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稿的叙事学分析
——以《工人日报》“特稿”版为例

2022-11-15罗筱晓

记者摇篮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人日报叙事学文本

□罗筱晓

叙事学是一门新兴的、研究表达形式的一门学科。新闻叙事学是这门学科的一个分支。特稿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最早被业界认可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在中国,特稿的源头是纪实文学。以叙事学的理论对特稿文本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意义。一方面,这是对新闻研究范围的扩大,对新闻分析视角的拓展,有助于传统新闻写作学的更新;另一方面,在移动互联时代,这对特稿的写作、评析有指导作用。此前,学术界和业界对此均有分析探讨。

2020年,《工人日报》进行改版,将“公民·道德”版改为“特稿”版,每两周出版一期。截至2022年3月,“特稿”版共推出特稿54篇。本文拟以此为样本,运用新闻叙事学的理论进行特稿叙事研究。

一、叙事学及特稿的定义

1.叙事学的定义

叙事学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它的产生,受到了俄国形式主义影响。叙事学又称叙述学,目前尚无统一定义。

1969年,法国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在《〈十日谈〉语法》一书中第一次提到了“叙述学”。他认为,这是“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总的来说,国外的叙事学研究有两种传统范式:一是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关注叙事的结构,研究作品的功能、语法、序列、结构等;二是以作品的表述方式为研究对象,包括时间、语态、人物话语、空间等。

“新闻叙事学”这一概念出现于21世纪初。2000年,范步淹在其论文《新闻叙事学刍议》中倡导用叙事学理论研究新闻学,认为这样可以丰富新闻学的研究方法。

2.特稿的定义

关于特稿(feature)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莫衷一是。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颁发了首个特稿写作奖——《凯莉太太的妖怪》。那是美国记者乔恩·富兰克林用小说手法描述的一场脑外科手术,并将其发表在报纸上。时至今日,很多学者仍将其视为特稿这种新闻体裁被业界认可的标志。

在西方对新闻体裁的划分中,“feature”一词对记者有多种可能。总的来说,凡是以人情味为基础的新闻报道或不适合硬新闻的严格标准的新闻报道,都可以称为“特稿”。

在中国,业界普遍认为特稿的源头是纪实文学。在《新闻学大辞典》中,给特稿下的定义是:“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1995年,《中国青年报》推出《冰点》专栏,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稿版面。随后近30年间,《南方周末》《新京报》《人物》等报刊相继推出特稿版面或栏目。业内对特稿的认识也逐渐趋于统一,即主要用讲述故事的形式,对新近发生的、有较大意义和价值的事实进行陈述,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发展趋势进行深层次报道的新闻形式。

3.特稿的叙事属性

新闻叙事,一般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新闻素材、新闻故事、新闻文本。这也是特稿叙事的三种属性。

所谓新闻素材,是指真实发生、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新闻叙事得以进行的最根本基础,也是新闻叙事与诸多别的叙事最显著的不同,即新闻叙事必须以非虚构为底线原则。

新闻故事是记录新闻素材的人即记者头脑中的新闻事实。在充分掌握了原始素材后,记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新闻事实的物质状态,比如调整叙事的顺序,改变叙事的节奏和频率。

在特稿写作中,记者的综合能力直接体现在叙事安排上。这一方面因为特稿在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之外,往往涉及诸多支线人物和事件,要展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一系列过程,要求记者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特稿篇幅长、信息量大,要吸引人读下去,就需要记者在叙事上有时间变化、视角变化等丰富的呈现形式。

新闻文本是受众最终看到的由文本符号和其他语言符号组成的结构媒体。大多数情况下,对新闻叙事的讨论都发生在这一层面。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有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策略等。本文对《工人日报》特稿版面的叙事学分析也是从这一层面入手进行。

