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2-11-15陈新玉李凯歌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艾灸菌群胃肠

田 春,王 威,陈新玉,李凯歌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847)

胃肠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其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1]。胃肠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消化性溃疡、便秘等[2]。目前,中医治疗胃肠病的临床常用方法有中药、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等。在胃肠病的治疗中,中医疗法较西医疗法的某些单纯性药物治疗更具有优势,消除了人们只能单纯缓解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疾病的困扰[3];如某些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现代医学对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做出准确的描述[4],临床治疗时常用一些促进胃动力、抑制胃酸、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其中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不良反应。

中医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近年来,中医疗法因其独特的治病方法愈发受广大人民所欢迎。在中医疗法中,按途径分为内治疗法、外治疗法两大类,而外治疗法中以针刺、推拿、拔罐、艾灸等为特色,其中艾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慢性病及预防保健的一个常用方法。艾灸疗法广泛应用于人体各系统疾病,其中在胃肠病的治疗中,具有起效快,远期疗效稳定,多途径平衡调节,总有效率高等优势[5-7]。艾灸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直接作用在特定的穴位上,其温热效应可使穴位局部血流量增多并且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影响内部脏腑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微循环的影响最大[8-10]。由此可见艾灸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对胃肠功能活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目前对于艾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作用机制多局限于改善血液循环、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11-12]。因此本文对近十年艾灸治疗胃肠疾病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将从神经系统、肠道菌群、内源性代谢产物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艾灸治疗胃肠疾病内在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艾灸与神经系统

1.1 艾灸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艾灸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多从脑-肠轴角度进行研究。现有的研究认为脑内中枢神经系统可直接参与胃肠道的调节,穴位处的信息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加工处理直接下传至肠神经系统,引起胃肠肌间神经元细胞分泌相关物质,从而对胃肠运动功能进行调节[13]。王宇等[14-15]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艾灸天枢、上巨虚能够抑制海马和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 及IKKβ、IKBα、NF-κB 信号通路的含量,由此可见艾灸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腹泻症状和内脏高敏感性的内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脑肠互动实现的。此外,陈霞等[16]选用艾条温和灸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天枢和上巨虚穴,结果显示艾灸可下调下丘脑及结肠组织中的SP、VIP 表达水平,可见脑肠互动是艾灸改善胃肠功能活动中关键的神经作用机制。另外,也有研究从中枢神经系统内相关核团进行观察,在神经支配胃肠运动方面多集中于对杏仁核、室旁核、蓝斑核、中缝大核、迷走神经背核等脑区进行研究[17]。如刘琼[18]研究发现艾灸调节胃肠运动的中枢启动效应过程是由TRPV1感受器所介导的,并且艾灸可降低脑皮质中GHSR、5-HT3、5-HT4、5-HT7的表达水平,从而达到调节胃肠运动的目的。

1.2 艾灸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所分泌的神经递质可直接作用于肠神经系统,使胃肠产生节律性的运动。由神经元细胞所分泌的胃肠激素作为神经递质,可直接参与胃肠生理功能的调节,并且能够营养胃黏膜、提高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能力、增强胃肠蠕动能力。向丽婷等[19]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穴能够提高胃粘膜相关因子NO、PGE2、Bcl-2 蛋白及降低Bax 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与迷走神经的完整性有关,当迷走神经被切断后,以上胃粘膜相关因子和蛋白的含量变化受到影响,说明迷走神经是艾灸足三里穴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神经机制之一。另外,孙世晓等[20]研究也表明艾灸影响胃运动与迷走神经密切相关,实验采用阻断受体、耗竭递质及迷走神经切断的实验方法,结果发现迷走神经作为传出纤维在艾灸增强胃运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向娟等[21]通过对迷走神经的感觉核孤束核进行损毁研究,实验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使血清及胃组织中内源性保护因子EGF及NO的表达水平上升,同时升高蛋白Bcl-2的含量及降低蛋白Bax的含量,达到对受损的胃肠黏膜的修复作用。同时研究通过对内脏感觉核孤束核进行损毁,结果发现上述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见,孤束核作为胃肠反射初级调节中枢是艾灸调节胃肠修复过程中重要的神经传导通路。

