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频传播背景下的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研究
2022-11-15孙家波
□孙家波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有传播速度快与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传统的视频传播形态被打破,广电媒体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转型创新方面加强研究,通过新旧媒体的融合,推动广播电视编导顺应“互联网+”视频传播的发展趋势。在创新的过程中,还需做好技术保障、思想保障及人才保障,以赢得观众认可,推动广电媒体的整体发展。
一、视频传播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
1.融合交互性和即时性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下,传统媒体自身的滞后性特征越发突出,俨然不适应当前的视频传播与发展趋势。新媒体传播的双向性特点,可有效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转变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固定角色,通过新媒体平台即时发布信息与互动交流,强化受众的参与感与自主意识,从而积极推动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视频传播是指利用各种视听信息、动态影像展开信息的传递、引导及宣传等工作,实现多屏实时互动,满足受众互动交流需求。
2.融合海量性和共享性
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来说,拓展视频存储含量是丰富视频内容的重要前提。但因为缺乏信息存储技术的支持保障,存储视频信息的难度较大。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新媒体可积极拓展视频信息的存储容量,利用基于网络技术的开放性平台实现视频信息资源的共享。新媒体技术有海量内容、低成本、高信息量等优势特点,能够推动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转型升级,与在线视频网站积极合作,加速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新媒体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受众可自行选择观看信息的时间与内容,自由性与自主性的特点突出。
3.融合个性化和社群化
新媒体有互动传播与为大众提供个性服务等优势特点,深受新媒体用户的喜爱。传统媒体的创新性本来明显不如新媒体,但随着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入融合,其逐步融合了新媒体的社群化和个性化特征,能够实现传统媒体影响力的最大化。传统广电媒体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应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受众进行互动,在微博等平台传播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融合新媒体,强化受众的黏性,不断增大受众的基数,拓展节目市场,延伸影响力。
二、“互联网+”视频传播融合发展对广播电视编导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势头正猛,传统媒体受“互联网+”视频传播融合发展的影响较大,发展空间逐渐被压缩。
借助了新媒体技术的广播电视编导发展优势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传播渠道广泛。新媒体有传播渠道广、受众多及辐射面积广等特点,新媒体视频可在微博与各短视频平台方面播放。二是内容传播时效性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强,可在热点事件发生后及时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而传统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视频传播形式,在灵活性与即时性等方面,与新媒体是不能比拟的。三是传播形式多样化。新媒体的信息呈现载体与传播形式丰富多样,基于互联网通过视频和音频及图片等信息承载方式,利用各主流网络平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传播形式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视频的受众基数较大,受众偏好及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也较大。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主要研究年轻受众需求。新媒体借助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及处理等强大功能,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获取信息,有针对性地推送媒体内容,而传统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滞后性特点越发突出。传统视频行业需紧抓时代发展的机遇,探寻新的发展方向。新媒体视频传播形式丰富且传播速度快,但视频质量不一,权威性与公信力不足;而传统广电媒体审核节目比较严格,视频信息质量更高。因此,传统媒体广播电视编导在“互联网+”视频传播背景下,需保持自身的发展优势,通过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
1.转变发展思路
拓展新的发展思路,是广播电视编导在新媒体环境下转型升级的基础保障。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创新发展,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积极转变思维模式,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趋势,为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现代化发展献计献策。广播电视编导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需走传承与创新之路,注重思维导向作用的发挥。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需具备前瞻性、发散性和严谨性思维。广播电视编导在创作中,应深入分析传统媒体现状,加强对行业变化情况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编导目标和策略。要想提高受众对广电媒体的认同感,广播电视编导需想方设法推动广播电视多维度发展,以广大受众需求为基础进行创作,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受众互动,了解受众的喜好,提高受众对广播电视媒体的黏度。同时应当避免不良思潮的影响,切实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创作,防止出现导向错误的作品。编导人员要了解受众的诉求,拓展与受众沟通互动的渠道,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广播电视编导需打破思维定式,不断转变创作思路,提升自身的创造力,积极探索发展思路的创新,借助网络主流平台,加速广播电视行业的转型。
新兴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势头正猛,媒体行业格局越发复杂。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转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故步自封,需加强对新媒体视频传播优势的研究,不断提高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广播电视编导需从传统的工作观念与模式中跳出来,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引入先进的做法和优秀的经验,学习新媒体发展理念,了解新旧媒体的异同点,找到新旧媒体的融合点,走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利用新媒体渠道拓宽视野,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含金量,制作出大众满意和认可的节目。广播电视编导在制作新的视频节目时,需加强对新媒体优势特点的把握,通过新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及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提高受众的黏性。
2.优化节目
