维持骨骼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气”功能低下,肾阳虚衰,温煦推动无力,有形之物无以化气,脾胃运化不畅,气血精液化生不足,继而“阴成形”功能低下,骨髓和肌肉没有足量的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的滋养,渐发骨痿;“阴成形”功能亢进,气血津液等有形之物壅遏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新陈代谢失调,生理功能失常而致骨痿[5-6]。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骨重建的过程是在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动态平衡下进行的,其功能与“阳化气,阴成形”对应,依据中医阴阳理论划分,成骨细胞属性为阴,破骨细胞属性为阳,二者通过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交感互藏、相互转化,从而影响骨环境的生理及病理[7]。
BMSCs是一种多功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在某些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骨细胞,构成骨髓微环境,维持骨的构建过程。现代研究认为,BMSCs和肾精均由先天之精化生,且功能相同。老年人群的BMSCs数量逐渐减少,故分化出的成骨细胞减少,脂肪细胞增多,骨重建过程失衡,骨含量减少,导致POP发病,这与中医的肾藏精生髓养骨理论高度相似,BMSCs可能是肾精在细胞层面的体现[8]。以BMSCs为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来调节二者的生理机能,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调节骨代谢,维持动态平衡。通过BMSCs的成骨分化和外泌体可以更好地利用现代医学知识阐述“肾主骨生髓”理论[9]。当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减弱时,其成脂分化能力相对增强,脂肪组织增多,骨质减少,熊梦欣等[10]指出,骨微环境中骨-脂代谢的失衡是PMOP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骨质的流失和骨髓脂肪化是其主要病理表现。朱伟等[11]认为,骨-脂代谢失衡与中医理论中的“肾痰”相似,骨髓脂肪组织可能是肾痰在骨微环境中的物质基础之一。肾痰属无形之痰,老年人肾气亏虚,“阳化气”作用失常,津液不能蒸腾气化而成痰浊;或肾精亏虚,阴虚火动,煎灼津液成痰,肾痰可随气流动,阻滞气血运行,影响脏腑气机,肾痰入骨、腰肾及四肢时,会出现行动艰难、周身疼痛、四肢不举等症状,引发骨质疏松,日久还会加重组织器官损伤,导致肾气进一步衰减[12]。
1.2 肝肾同源与瘀血-铁积蓄大量研究表明,PMOP的病因病机研究主要围绕“肝肾同源”理论。肝藏血生髓,主疏泄,肝与骨的联系体现在筋与骨的关系上。肝藏血,调节全身气血运行,肝血充盈,筋膜得以濡养,筋骨关节运动自如,肝藏血功能失调,肝血亏虚,筋骨关节失养,导致POP的发生;肝主疏泄,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布散,促进脾胃的气机升降和胆汁的分泌排泄,为骨骼生化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筋骨强劲有力,若疏泄失司,气血失调,则肝血亏虚,筋骨脉络失养、骨弱筋柔发为骨痿[13]。“肝肾同源”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肾气的充盛依赖于血液的滋养,肝强则肾亦不易虚,若肝血不足,肾阴亏虚,精化生无源,髓化生不足,则筋骨失养,骨枯而筋痿。现代医学认为“肝肾同源”理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下丘脑-垂体-肝轴”密切相关[14]。老年人群多虚多瘀,《医林改错》有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瘀血是PMOP人群最常见的病理因素:一方面,肝失条达导致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导致筋骨失养,气血阻滞于脉络之间而致血瘀;另一方面,老年患者肾精亏虚,天癸耗竭,人体元气生化乏源,失于温煦,阴寒内生,血液凝滞,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瘀血阻滞于经络或关节部位会引起疼痛与不适,慢性腰背疼痛为PMOP的主要临床症状[15]。瘀血引起络脉阻滞,病变缠绵,久病之下定无完气,气损及血,精血亏虚,筋骨无所充养,不荣则致痿致痹而痛;肝肾亏虚、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瘀阻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疼痛贯穿于POP始终,久痛伤络,最终发展为络病,POP的发病过程也验证了久病入络的传统医学理论[16]。瘀血致病具有发病缓慢、病程冗长、疾病迁延难愈等特点,李红专等[17]指出,绝经后女性机体铁代谢紊乱,铁蓄积增加会影响骨代谢,降低骨量,其对PMOP的影响与“瘀血”理论的致病、发病、转归及临床表现等相吻合,故今后可从“瘀血-铁积蓄”方面对PMOP的临床辨证诊疗机理进行探究。
