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腧穴名称*

2022-11-15孔赏

中医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腧穴经脉五脏

孔赏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腧穴是经络上反映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点。《素问·气府论》称之为“脉气所发”,《灵枢·四时气》曰:“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腧穴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及治疗的刺激点。纵观腧穴学的发展,《黄帝内经》记录了160穴,阐明了经脉、腧穴及针刺方法等概念,奠定了针灸学理论基础;《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记录了349穴;《针灸大成》重新考订了腧穴名称和位置,并记载了361穴;后世医家对十四经腧穴略有增减,数量上未见太大变化。建国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了《经穴部》,记载十四经共361穴,对腧穴名称、定位、解剖等进行了统一。腧穴数量的相对固定和腧穴名称的规范为腧穴研究提供了方便。

腧穴名称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丧失了原始语境,多数人视腧穴名称为约定成俗的符号,未能深究腧穴名称的含义。对针灸腧穴名称的研究上,学者多以腧穴位置、功能为出发点,结合临床实践解读,但对腧穴命名的研究还停留在表象上,如按自然现象、物象、人体行为等命名,缺少内在逻辑[1-2]。中医理论对腧穴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对腧穴名称分析,发现其与脏象、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等相关,故以中医理论对腧穴名称进行梳理,以冀在针灸的学习和应用上起到积极的意义。

1 脏象学说与穴名

中医学以解剖学为基础,以望、闻、问、切为手段,以治疗经验为根据,总结出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节指腧穴,脏腑与腧穴通过经络相连接。《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出十二原。”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在体表的点,既是脏腑病理现象的反应点,也是脏腑的生理机能调节点[3-4]。通过该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腧穴与脏腑的功能联系。腧穴与五脏相应,五脏藏五神,以五神命名的腧穴主要调节情志活动。《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神、魄、魂、意、志五种精神意识及思维情志活动在五脏中各有归属,神堂、魄户、魂门、意舍、志室分别与心、肺、肝、脾、肾五脏相应[5]。神堂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会元针灸学》[6]谓其:“神堂者,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于心焉,穴居于心俞之两旁,经气朝会之堂,故名神堂。”神堂与心俞等高相邻,内应心,心藏神,故名神堂。魂门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会元针灸学》[6]曰:“魂门肝腧之旁,又因肝藏魂,居九椎之旁,亦应帝都九数之门,故名魂门”。魂门与肝俞等高相邻,内应肝,肝藏魂,名为魂门。意舍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中国针灸学词典》[7]谓其:“本穴与脾俞平列,脾为藏意之所,意舍为脾俞之附属,犹如脾气休息留止之处也,因名意舍”。意舍与脾俞等高相邻,内应脾,脾藏意,故名意舍。魄户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为足太阳与手太阴之会,与肺俞等高相邻,内应肺,肺藏魄,故名为魄户。志室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会元针灸学》[6]谓其:“志室者,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为藏志之室,与肾俞相通,故名志室”,志室与肾俞等高相邻,内应肾,肾藏志,名为志室。以上诸穴皆是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曰户、曰堂、曰关、曰门,皆出入开阖之意,是气血出入的地方[8]。人有五脏,五脏开五窍,五窍在腧穴上各有所指,在腧穴命名上突出了功能的特点。“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 五窍对应腧穴为廉泉(别名舌本)、地仓、迎香、阳白、听宫。《医经理解》[9]曰:“地仓,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动脉,口以入谷,故谓之仓,唇在面下部,故谓之地也”。地仓穴在口角旁0.4寸,为足阳明胃经穴,与脾经相表里,脾开窍于口,为仓廪之官,将口纳五谷喻为储粮之仓,故名地仓。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属手阳明大肠经,与肺互为表里,主鼻塞不闻香臭,能使鼻窍宣通,迎香而入,故名之。阳白位于眉上一寸,瞳孔直上,属足少阳胆经穴,与肝经相表里。肝开窍于目,白,光明也,前额为阳,穴在前额眉上方,有明目之功,故名阳白。听宫位于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听,闻声也,手太阳小肠经在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膀胱经与肾相表里,肾开窍于耳。《经穴释义汇解》[10]曰:“宫,五音之首,针此穴,可助恢复听力,又因此穴在耳屏前,深居于耳轮之内,而以宫相喻,故名听宫。”廉泉穴,别名舌本,位于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中。《灵枢·经脉》曰:“手少阴之别……循行入于心中,系舌本。”《针灸甲乙经》曰:“舌下肿,难以言,舌纵涎出,廉泉主之。”因五脏开窍于头部,阴经经脉不能直接上达头部,需通过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后才能上达头部,故可见五脏开窍的腧穴多在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上。