二、叙事者——谁在讲述故事

1.当叙事者是记者时

记者作为叙事者在任何体裁中都很常见,特稿也不例外。凭借深入、全面的采访,记者能够对新闻事件中的人和事有充分的了解,可以只依靠自己就完成故事的讲述。

美国叙事学家查特曼把叙事者分为三类:公开的叙事者(在文本中能找到声音的明确发出者),隐蔽的叙事者(文本中没有提到明确的讲述者,但能感觉到在文本中有声音在介绍人物、背景或讲述故事),缺席的叙事者(文本中没有声音对正在发生的事进行讲解)。叙事者越容易被找到,叙述的声音就越强,文本的主观色彩也越浓。

第一,公开的叙事者。在特稿中,以公开的叙事者来叙述不罕见。记者作为“作者”,用“我”“记者”或“笔者”这样的人称介入文本。这种情况下,叙事者就和文本中的其他人物一样,参与到了一个新闻事件中去,他所讲述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体验和感受。比如在特稿《无声的炸裂》中,记者以叙事者身份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过程中。一位聋人采访对象在第二次接受采访时突然问记者:“在你眼中,打手语丢人吗?”这个问题很突然,也很关键,它反映的是健全人对手语的态度。因此在文本中有了这样一句话:

……“突袭”的形式让和她面对面的记者很难掩饰脸上闪过的诧异和犹豫。

事实上,以“记者”或“笔者”的自称方式成为文本中的一个行动者,在消息、通讯体裁中出现的频率比特稿更多。对消息和通讯报道来说,这样一方面能够方便地传递信息,另一方面能够强化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但对于以讲故事为主要表现手法的特稿来说,由于“记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文章的故事性,因此除非叙述必要,一般会避免让叙事者以此形式现身。

第二,隐蔽的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是指虽然记者完整地叙述了整个新闻事件,但其本身却没有出现在文本之中。在特稿中,为了保持文本的故事性,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叙述方式。比如,在特稿《北大荒人的歌》的开头,写到北京北大荒合唱团成员刘静晶在2021年12月15日这天从起床、吃饭、检查演出物品到拉着行李箱出门的全过程。这段文字从文本中看不出是谁在说、谁在看,但事实上,是记者通过采访和观察,隐藏在幕后将一系列动作呈现出来,叙事者依然是记者。

第三,缺席的叙事者。缺席的叙事者是指文本像一台摄影机一样客观呈现“拍摄”到的一切。在这一过程中,文本中只有人物的动作、语言或是相关已真实存在的历史背景,让人物以自己的行为表达自我、表达故事。缺席的叙事者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色彩介入,而是用采访对象的表现、言语来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事实,既简洁又客观中立地完成叙述。

2.采访对象作为叙事者

有的特稿中,记者让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或知情者直接出面讲述,此时记者变成了纯粹的记录者,采访对象则成了文本的叙事者。

在特稿《鸦雀有声》中,一位观鸟爱好者“老兵”说起了苍鹭的别称的来历——因为总是长时间一动不动站在水里,等待捕获鱼虾,所以它也被人们叫做“老等”。

这是一篇以“观鸟”为主题的特稿,涉及许多与鸟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些内容,无论对记者还是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新事物,因此由长期从事观鸟活动的采访对象作为叙事者直接讲述,最为合适。

三、叙事视角——从什么视角讲故事

学界对叙事视角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本文借鉴多方观点,将叙事视角分为四类:全知全能视角、人物有限视角、纯客观视角、复合视角。

1.全知全能视角

所谓全知全能视角,是指叙事者既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可以对事件加以评论,叙事者比任何人知道的都多,即“叙事者>人物”。

在特稿《脚部主播无暇沉默》的开头,电商主播张静文打了一个哈欠,叙事者(记者)随即做了这样一段描述:

……经历了连续5天每天8小时的直播后,张静文的身体只能用这种反应提醒主人——你需要休息。

张静文的身体是怎么“想”的,不仅是记者,连张静文本人也不一定说得明白。但从“打哈欠”和“连续直播”两件事情上,记者对张静文的身体状态做出了推断,并且是合理推断。

大多数特稿由于线索复杂、人物众多,常常采用全知全能视角进行叙述。这种叙事视角的利弊都很明显:优点是能以文学性的笔触,将人物状态、事件经过和画面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缺点是由于对人物的剖析往往带有主观推测成分,稍有不慎就可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人物有限视角

文本叙事始终从特定人物的视角出发,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信息就无权叙述,即“叙事者=人物”。

在特稿《追星,疯狂的“小事”》中,当职业代拍阿明第一次出场时,记者选择了用粉丝李京的视角来描述阿明的外貌、穿着和可能的年纪。从李京的视角,记者让读者看到追星粉丝群中一个特别的存在。这样除了让新闻报道更真实,也能让读者感受到立体化、形象化、有细节的画面。另一方面,由于“叙事者=人物”,人物不知道的,读者也就不知道,这样也让文本有了悬念,能吸引人继续读下去。

3.纯客观视角

与缺席的叙事者类似,纯客观视角也更像是一台“摄像机”,是从非人格化的视角进行叙述,除了反映人物的外在表现,无论是视角所有者还是被观察者的内心,都无法从文本中得到展示。即“叙事者<人物”。

在特稿《“无G”遭遇战》中,有一段大学生教老人通过手机预约挂号的描述。除了大学生和老人的语言、动作和教学发生的时间、地点,文本中再无更多信息。读者无从知道大学生、老人以及看到这一幕的记者当时的心理状态。纯客观视角最大的特点是排除了一切主观因素,仿佛把新闻现场的画面直接摆在读者眼前,因此也是最具新闻真实性的一种叙事视角。

4.复合视角

所谓复合视角,即在一个文本中使用到了上述三种视角中的两者或以上来进行叙述。实际上,在特稿写作中,由于篇幅长、人物多,很少会通篇采用单一视角叙事。不同叙事视角间的合理转换既可以为文本提供更多信息,也能增加读者阅读的乐趣。有的时候,不同视角对同一事件的反复叙述还是某些特稿叙事最主要的特点。

四、叙事策略——如何讲故事

与有较大发挥空间的文学叙事相比,新闻叙事的策略相对简单。但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再加之特稿本身强烈的故事性特点,近年来传统媒体纷纷在写作路径上尝试创新。根据《工人日报》“特稿”版已有的文本,本文总结出以下三种常用的叙事策略。

1.悬念策略

悬念是指在文本叙述中暂时遮蔽部分内容,让读者无从知道人物命运走向或关键情节的发展,从而产生出好奇、期待的心理。一般来说,悬念的设置分为总悬念和小悬念。前者是指关乎整个文本内容的悬念,后者则指只有部分文本内容相关的悬念。

2.二元对立策略

像所有精彩的故事一样,特稿强调矛盾和冲突。有矛盾,就有对立的双方。在文本叙述中,让对立双方同时出场,既可以提高故事的张力,也能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3.延宕策略

延宕策略是指在叙述中设法延后或者抑制故事中的关键情节与激烈冲突,将它们分散在整个文本的各个部分。一般来说,延宕策略的具体方法有:在报道中设置小标题,既可以对文本内容起到分类作用,又能让读者心理上获得休息和停顿的感觉;改变叙事视角,通过不同视角的转换,可以将事件涉及人物的命运发展穿插在文本的不同部分,让事件发展的过程不断出现转折,从而增加文本的戏剧性。

五、结语

本文以《工人日报》“特稿”版为样本,以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从叙事者、叙事视角和叙事策略三方面对特稿这一新闻体裁进行分析研究。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新闻文本的分析之中。这样既可以更新和丰富传统的新闻研究理论和写作方法,也可以在实践中指导新闻从业者更好地选择讲故事的人、视角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猜你喜欢

工人日报叙事学文本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腐蚀控制领域3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出版
《工人日报》:食物中毒致死悲剧为更多人敲响警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