1.3 艾灸作用于肠神经系统

现代生理学认为,肠神经系统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的第三大分支,因其具有独立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在应用艾灸疗法治疗胃肠病时,艾灸可直接影响肠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细胞的分泌从而调节肠道平滑肌的运动,因此本文区别于自主神经系统而分述之。张莘等[22]研究发现艾灸的神经作用机制可能与艾灸直接调节结肠肌间神经丛分泌的相关神经蛋白有关,通过温和灸功能性便秘大鼠天枢和上巨虚穴,结果显示艾灸能够降低结肠组织肠神经活动相关的CGRP、TRPV1、PAR-4 蛋白及mRNA 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结肠的运动。马喆等[23]研究也表明艾灸天枢穴修复肠粘膜屏障从而恢复肠道节律性运动可能与调节肠粘膜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实验应用隔药灸和温和灸两种方法作用于天枢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隔药灸治疗后Occludin、MUC2、JAM1、ZO-1 蛋白含量明显上升,NF-κBp65、IL-1β 蛋白含量明显下降,而温和灸治疗后Occludin、MUC2、ZO-1 蛋白含量明显升高,IL-1β 蛋白含量明显降低。此外,也有研究艾灸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天枢穴观察到艾灸能够下调大鼠 结 肠TLR4、TRIF、TRAF6、IRF3 蛋 白 含 量 及TLR4/TRIF 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24]。

另外,有些学者集中于艾灸对肠道神经元分泌的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如马伟忠等[25]研究表明艾灸任脉穴位中脘、神阙、关元、气海有助于中焦之气升发,能够调节胃肠激素MTL、SP、NO 的表达,并且从胃电角度观察到升结肠和横结肠频率及波幅均显著提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艾灸通过调控胃肠激素水平提高胃肠蠕动能力,改善便秘的相关症状。李婧婷等[26]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中脘修复胃粘膜损伤恢复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脑及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有关。李琳慧等[27]研究显示热敏灸中脘穴能够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中GAS 及SS 的表达水平以及降低MTL 的表达,从而达到修复受损胃黏膜的目的。洪友兰[28]通过艾灸患者天枢、中脘、足三里、上巨虚及三阴交穴发现艾灸能够升高血清中MTL 和GAS 的水平,降低VIP 水平,刺激平滑肌收缩,促进胃肠蠕动。

除以上调节胃肠运动主要的三个神经系统外,陈果等[29]研究表明外周腓总神经通路也是重要的神经传导通路,通过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进行腓总神经横断术后,根据结果观察到艾灸足三里穴对胃黏膜损伤指数、胃黏膜凋亡指数及表皮生长因子、前列腺素2 的表达均升高的不明显,由此说明艾灸足三里时部分神经信号是通过腓总神经进行传递的。

2 艾灸与肠道菌群

人体肠道内大量的菌群维持着肠道生态环境的稳定,一旦肠道菌群失调,便会导致多种疾病。而艾灸可使肠道内失调的菌群恢复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0]。何其达[31]研究表明艾灸梁门、足三里穴对消化性溃疡导致的胃黏膜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而其作用机制为调节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以修复受损部位,其中优势菌种是以α-变形菌、放线菌目和芽孢杆菌目的相对表达为主要菌群。同时余云进等[32]也通过艾灸梁门、足三里观察肠道微生物的有益菌丰度水平,结果显示放线菌门、双歧杆菌科、双歧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等益生菌均明显增多。

此外,穆韵浓[33]发现通过艾灸神阙穴能够降低致病菌的生长,提升有益菌的增殖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并且提高其多样性和丰富度使失调的菌群恢复平衡状态。苏冬梅等[34]认为隔姜隔药灸神阙穴能够提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粪便杆菌比例,同时提高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含量并可降低大肠杆菌含量,表明艾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变化改善患者相关症状,尤其是对有益菌的改善,从根本上提升肠道的抗菌能力。另外,王树东等[35]研究显示温和灸腹部募穴关元和天枢所调节的肠道优势有益菌群具有差异性,结果显示温和灸关元穴能够提高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两种厌氧菌的菌群数量含量,而温和灸天枢穴能够提高肠杆菌、肠球菌两种需氧菌的菌群数量。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募穴部位不同,艾灸的温热刺激具有靶向性的特点,表现为选择性调控肠道优势有益菌群,抑制致病菌,达到修复胃黏膜、促进黏液分泌、改善胃肠运动功能的目的。

