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记者应如何面对媒体融合
2022-11-15尹晨曦
□尹晨曦
一、乘势而上直面挑战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关于媒体融合,学界的共识是它包括了体制、技术、管理、新闻生产等多方面的融合。其中,新闻生产当属最基本的融合。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新闻传播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等发展趋势。通俗地说,媒体融合的本质是通过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精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媒体介质形态,使其更符合社会发展以及群众的新闻阅读需求。
由此,媒体行业实现了融合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在不断提高宣传速度的同时,全面加强了宣传力度,丰富了宣传形式和内容,从而不断提高了新闻宣传的影响力。
时代对媒体行业已经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更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新闻记者提供了突破自我、转型发展的契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近年来,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秉持改革创新和时不我待的精神,顺应时代发展和媒体格局深刻变化,通过积极尝试和探索,对集团公司管内的沈阳铁道报社、沈铁有线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进行整合,成立了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报纸——《沈阳铁道报》、视频——沈铁在线、新媒体——沈阳铁路以及微博等媒体于一体的传播平台,并不断加强人员管理,完善新闻采编及审核制度,有效推动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
融媒体中心成立以后,在不断优化设置各个宣传平台的同时,致力于打通平台之间的壁垒,有效调动资源的统筹利用,让部门之间、采编人员之间产生有机联动。中心还针对各个平台需要,进行更加紧密、深度融合的统一策划、采访、制作、审核的组织,充分用好重点选题、采访素材,制作出多样化的媒体产品,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的精品。
此外,中心还强化日常考核管理,加大人才培养锻炼力度,强化人员思想教育,组织制定人才培养三年规划,以培养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全媒体型人才为方向,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人才培养。本着“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原则,中心采取组织统筹与个人意愿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实施跨部门“一专多能”实践锻炼,组织采编人员到不同岗位学习锻炼,提升工作能力、储备发展力量。同时,开展专题宣讲讨论和向身边典型学习等活动,强化采编人员爱岗敬业教育,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增强履职尽责、担负使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努力打造更多的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充分释放机构改革优化后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故此,融媒体中心的成立,也为铁路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学习、发展平台以及展示自身综合能力的机会。我们结合铁路新闻采编工作实际,积极参与融媒体中心开展的各项交流活动,不断强化自身,突破自我,提高能力素质,全景式、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新闻,力求跟上融媒体中心改革发展步伐。
同时,还积极参与中心的各部门联动和多平台融合,确保策、采、编、发一体化运作的有效实现,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让各个平台的受众都能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媒体融合发展对铁路新闻媒体带来的深刻影响,进一步拓宽铁路媒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视野,不断提升了铁路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二、坚守本心脚踏实地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
近年来,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甚嚣尘上。的确,当前传统媒体发展出现整体滑坡,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受众流失,广告份额下跌,存在价值遭到质疑。甚至随着互联网兴起,民间流传着一种“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拿着‘麦克风’”的说法,认为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上发布信息,传统媒体记者在新媒体时代不再拥有权威性。
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新媒体的发展,虽然向传统媒体不断发起了挑战,但是传统媒体却有许多新兴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
观察近几年新媒体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仅仅依靠新媒体发声是不够的。尤其是遇到社会突发事件的时候,一些博主纷纷发声,站在各自立场上发布信息,导致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充斥在人们周围,观点各异、真假难辨,有的甚至为了博取眼球关注而混淆视听、错误引导舆论,释放了负能量。人们开始陷入迷茫,难以分辨事实真相,更加意识到了优质新闻内容的珍贵。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权威发声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媒体在传播体系的完整性、从业人员的专业性等方面都具有博主等个人不具备的优势。经过近几年的融合发展,主流媒体已经很好地应对了挑战,逐渐从被动适应、被迫转型,过渡到了把握主动权的阶段,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改革。由此,传统媒体被遮蔽、埋没的价值和功能得以释放和彰显,正面迎接新媒体的挑战。
笔者所在的融媒体中心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不断推出优质新闻作品,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账号受到了网友的普遍关注,许多作品被各新媒体平台广泛转发,总阅读量突破十万+、百万+的作品不胜枚举。