1.3 骨肉不相亲与肌少症、线粒体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脾肾功能正常是骨肉相亲的基础。先天之本充足,则封藏有时,开泄有度,滋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四肢百骸强劲,经脉疏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可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化生充足的气血津液,内灌五脏六腑,外布肌肉筋骨,则肌肉丰满,骨坚质密,四肢百骸功能正常。若脾胃虚弱,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肌肉消瘦,脉道不利;而肾脏得不到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的充分滋养,也无法充分发挥“肾主骨生髓”的作用,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逐渐出现肌痿肉消,“骨肉不相亲”,终致POP,故肌肉-骨骼之间的协调合作是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前提,且与POP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18]。“骨肉不相亲”是肌骨在病理状态下的内在联系,是对肌肉-骨骼协同退变机制的深刻总结。POP在发病的同时往往伴随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等现象,现代医学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全身肌肉力量下降和机体活动性功能减退称为肌少症,肌少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老年人群罹患POP的风险,相关机制可能为肌骨生物力学作用、内分泌及旁分泌调节、能量代谢、基因和信号通路等[19]。临床可以“筋骨并重”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控“筋脉肉皮骨”之间的动态平衡,达到健脾补肾,防治POP的目的[20]。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中心,可为生命活动及各项生化反应提供必需的能量,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认为,线粒体的功能特点与中医“脾”是一致的,线粒体提供的能量可以保证脾主肌肉功能正常,细胞内的自由基损伤和mtDNA突变造成机体衰老,脾肾功能减退,线粒体功能下降,导致骨骼功能衰退,引发POP[21]。
1.4 脾、心、肝、肺与肠道微生态肠道微生态系统由肠道正常菌群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肠道正常菌群是其核心部分。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研究的热度居高不下,众多研究发现其与POP的发病密切相关。吴结枝等[22]从“脾与小肠相通”入手,探讨肠道微生态与POP的相关性,中医意义上的脾不是具象的器官,而是包括消化、代谢、内分泌、免疫调节、血液及能量转换等多种系统功能,与肠道菌群的功能相似,肠道菌群可通过调控雌激素介导的免疫反应,调整骨量与骨结构。绝经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下降,肠道微生物逐渐减少,导致雌激素介导的免疫反应机制下降,骨结构破坏,继发POP。苏积亮等[23]基于《黄帝内经》中的“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探讨“心-小肠-肠道微生态-POP”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研究亦认为二者来自于相同的组织胚胎,组织胚胎发育成的脊神经分别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相关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伴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有益菌的数量及多样性下降,钙、磷等骨形成元素吸收障碍,最终导致POP的发生。强胜林等[24]从“肝与大肠相通”的角度入手探讨“肝-肠道微生态-POP”的内在联系,“肝与大肠相通”,情志不畅气机不舒会出现肠病泄泻,现代医学认为,肝脏与肠道在胚胎时期皆起源于前肠,而肠道的淋巴细胞前体又来自肝脏,二者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25]。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紊乱现象,大量致病菌和内毒素转移,加重病情,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导致肠道内的钙离子吸收不足,细胞氧化损伤及感染加重,骨质减少,POP及骨折的发生率增高。中医有“肺合大肠”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概念,肺主清肃的功能利于大肠排泄糟粕,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又利于肺气的肃降,肺与大肠在经络上相互络属、互为表里,研究发现二者同源,均来自原始消化管的内胚层。肺部的病邪可下传至肠,出现纳差、便秘、便溏等症状,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而大肠病变又可上犯胸中,引发肺部病证,肺部与肠道的部分菌群同步失衡,肠道对钙离子和维生素D的吸收减少,激发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影响骨代谢,日久发为POP[26]。
2 中医药疗法现状
防治POP的常用中药以滋补肝肾、补益脾气和活血化瘀类最多,基本治则以补肾益精为主,健脾益气、活血祛瘀为辅[27]。下面对近5年临床常用的治疗POP的中药和复方进行阐述。