可见,艾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数量和比例对胃肠功能进行调节,关键在于提升有益菌的含量从而达到增强肠道的抗菌能力,肠道菌群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使胃肠处于正常的生理活动状态。

3 艾灸与内源性代谢产物

人体内源性代谢产物是人体内产生和发现的一些产物,如血液、尿液、粪便等,对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反应都具有重要意义。艾灸通过内源性代谢产物发挥作用时,多用代谢组学的方法,调节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指标,从而来阐明艾灸法的内在作用机制,对艾灸时脏腑功能所出现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进行反应,同时对艾灸疗法的科学化、客观化、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6]。有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组织、脑皮质及延髓的代谢轮廓、代谢标志物以及代谢通路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当艾灸双侧梁门、足三里后早中期大鼠胃、脑组织的代谢物谱、代谢标志物及代谢通路存在动态变化,提示艾灸在调控脑-胃能量代谢、增强脑组织抗氧化、免疫功能以及提高细胞活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可见艾灸能够影响胃肠组织的代谢水平,从整体上恢复胃肠功能[37]。李春静等[38]研究发现应用隔药灸脐法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后尿液内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更多,并且其调节代谢产物浓度的趋势更有助于促进胃肠动力,改善临床症状。张晓宁等[39]在对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液内的代谢产物检测分析后发现,艾灸能够明显调节肠道神经、免疫、内分泌的失调状态,恢复胃肠道的生理功能。

此外,胡小珍[40]研究发现针刺与艾灸对正常大鼠胃组织代谢的存在差异,二者均影响了大鼠胃组织的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核酸代谢、抗氧化相关代谢,但研究发现艾灸提高了ADP、ATP 的水平,且对氨基酸代谢的调节更加明显,说明艾灸对胃组织能量代谢的调控作用更为突出。而钟欢等[41]研究表明艾灸与针刺足三里穴对血清代谢物的调节也存在差异,结果显示在干预5天时支链氨基酸、谷氨酰胺均明显升高,在10天时二者均降低而艾灸组代谢物浓度明显降低的更多。已知支链氨基酸与谷氨酰胺的降低与骨骼肌的合成、肌蛋白的合成代谢有关,而谷氨酰胺在修复肠道黏膜也有重要调节作用[42]。由此可见艾灸能够更快的促进肠道肌肉的功能活动,艾灸调节代谢的作用也更强。

以上研究表明,艾灸治疗在胃肠病的研究中多以内源性代谢产物包括胃肠组织、尿液、血液等为检测指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快的调节代谢物的浓度,更好的调节胃肠功能。

4 小结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在治疗胃肠疾病方面经过实践验证,疗效确切。近年对于艾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经过整合分析后发现艾灸通过影响神经传导通路,调节肠道菌群数量和比例,调节代谢物的浓度使胃肠疾病的相关症状得以改善,从而达到治疗胃肠疾病的目的。

但现有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对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较少;对于肠道菌群多集中于有益菌及致病菌的种类和数量的研究,而艾灸与肠道菌群之间的作用机制少有研究;而在内源性代谢物方面,缺少研究方法,其代谢组学方面又缺少对二者内在机制的研究,现多为艾灸对生物体产生的血液、尿液、胃肠组织等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总之,日后需要通过运用先进医学技术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艾灸治疗胃肠疾病的内在作用机制,为艾灸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艾灸菌群胃肠
从畜禽粪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残留造成环境风险
艾灸保健知多少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我是一个小小的菌”
婆婆迷上了艾灸
细菌群落的“资源共享”
千万“别”艾灸
出生环境影响肠道菌群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