2 五行学说与穴名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中医学将五行与人体五脏对应,将人与自然、人体的整体与部分相联系。“穴名近于木者属肝,穴名近于神者属心,穴名近于金玉者属肺,穴名近于水者属肾”[11]。腧穴名与五行密切相关,运用五行学说可以更好地理解腧穴以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命名的意义。“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五行中属木,在五气中属风,以风命名的有:风池、风市、秉风、风府、风门、翳风。“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心在五行中属火,火主思维,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以神命名的穴有:神门、神庭、神阙、神封、神藏、本神、神堂。灵指神灵,或心灵,含灵的腧穴有:灵墟、灵道、灵台、承灵、青灵。“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脾五行属土,为仓廪之官,主肌肉。地,土也;梁,土丘也,皆与土相关[13],相关腧穴有:地机、地仓、地五会、梁门、梁丘、滑肉门。“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肺五行属金,五行五色与白相对,在音律上以商为应,可见穴名:少商、商阳、商丘、商曲、侠白、素髎、金门、隐白、太白、浮白。“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肾五行属水,主骨,在声为呻,相关腧穴有:水道、水沟、水泉、京骨、束骨、横骨、曲骨、完骨。

3 阴阳学说与穴名

阴阳是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中医学中,阴阳学说是经络腧穴理论的核心,一直贯穿经络理论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阴阳学说对腧穴名称影响很大[12]。运用阴阳学说可以更好地理解腧穴与位置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相互对立,中医常以天地分阴阳,在上的天为阳,在下的地为阴。如头部,脑喜清凉而喻天,故穴名天冲、通天、天牖、天柱;口喜暖而喻地,如地仓、地阁之类;在四肢,上肢穴在臂有天府、天泉,下肢有地机、地五会[13]。以骨性标志分阴阳,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在耳前,颧弓上缘为上关,颧弓下缘为下关;在腕部,第五掌指关节前为前谷而后为后溪;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阴陵泉”在膝内侧,“阳陵泉”在膝外侧,阴陵泉主手足虚冷,阳陵泉主疼痛阳证。腧穴的阴阳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互根互用,内关在前臂内侧、外关在前臂外侧,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两穴是两经表里经脉的络穴,彼此沟通,相互联系,两穴相配,一阴一阳,连通表里经脉,调整气血阴阳。气血在经脉循行中不断变化,可发生阴阳转化,腧穴名称也可以反映阴阳转化,如腰以上为阳,腰以下属阴。至阳,属督脉,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针灸穴名解》曰:“至阳,至者达也,背为阳,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阳,名为至阳”。督脉气血在此由阳中之阴变为阳中之阳,故为至阳[9]。阴阳统一中包含对立,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同名经的腧穴命名上:如上、下巨虚同在足阳明胃经上,都具有调节胃肠的作用,而上巨虚主治大肠疾患、下巨虚主治小肠疾患,同属一个经脉,作用相对。阴阳在对立中保持统一,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位置不同而功能相似的腧穴上,如阳谷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腕横纹外侧端骨缝中,阳在此为上肢外侧,主治热病、癫狂病;阴谷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膝关节内侧,阴指下肢内侧,主癫狂,二穴位置相对,功能相近。阴阳对腧穴名称的影响也反应在治疗上,《难经·六十七难》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如背俞穴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上,五脏属阴,五脏有病,多取属阳的背部俞穴;募穴分布于胸腹部,六腑属阳,六腑有病,多取属阴的腹部相关脏腑的募穴,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4 经络学说与穴名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连通脏腑内外四肢百骸、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十四经脉腧穴既有所在经脉的特点,又有其各自的属性,运用经络学说可以更好地理解腧穴与经络的联系。如带脉穴,为足少阳胆经、带脉二经交会穴,本穴为带脉所过,直接以所在经脉命名,主治带脉及妇人经带疾患,该穴属足少阳胆经腧穴,意为胆经地部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亦主腰胁痛。而有些腧穴命名上以“阴(经)、阳(经)、少(少阴经)、小(小肠经)”等经络名称缩写代指经络。至阴穴,“阴”指足少阴肾经,足太阳之脉从头走足,经气至此已阳尽阴生,交入足少阴至阴之脏,故名至阴;少海穴,“少”指手少阴心经,“海”为百川汇聚处,因本穴是手少阴心经合穴,脉气汇聚之处,脉气强盛犹如百川汇聚成海,故名少海;少府穴,少指手少阴心经,府,指神气所属的地方,心主神明,少府穴,为心神藏聚之所;小海穴,小指小肠经脉,本穴为小肠经合穴,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14];太冲穴,王冰注解太冲穴:“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冲脉合并肾经经气注入此穴,故名太冲。除了经脉名称缩写以代指经脉,还有使用借喻的方法代指经脉。如中极,《经穴解》曰:“名中极者,中指任脉在腹之中也”,认为“中”指的是位居中间的任脉,以中间方位来代指任脉[15];又如“中枢”,《针灸经穴释义宝典》认为,“中”指的就是脊柱之中,代指督脉。经脉、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周身,无处不在,经脉交会点的腧穴名称以“交、会、络、合”为特点,表示腧穴在经络衔接或汇合处。三阳络指手三阳经相互联络;三阴交指足三阴气血在此交汇;会阳指膀胱经经气与督脉阳气会合;地五会为足少阳之气与其他足五经之气会合处;合阳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两条支线在腘窝处行至此穴合而下行[7];百会又名三阳五会,《会元针灸学》载:“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其属督脉腧穴,督脉为“阳脉之海”,该穴位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臑会指手少阳、手阳明的阳气同会于本穴;阳交指胆经上行的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的阳气相交会[16]。“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通过了解经络腧穴的交会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腧穴主治多经病证的功能。