2.1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研究
2.1.1 淫羊藿淫羊藿,归肝肾经,性辛甘温,可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本草经疏》言:“淫羊藿,其气温而无毒……肝主筋,肾主骨,益肾肝则筋骨自坚矣。”淫羊藿中含有淫羊藿总黄酮、多糖、挥发油及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可通过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抗氧化、抗炎等机体反应提高骨密度,增强肠道对钙、磷等分子的吸收,促进骨形成,调节骨代谢,达到抗POP的目的[28]。研究发现,骨重建过程的稳定是骨质健康的基础,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功能失衡导致骨代谢异常。淫羊藿苷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也可以通过雌激素样作用,调节BMSCs的细胞代谢周期,调控相关信号通路,诱导BMSCs成骨分化,抑制成脂分化,提高骨密度[29]。研究发现,淫羊藿苷经肠道细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淫羊藿次苷Ι,活性强于淫羊藿苷,是淫羊藿发挥抗POP活性的主要成分,推测可能是通过促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蛋白(osteocalcin,BGP)蛋白分泌量,上调ALP、BGP、Osterix、Runx-2的mRNA表达实现的[30]。研究发现,淫羊藿可明显提高去势大鼠的骨小梁密度,骨钙素、雌二醇和E-2含量,显著降低血清中的ALP与strACP含量,且无明显毒性,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Notch1信号通路有关[31-32]。李晓曦等[33]认为,淫羊藿和女贞子配伍后可显著提高肾上腺指数、垂体中嗜碱性细胞数和垂体指数,还可增加子宫内膜的宫壁厚度,肾上腺束状带、网状带及皮质厚度,提示二者配伍可以预防绝经期妇女的子宫及垂体萎缩,其对骨量的改善可能与调节内分泌器官功能有关。
2.1.2 骨碎补骨碎补,性温、味苦,归肝肾经。可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筋骨折伤等。其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苯丙素类、三萜类、木脂素及甾体类等[34]。骨碎补总黄酮可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骨骼局部血管形成,增强骨骼的机械强度,还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破骨细胞凋亡,提高骨密度,影响骨代谢,促进骨形成[35]。有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能是通过上调骨形态发生蛋白质-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改善骨微结构,提高骨密度及最大载荷,延缓骨量丢失,从而达到抗POP的目的[36-37]。骨碎补还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调节BMSCs细胞中OPG及RANKL的表达,抑制OPG/RANKL/RANK信号通路及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延缓POP的发展[38]。
2.1.3 杜仲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载其:“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久服,轻身耐劳”。《本草会言》:“腰膝之痛,非杜仲不除……补肝益肾,诚为要药。”现代临床中,杜仲也一直被用于防治POP,研究表明,杜仲黄酮类抗PMOP的能力最强,袁真等[39]通过对比相同浓度下的3种杜仲黄酮类(槲皮素、山柰酚、芦丁)抗POP的效果,发现其抗POP效果均较显著,其中山柰酚的作用效果强于芦丁和槲皮素。杜仲提取物桃叶珊瑚苷(AU),属环烯醚萜苷类,能够促进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抗氧化应激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进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李雨桐[40]研究发现,AU可通过促进BMP2介导的Smads、MAPKs和Akt/mTOR/p70s6k 的信号通路表达,促进MG36成骨细胞的分化。AU还可抑制成骨细胞凋亡,减少活性氧簇ROS的累积,上调抗氧化酶和Nrf2/Keap1抗氧化通路蛋白的表达,保护成骨细胞分化。胡倩影等[41]指出,杜仲中的松脂素二葡萄糖苷和松脂素均可调节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前者可通过促进OPG的分泌,发挥抗POP作用,后者既能通过促进OPG和RANKL分泌,上调OPG/RANKL的表达,又能抑制RANKL表达,发挥成骨作用,抑制破骨细胞的激活与分化,降低骨吸收。赵继荣等[42]发现,杜仲提取物或其含药血清可通过诱导BMSCs成骨分化防治POP,其作用机制与对Wnt/β-catenin、MAPK、RhoA/ROCK等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2.1.4 其他中药其他中药如熟地黄、牛膝、黄芪、巴戟天等,也有很好的抗POP效果。