互联网技术在新媒体时代的应用速度加快,积极推动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创新发展,使广播电视节目更加多元化,对提高传统媒体的发展竞争力有着积极意义。要想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传播力及竞争力,要求广播电视编导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加强对节目的优化与创新:
一是合理设置频道和节目。广播电视编导在设置节目前,需根据节目类别合理设定频道,以打造风格鲜明的电视节目,通过多元化节目的有效传播,扩大各频道的受众基数,增强受众的黏性。
二是严格把控节目质量。节目的竞争力直接受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影响,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要严格把控节目质量,加大对节目的监管力度,推动节目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是注重广播电视节目与网络的融合,为节目注入新鲜活力。年轻群体对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适应性强,在新媒体用户中占据较大比重。广播电视编导可发挥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处理等功能,全面分析影响节目收视率的要素,充分了解受众的喜好。如在制作电视剧盛典的节目时,立项前需利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通过市场反馈回来的数据,合理调整节目策略,在受众中树立节目的良好口碑。在优化电视节目时,可根据受众的喜好和需求,针对性地打造与推送电视节目,从而确保节目的关注度,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大众生产生活对网络的依赖度逐步增大,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媒体的深入融合,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同样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新媒体用户是网络信息的孕育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唯有依托网络的宣传力量,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才能赢得受众青睐,从而确保节目的影响力。用户与媒体如今已形成双向性沟通机制,广电媒体可通过微博等平台与用户沟通,以达到理想的互动效果,同时可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和审美取向,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节目。广播电视编导需积极贴近受众的审美趋势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来制作节目,及时对市场发展进行研判,以研判结果作为广播电视编导策略调整的依据。广播电视编导的业务创新必须契合受众审美意识和取向,确保广电节目制作的针对性及合理性。在节目制作前,需充分调研市场情况,把控节目制作的可行性、必要性及重要性,明确节目宗旨和目标受众,确保节目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创新营销模式
在传统模式思维下的编导,对广播电视产品生产的概念只停留在完成固有单个媒体平台的策划采制宣传任务。但在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产品可拓展的领域已由单一领域拓展为多次元领域,所以,一个产品只有把推介触角延伸到每一个领域方能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全媒体时代传媒产品的生产和营销链条理念已形成并越来越引起关注。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下,涌现了大量的市场商机,视频不仅可传递信息,更能创造效益。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广播电视行业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营销模式的创新。广电节目需要积极应用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广播电视行业可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力量实现飞速转型,如在播放影视剧前,在社交媒体上推送影视剧的预告和片花等,达到节目预热的效果;在微博等平台推送宣传或发起话题讨论,或是利用明星效应,通过明星转发评论,达到提高节目关注度的目的。采取多种途径的宣传,会对受众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互联网技术能够为媒体行业在视频制作与传播等方面提供便利,广播电视编导需围绕受众需求,合理制定宣传营销策略,依托网络平台的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等优势特点宣传视频信息。根据宣传需求合理设置网络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话题关注与实时互动等板块,广泛收集受众的意见、想法;对受众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受众,采取个性化的宣传模式。发挥明星与自媒体等不同宣传途径的优势协同效应,不断扩大受众基数,切实发挥网络宣传的作用。也可以利用网页、公众号及弹窗等多种方式进行精准营销。将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宣传方式,贯穿节目播出的全程,做好节目播出前的预热、播出时的通知提醒推送与讨论区域设置、播出后的意见反馈收集等工作,在节目播出各环节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互动。
4.树立品牌形象
广播电视行业在发展中需不断强化营销意识,将受众看作是消费群体,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关注市场与行业的发展动态,为电视节目品牌形象建立夯实基础。
媒体市场正在经历着一轮轮的洗牌。但是,最终能够决定市场份额的,是节目自身品牌的力量。把品牌概念引入广播电视节目产业,对内能够强化精品生产意识和机制革新意识,实现节目生产资源要素的重组和最佳配置,实现节目迅速增值和效益最大化;对外可以扩大广播电视媒体或节目的辐射功能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媒体或节目的抗风险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但品牌有大小,价值有高低。品牌在市场上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与兼并。而这一切都需要对品牌价值进行一定科学评估。从市场的角度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品牌是广电传媒产业的主要产品;从文化的角度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品牌是广电文化的象征和载体。在受众心目中,广播电视品牌节目独特的内容或主持人的风格是能给自己带来精神文化享受的消费对象,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就意味着,广播电视节目品牌浓缩着特定媒体或者拥有者的竞争力、吸引力、亲和力和信任力。和一般的物质性商品品牌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品牌又有自身的独特性。
在品牌形象的建设过程中,电视新闻编导需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抓住网络平台信息获取零散等弊端,在电视内容的专业度与深度等发展优势方面下功夫,放大广播电视节目的优势。持续跟踪网络平台发布的热点信息,通过深入持续的报道,弥补新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不足,确保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以新闻节目编导为例,其需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制作精品调查类新闻节目,达到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新闻编导在获取新闻素材后,应及时辨别素材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详细调查关键信息,规范开展新闻编导工作,抵制虚假新闻的传播,从而确保电视新闻的公信力。
四、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业务内容在“互联网+”视频传播背景下发生了巨大转变,新时代也对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及公信力,需采取分析受众需求、优化节目内容等诸多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