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筋膜学说的痛症中医疗法临床应用*
2022-11-15杨忠明马兰洁许建峰林瑞珠
杨忠明,马兰洁,许建峰,林瑞珠
(1.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 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银川 750004;3.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银川 750004)
筋膜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原林教授[1]提出,其认为筋膜是由间充质终结演化的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支架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学是研究这种支持与储备系统及其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核心是人体结构的双系统理论,通过这两个系统实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调节人体的功能活动和生命活动的目的。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反应[2],原因综合复杂,涉及范围较广,从致病机理上将疼痛分为炎症刺激性疼痛、伤害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外周)、心理性疼痛、筋膜病理性疼痛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筋膜病理性疼痛占据85%的疼痛门诊量,而在老年人及运动人群中95%的慢性疼痛病人与此有关[3-4]。筋膜学的提出,为中医外治法治疗疼痛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生物学依据,同时与中医传统经络之间建立了联系。
1 筋膜学说以及中医对筋膜的理解
筋膜系统作为人体中存在第十个功能系统,是由间充质终结演化而成的筋膜支架在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一个最基本的系统,称为支持储备系统。这些结缔组织支架,支持和包绕的各种已经分化的功能细胞构成人体的功能系统,即人体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系统,研究这两个系统相互关系的学术领域称为筋膜学[5]。筋膜学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提出人体新的功能系统,从筋膜学的理论研究揭示中医经络及穴位的生物学基础与治疗疾病的机制,为临床疑难杂病提供新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思路及方法,最常见的就是疼痛类疾病的诊疗,同时可以延伸到癌症的发病和治疗以及延缓人体衰老等。
“筋”作为五体之一,而经筋包含在筋的含义当中,在《内径》中,经筋的概念首见于《灵枢·经筋》,而“筋”的概念广泛见于各篇,《素问·痿论》阐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及“肝,主身只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已存在关于筋、膜连用的论述,阐明筋与膜同为肝所主,这与我们筋膜学研究是一脉同源。
筋膜学研究认为人体筋膜系统可能是传统针灸经络的生物学基础,传统腧穴的作为实施针灸定点,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汇聚、出入、输送的部位,筋膜学将“腧穴”认为是筋膜支架上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并能接受刺激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点,同时“经脉”与“穴位”间存在结构性联系,这种结构可以是解剖结构或含有神经并入的筋膜结构[6]。在针刺过程中,通过行针手法可对人体筋膜结构产生机械性刺激而激活和加强筋膜系统的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产生相应的神经电信号、化学信号调节人体的自我修复和再生功能[7]。
目前运用筋膜学理论探讨腧穴的研究思路有:针刺、按摩局部穴位对筋膜组织的张力影响;刺激穴位治疗脏腑疾病与“穴位-筋膜-三胚层-脏器”的关系;穴位的治疗效应与筋膜组织功能的关系。疼痛形成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张力学说,其中包括梗阻性、炎症性、增生性等。传统医学对疼痛的理解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此看来中西医对于疼痛的认识近乎一致。由此,中医传统经络在人体中可能发挥着与筋膜系统相类似的功能作用[5]。因此通过对筋膜学的相关研究,对揭示经络的实质有重要的意义,或将促进整个医疗技术的进步。
2 筋膜与疼痛
与筋膜相关的疾病包括肌筋膜炎、肌损伤、关节功能受限、骨骼肌疼痛或疲劳等。筋膜软组织受伤后,筋膜发生粘连,刺激神经及歪曲的神经信号传输,造成局部肌肉的不适感,如:麻木、刺痛或烧灼感等,进而造成膜及纤维性炎症,在应力作用下,引发骨质增生,白细胞浸润等炎性表现,疼痛随之产生。这种疼痛又会引发局部肌肉保护性痉挛,导致局部和周围疼痛加剧。痉挛的肌肉也会压缩附近和周围的动脉和静脉,动脉血流量减少,温度下降,引起四肢冰凉感,当静脉血液循环减低后,四肢又会感到肿胀和疼痛[8]。筋膜可以独立于肌肉和神经刺激对信息产生反应,进行独立收缩,而且可以对人的情绪做出反应。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人在情绪压力较大时会引发身体的紧张和疼痛。
肌肉运动对筋膜的影响——全身筋膜是“力学网络”[9],筋膜对人体的姿态具有稳定、延展、紧缩、牵张、悬吊等适时自由对应、自动补偿的调节作用,当人体肌肉进行单独或协同运动时,都会通过筋膜影响整体功能。同时筋膜对一些物理因素比较敏感,如:温度、应力、湿度、PH、激素、体液等,并引起疼痛。以前在人体肌肉功能解剖的的认识下,孤立的研究单块肌肉的功能,却忽略了筋膜系统和邻近的组织结构,而在整体肌筋膜力线的影响下理解人体,可以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身体某一局部的疼痛,可由该痛点以外的软组织引起。
3 基于筋膜学说治疗痛症的中医疗法
在筋膜学指导下,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原则是:短期治疗以消除牵涉痛、紧张带和压痛点以缓解疼痛症状;长期治疗则是消除可能产生疼痛的所有致病因素以减少压痛点的复发率,以恢复因肌肉疼痛导致的活动障碍[10]。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3.1 针刺疗法
目前,针刺疗法作为筋膜引起的疼痛性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较佳,运用较为普遍。针刺疗法可深达病灶内部,破坏局部的肌紧张带和压痛点,通过刺激引发受累肌肉的抽搐反应,改变肌纤维的紧张度和长度,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及致痛物质的排泄和吸收,同时消除肌小节和肌筋膜的痉挛,促使受损的肌筋膜和肌肉得到修复以达到治疗目的[11];同时针刺可通过抑制大脑皮层疼痛中枢,阻断神经递质受体的传导,具有增强镇痛的效果。由刘宝库提出的“针刺松解疗法”,即筋膜瘢痕针刺松解疗法[12],是以筋膜损伤愈合过程中的筋膜瘢痕组织为针刺的部位,通过针刺改变瘢痕组织内部的病理结构,从而恢复筋膜的正常生理,以达到松解筋结,通络止痛的作用。
平刺滞针弹拨法,是一种针刺与推拿的结合手法,能加强刺激肌纤维,使肌束充分舒展以达到活血化瘀、除湿止痛的作用。研究表明[13]平刺滞针弹拨法治疗颈肩背部肌筋膜综合征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以痛为输的直刺手法。