研究发现,熟地黄主要通过Th1细胞产生炎性细胞,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而Th2细胞分泌的IL-4、IL-10有利于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减少骨量丢失,使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发挥抗POP作用[43]。牛膝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类和甾酮类,二者皆有明显的抗POP作用;牛膝蜕皮甾酮可以上调通过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ylic acid,cAMP)介导的PKAR Iβ基因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改善骨密度、各项生物力学和骨形态计量学指标;怀牛膝总皂苷可以升高血液中的Ca含量和血清BGP水平,降低尿中羟脯氨酸水平,提高ALP活性,改善骨代谢;怀牛膝总皂苷和甾体还可协同发挥成骨作用,治疗脆性骨折[44]。成鹏等[45]认为,黄芪的主要成分黄芪甲苷能够通过调节FoxO3a/Wnt2/β-catenin通路,达到有效缓解氧化应激介导的目的,从而降低POP发生率;黄芪多糖也可直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改善生物骨力学指标[46]。刘文静等[47]对巴戟天的抗POP作用进行血清代谢组分析,发现巴戟天通过调节机体紊乱的脂代谢、胆汁酸代谢、嘌呤代谢和核酸代谢,抑制BMSCs的脂肪细胞分化,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改善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调节炎症反应,提高骨质量。
2.2 中药复方研究左归丸和右归丸是中医理论中阴阳互济代表明方,二者均有“填精益髓”的功效,左归丸以滋阴补肾为主,右归丸以温补肾阳为主,治法上皆以纠正阴阳失衡为目的[48]。研究表明,左、右归丸都可以促进BMSCs成骨增殖与分化,但左归丸效果更加显著[49]。张宁等[50]将180例阴虚型SOP分为两组,分别给药碳酸钙D3和左归丸,结果显示左归丸组患者疼痛感明显减弱,骨密度增加,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钟于科等[51]纳入78例肝肾亏虚型PMOP患者,分为2组,观察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右归丸,结果显示右归丸组患者的骨密度和骨转换生化指标改善更明显,提示右归丸可以改善骨重建结构,提高PMOP患者生活质量。
二仙汤具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的功效,其原方及加减方对防治POP有很好的临床意义。陈世洲等[52]认为,加味二仙汤长于治疗阳虚型POP,该方中包含大量的补肾类药物,可以调节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代谢分化,对肾脏与骨关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临床效果显示,加味二仙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阳虚症状,减缓腰背、关节处的疼痛,恢复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并提高患者骨密度,强化骨代谢。刘波等[53]将二仙汤进行拆方,分别研究各拆方及整方的成骨机制,发现各部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成骨细胞ALP活性,其中属君药淫羊藿和仙茅效果最显著,知母、黄柏为寒凉药物,二者制约温性的功能可加强君药促进成骨细胞ALP活性的作用;各部分含药血清还能增加钙结节的数量,促进成骨矿化结节的形成;知母-黄柏可显著促进骨形成调控因子BMP-2的表达,提高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当归-知母-黄柏还可影响君药上调对成骨细胞OC蛋白的表达,其中具有活血补血功效的当归作用最强。
曾叶明[54]选择用补血活血汤合阿法骨化醇胶丸治疗肾虚血瘀型SOP患者,提示二者合用可提升血清中BGP水平,更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改善骨代谢,相较于单用阿法骨化醇胶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及安全性更显著。相关研究表明,补肾活血汤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机制,可能与上调Runx-2、OCN、OPN等基因表达有关[55]。韩鹏勃等[56]认为,身痛逐瘀汤还可通过调节机体的微量元素水平,改善骨小梁结构和生物力学功能,从而促进骨骼系统微循环功能恢复,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者局部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张金陵等[57]运用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气滞型POP,配伍使用的淫羊藿和杜仲可通过干预骨代谢相关因子及护骨素的表达,有效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之间的平衡,可有效改善患者全身多处疼痛、转侧不利的症状,加强原方的抗POP效果。