5 气血津液与穴名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肾藏精,精化气,先天之精化生为原气,原气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之于丹田(气海),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生命活动[7]。《难经·三十六难》曰:“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命门穴在两肾俞之间,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气包括先天之原气、后天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针灸资生经》[17]言:“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气海穴为先天元气聚会之处,是人身生气之海。《会元针灸学》曰:“统先天肾气,后天卫气交会之所,统摄原气,贯各部分,名气海”。气海汇聚先天之气,推动五脏六腑生命活动,该穴可主一身气疾[18]。关元穴,元指元气,即禀受于先天的原始之气;气舍穴、气户穴之气指呼吸之清气,舍、户指的是藏气之所;水突穴指水谷之气,乃阳明水谷之气穿突而出之处也[14]。津液是机体水液总称,其腧穴名包含各种液体,如承泣为泪水之承受处;承浆承受口中之浆水。与血液有关的腧穴为血海穴,《会元针灸学》曰:“血海者,是心生血、肝藏血、肾助血,肾之阴谷,肝之曲泉,脾之阴陵泉皆生潮之处,三阴并行,通血之要路。”血海穴为气血物质汇聚之处,可广泛治疗血证之疾[19]。

6 结语

腧穴作为重要的中医学术语,形成于中医学独特的语言环境中,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标志,还包含着中医思维。中医思维把腧穴与经络脏腑联系成一个整体,经与脏应、穴与经对。腧穴名称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基于现在的理解去还原穴名最初的命名本质和意义,这是很难办到的,通过中医思维去解读,可以更好地还原腧穴的本质及原始状态。腧穴自产生以来,便与中医基础理论紧密结合,以经络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气血学说、腧穴所在处的解剖位置及功能的特性为依据,通过比拟、隐喻等手法,实现腧穴见名之理、见名知位及见名知用的目的[20-21]。将中医理论应用于腧穴名的研究,可以解释和推究一些难以辨别其命名依据的腧穴名,如至阳穴,督脉气血在此由阳中之阴变为阳中之阳,可以治疗寒热交争之证;也可以反过来用腧穴名进一步了解脏腑经络的联系,如迎香穴,主治鼻塞,手阳明大肠经穴,肺开窍于鼻,治肺部疾患,说明大肠和肺相联系。中医思维对穴名的研究,将有利于准确理解腧穴位置、功能及生理、病理联系,为中医教学和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对中医文化传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腧穴经脉五脏
爱生气伤肝是真的吗
黄帝内经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漫画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试论经脉的气与针刺取气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