浮针疗法,是一种针刺局部病痛周围皮下浅筋膜的治疗方法,浮针对于筋膜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更好。研究表明[14]浮针疗法针对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
火针疗法,是将烧至通红的针体迅速刺入筋膜粘连疤痕组织,并对针体周围病理组织造成微小灼伤以起到松解患处粘连的肌筋膜,缓解因筋膜牵拉造成的疼痛感,改善血运促进恢复的作用。因火针具有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可温经散寒,疏经通络。魏文著[15]观察毫火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其中治疗组采用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针刺治疗,表明毫火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浮针”疗法是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为刺激部位;传统针灸疗法以肌间隔结缔组织、器官门以及被膜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为刺激部位。在单纯针刺当中,火针和电针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而单纯的电针治疗,疏密波效果更佳,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其需求采用联合治疗方案,比如电针加推拿、温针灸加刮痧,往往治疗效果会更好[16]。
3.2 针刀疗法
针刀疗法作为一种中医新疗法,临床推广较快较广,临床报道很多,疗效确切快捷,现已成为治疗筋膜疾病的常用方法[17]。针刀同时具有“针”与“刀”的特性,病灶定位准确,可用针刀直接在病灶处进行剥离,对筋膜粘连和疤痕进行松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以恢复肌肉的功能。有研究报道[18]小针刀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小针刀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药物组,且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小针刀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更加提突出。
3.3 推拿疗法
中医推拿作为被广大患者接受的绿色疗法及传统疗法之一,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筋膜疼痛比较有效的方法。其作为一种物理疗法,通过对局部结缔组织产生一定牵拉作用的同时,也对表皮、骨膜、韧带、肌肉、关节等穴区局部都会产生相应的牵拉效应,从而起到舒筋活络,剥离局部筋膜结缔组织粘连,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以达到治疗止痛的治疗效果。肖一宾[19]推拿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组给予颈椎牵引加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和电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比对照组具有明显肌肉粘连分解作用,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3.4 其他联合疗法
筋膜性疼痛疾病,大多都因外感、久虚劳损、经脉气血痹阻不通、治疗原则以“宛陈则除之”为主,故运用“拔罐”、“梅花针叩刺”、“膏药”、“刮痧”的方法,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效果良好。以上疗法的刺激组织均为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刮痧合并温针灸镇痛效果较其单一治疗明显,具有舒筋活血、高效镇痛的作用。
王乐琴[20]用刮痧与温针灸治疗背肌筋膜炎,治疗组采用刮痧合并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显示刮痧合并温针灸法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杨开云[21]运用梅花针叩刺膀胱经为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84 例,治 愈57 例,占67.86%;显 效24 例,占28.57%;总有效率96.43%。陈世寅[22]用走罐加中药热奄包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治疗组用走罐加中药热奄包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针刺加治疗仪(TDP)照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且VAS 评分、压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走罐加中药热奄包治疗腰背肌筋膜炎较单纯针灸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镇痛作用。
可见目前针对筋膜学理论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中医外治法,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针灸为代表,包括各种针法,其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活动联系较为紧密且广泛被使用;第二类以按摩推拿等手法操作为主,这类治疗方法目前分出的派系较多,其特点是在临床诊疗活动中相对比较依赖于个人经验,理论及治法也较为完善;第三类是以经个人经验或集体研究总结出来应用于较小范围内的治疗方法,这类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中医理论解释,但实在临床操作中施术者并不注重理论及准则的指导。
4 小结
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筋膜病变引起的疼痛性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以前此类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生活习惯及方式的转变,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数码产品的影响,更多的年轻人群患病率在逐年上升。目前因筋膜导致疼痛性疾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也比较多,其中针对筋膜学与疼痛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其机理的研究结果较为明确,中医针对此病的治疗方法也比较多,疗效也较好。但是目前筋膜学说指导临床实践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临床普遍认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合疗法相对于单一的疗法疗效好,但联合疗法组合形式的理论依据未充分论述,主次不清;临床研究较多,但是理论研究较少,且研究内容阐述不深刻。筋膜学理论以后的研究在治疗方法、方式上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值得探索,未来研究的方向可以与中医经络衔接,进一步完善筋膜系统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