2.3 中医特色疗法针刺治疗POP通常从补肾开始,最常用的穴位有阿是穴、肾俞、命门、关元、气海、腰阳关、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其机制为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肾上腺)轴的功能,提高成骨细胞的活性及骨代谢效率,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58]。田春艳等[59]运用俞募配穴法合短刺法治疗POP患者,提示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BMD值,缓解疼痛及焦虑,改善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艾灸对改善POP症状也有不错的效果,大量研究表明,艾灸可提升机体血清雌二醇水平,抑制骨吸收和异常骨转换,还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下调骨钙素的表达,降低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磷酸酶和一氧化氮的浓度,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功能的动态平衡,稳定骨代谢,增加骨密度[60]。
穴位贴敷是一种防治POP的新型中医药方案,具有药物有效成分吸收率高、疗效显著、操作简洁、无痛或少痛等优点[61]。胡阳等[62]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取穴敷贴治疗SOP患者,相对于传统穴位贴敷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缓解局部疼痛、肌痉挛等症状,临床效果显著,还可改善焦虑程度,提高社交积极性,有利于患者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我国传统养生功法包括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近年来,传统养生功法防治疾病的效果逐渐被大众肯定。大量研究报告表明,传统养生功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生物力学和血清生化指标,提高骨代谢及骨密度,延缓骨量的流失,改善疼痛及肢体活动状况。传统养生功法还能增强人体各脏腑机能,诱发人体内在潜力,提高免疫力,达到改善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对临床多种疾病也可不同程度地发挥辅助治疗作用[63-66]。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可以有效缓解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对治疗POP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大量的理论、临床和试验研究为中医药治疗POP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POP的中医药疗法效果确切且独具优势:“肾主骨生髓”“肝肾同源”“脾主肌肉四肢”理论,既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又与现代医学临床应用相契合,有利于临床共识的建立;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研究表明,中药治疗POP的作用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这也是中药的独特优势所在;中药复方重视君臣佐使,灵活配伍,既能提升药效,又可一定程度上减轻不良反应,提升药物的安全性,协同发挥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整合效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体现中药复方治疗POP系统性、整体性和多层次性的优势;中医治疗手段多样,可内外同治,防治结合,多种疗法联合使用,加快患者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的恢复;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价格低廉,患者接受度高。
但现有研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POP的中医证候分型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且研究类型单一,临床辨治存在特异性强、证名不规范等问题,亟需加强对中医证候分型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定量的标准;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多集中于实验室机制方面,缺乏大量有效的临床数据支持,且与复方或证型的结合度不高,缺乏整体机制的统一,亦忽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中医外治法的应用范围小,临床及分子机制研究均未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外治法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今后可大力推广中医特色外治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完善治疗方案。同时,今后可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POP的防治中,加强对“三因制宜”原则的把握,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强患者依从度和康复信心,提高中医药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