以笔者一次采访经历为例,2021年11月7日至9日,辽宁、吉林、内蒙古多地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雪天气,通辽地区迎来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最强降雪。笔者在朋友圈中看到有人发布司机蹚雪上班的视频后,迅速寻找到视频拍摄者,第一时间制作新媒体产品《300米的路程,他们蹚着齐腰深的积雪走了40分钟!》,并丰富新闻素材,完善作品内容,在阐述视频背后故事的同时,还与铁路电煤运输、抗击风雪等重点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格局和站位,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该作品在“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平台发表后,阅读量接近5万。当天被“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转发,阅读量当日达到十万+。随后,该作品又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腾讯网等1400余个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平台账号刊(转)发。央视《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第一时间》《正点财经》以及“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也随后报道了火车司机蹚雪上班的新闻,形成了“现象级”传播效果,使网友对铁路工人的工作性质有了进一步了解,留言表示为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而感动。
除此以外,笔者参与制作的《学生卧铺专列来了!》《设计时速350公里!东北地区又一条高铁即将开通》《服务辽西北、跑出加速度》《24小时,万余人流水作业战辽沈》等诸多新媒体产品都突破了10万阅读量,许多新闻作品也被多家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转发。
大量的阅读量和转发量让我们在喜悦之余,也感受到自身肩负的使命以及重担。作为铁路新闻单位,我们必须勇于承担起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新闻理想,恪守职业道德,坚守职业底线,努力为受众提供客观、可靠的新闻,制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全媒体作品。
近些年来,中国铁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此时,我们必须找准定位,认识到立业之魂就是要为国家经济改革而呼、为铁路体制改革而呼;从业之本就是主动出击,主动作为,主动讲好铁路故事。从而牢牢把握住话语权,发挥正面引导、弘扬正能量的作用,提高铁路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为中国铁路发声。
新媒体带来的这场挑战,本质上是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带来的挑战。我们无需惧怕,只要坚守本心、稳住心神、更新理念,不断传承老一辈新闻人坚持实事求是的职业操守,挖掘并发扬自身优势,正确引导舆论,就一定能够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经受住新时代浪潮的拍打。
三、与时俱进投身实践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随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对新闻记者的要求也更高。但是无论要求和标准怎样变化,受众对优质新闻的需求始终不变。
时势造英雄。我们必须在新闻工作准确实践中定位自己,不断突破自己,从而增强综合素质,实现迅速转型,以适应新闻市场的需求。
从笔者本人的自身经历中,也可以看到媒体融合发展对媒体人的冲击和记者面对挑战作出的转变。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笔者是《沈阳铁道报》的一名编辑。在编辑报纸版面之余,笔者不断在新闻写作尤其是文字上下功夫。成为一名专业性强的文字记者以及专家型编辑是笔者的理想和追求。成立融媒体中心后,笔者被调入总编室,成为一名文字记者,负责为融媒体中心以及《人民铁道》各级媒体平台供稿。在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在与本单位或者其他单位优秀记者接触的过程中,“本领恐慌”意识油然而生。
融媒体时代对记者的要求,不仅是作品质量优,更要反应快、效率高。新闻记者在做好采访、写作等工作的同时,还要善于摄影、摄像、主持出镜,以及后期编辑照片、剪辑视频,制作动图、动画、新媒体产品,甚至是制作抖音、快手作品和网页,与其他媒体记者进行视频连线,共同完成实时报道等。这就要求记者在实现一岗多能的同时,还必须有统筹、沟通等方面能力,确保能够及时统筹资源,第一时间制作优秀的新闻产品。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结合铁路行业特色,围绕铁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制作有深度、高度、温度的新闻,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融入新闻作品的字里行间,开拓铁路新闻媒体发展的新天地。
针对企业新闻容易出现的“新闻单一、年年‘四季歌’”等问题,铁路新闻工作者需要另辟蹊径,想出好点子,唱响“新旋律”。为此,我们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找到不同的闪光点,做到真正投身基层,审时度势,从常规性行业报道中发现新东西、讲出新故事,让格式化的“四季歌”,唱出新的“铁路好声音”,进一步吸引受众阅读。
守正创新,方能行稳致远。在不断实践中,笔者深刻认识到,守正是根基是底线,创新是动力是关键。故而,在新闻采访和制作中,笔者始终坚持守正不渝,致力于思维手段创新和工作模式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将新闻采写工作视为创造性的劳动,始终怀揣深入实际探索新事物的热情,不断探求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做到创新不止,成功采写出越来越多充满生机、活力和亮点的新闻。
2021年1月22日是京哈高铁全线贯通的日子。作为东北地区进出关的一条重要高铁通道,京哈高铁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天气寒冷,内心火热。当天,笔者有幸在沈阳北站采访了京哈高铁的全线通车仪式,并于当天首次尝试了全媒体采访,在撰写消息、通讯、制作新媒体产品的同时,尝试摄影、摄像,制作动图,并进行直播。在此过程中,笔者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新知识,努力磨炼新技能,尽管其间也存在诸多缺憾,但这一天将注定成为笔者职业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笔。
在今年春节前后进行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笔者和同事积极参与策划,并深入基层一线进行采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我们探索并创新走基层活动的报道理念、策划思路、方式方法等,走进铁路一线,深入职工群众,体验铁路人的忙碌与辛苦,记录春运的暖心变化,在采访实践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事件中练就敏锐眼力,在不断求索中练就过硬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不凡笔力,推出更多鲜活动人、质朴清新、富有新意的精品佳作。
如今,笔者已经不再单纯地将自己定型为文字记者,而是努力从过去的“术业有专攻”向“一岗多能”的多面手进行转变。笔者在摄影摄像、新媒体制作等方面都有了一定进步,制作出来的新闻产品也收到了不错的反响,被许多中央级媒体转载和使用。
由此,笔者更加明白“技多不压身”的道理,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只有找准发展方向、潜心钻研业务,不断用文字和镜头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才能在发挥自身长处的同时补足短板,成功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地融为一体,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全能型记者,收获“粘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精品力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发展既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契机,又对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只要做到心怀热忱,无惧挑战,践行“四力”,勇担使命,新闻记者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勇往直前,在媒体融合发展大潮中如鱼得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