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人物报道要以“人”为本

2022-11-15□邢

记者摇篮 2022年3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细节受众

□邢 云

典型人物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典型人物报道,不仅可以引导舆论,凝心聚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影响、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促进社会进步,发挥正向作用。

然而,有的典型人物报道却让受众“敬而远之”。究其原因,就是其在一定程度上已然形成了一种惯有的僵化模式。这类报道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上陈旧,标语口号类空话较多,说教味道过浓;形式上报道呈现方式单一,人物形象“高”“大”“全”。这样“神话”出来的结果,一则因人物形象过于完美而失真,二则因可读性差而让受众排斥,大大弱化报道效果,难以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无法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一、写典型人物要体现人物的时代性

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新中国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涌现许多鲜活的文学人物,他们或是开时代风气之先河,或是成为时代精神的卓越象征,深刻影响当时和此后的读者。

比如,以文学作品为例,著名作家柳青笔下的《创业史》写的是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艰辛,其中的人物给读者以震撼,让人耳目一新。再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者从中可以看到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基层农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样的例子还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吕玉兰、任长霞、李保国等,这些“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无不是通过记者的笔触呈现、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提供了无穷的精神食粮。

心怀人民群众,记录伟大时代。新闻记者不仅要有发现典型人物的敏锐眼光,更要有挖掘典型人物的担当,只有以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去衡量、去审视,才能让笔下的人物与时代同频共振,彰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体现出时代的精神特质,典型人物报道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新时代有新气象,新时代呼唤新作为。2021年,中宣部等部门陆续推出了多位“时代楷模”,有被授予“人民英雄”荣誉称号的张定宇,有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志在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的张桂梅,有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黄文秀……遥望苍穹,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亮的星。作为新时代的先进典型人物,他们是矗立在我们身边的一座座精神丰碑。

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人民的英雄,他们就是最美的人。也就是说,新闻宣传必须唱响时代主旋律,必须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来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只有在深入挖掘思想内涵上下功夫,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上下功夫,典型人物报道等新闻作品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唱响时代的正气歌。

刚性执行。军队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机关部门行使的权力,一旦列入清单,该项权力就必须按照规定的权限、内容和流程行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增加和削减清单列入的权力。对未列入清单的权力,则是处于该部门职权范围之外,不得越权行使。一旦违规用权,必须严肃追究责任,承担相应后果。

二、写典型人物要还原人物的独特性

有些典型人物报道没有达到预期宣传目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新闻记者不愿意写,认为典型报道是规定动作,个人发挥空间不大,没啥意思,能交差即可,不愿、不敢创新,对相关报道选题应付对付。在写作的时候,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以致文字粗糙,最终造成记者不愿写、受众不愿意看的尴尬局面。二是一些典型人物报道选题是规定动作,所以记者“出工不出力”,采访不深入,照搬现成材料,跟相关部门简单沟通对接,连新闻人物都不面访便草草了事。结果导致事实逻辑不清楚,严重时导致“低级红”“高级黑”,不但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引发舆情。三是心态不正。有的典型人物社会地位较高,是某一行业的“领军人物”,有的记者盲目崇拜迷信,当事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进行判断,在写作中就会自然而然地“神化对方”,只说优点,没有缺点,新闻人物显得不食人间烟火,受众感觉不接地气。

典型人物有共同的特点,他们也是普通人,但因事迹典型而不平凡。他们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魅力和光辉,即人物的独特性。

报道典型人物,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典型”,二是人物。典型,说明新闻事件不一般、不平凡、不普通。而“人物”,则是有性格、有特点,可触摸、可对话。唯有把握好“典型”和“普通”之间的平衡,呈现出来的人物报道才能丰满、可信、有温度,才能最大程度引起读者受众精神上的共鸣。

2020年,笔者在《河北日报》刊发了人物通讯《不灭的烛光》,讲述的是河北省平乡县第二中学王赞岭生前倾情教育的故事。文中写到他在医院治病时,还嘱咐儿子买了两台制氧机,一台放家里,一台放办公室。他想等病好些早点出院,这样就不用担心呼吸不通畅了。

细微处见品格力量。这些细节和场景,让人物回归人物本身,突出了主人公的职业“个性”。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是这个人独有的“个性”特征、人格魅力,在世界上除此无他,因此具备明显独特性。

因此,典型人物报道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充分凸显人物的独特性。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尽量避免在稿件中使用总结式的语言,比如简单地替人物概括出“坚强”“勇敢”等标签,而是要用活生生的事例和细节,来让受众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明显特点。

实际操作中,记者要和受访对象交朋友,以平视的视角“拉家常”,通过倾听、观点碰撞、启发、引导等采访手段进行充分沟通。特别是在采访科学家、工程师等一些专家前,需要做大量的功课,搜集丰富资料,提前梳理人物故事。此外,也要充分发动宣传部门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部门优势来协调外围采访,通过组织座谈交流等方式,确保记者采访过程高质高效,进而了解掌握采访对象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细节。

以《不灭的烛光》的采写过程为例,笔者先是与新闻当事人生前的同事进行座谈,之后在三天的时间里,充分利用一切机会,通过与其家人吃饭、晚上散步、办公室闲聊等方式,以心交心,和每一位接受采访的人聊天,掌握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工作和生活细节。

行文过程中,记者需要注意的是,要最大程度避免直接引用人物的话,不是注重他(她)如何说,而是要注重他(她)怎么做,用现场、事例以及他人的客观视角来表述。特别需要警惕的是,要尽量避免材料式的汇报语言,努力形成清新、自然、活泼、平实的文风,让受众从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述中,“悟”出这个人物的独特性,如此,这个人物才能可亲可近可感可知,人物形象才能立得住、传得开。

三、写典型人物要还原人物的真实性

典型人物报道,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凝聚人心,因此,记者在写报道时往往不惜笔墨,习惯于“浓墨重彩”,想方设法给典型人物“加戏”,让人物形象更“高大”、更“完美”,对部分事实进行“提升”“完善”,只说优点,不说缺点,乃至于偏离事件客观性。眼下的媒体环境尤为“宽松”,各种自媒体平台风起云涌,倘若主流媒体推出的典型人物是完美无瑕的“高大全”“伟光正”,就会给受众一种“假大空”的印象,感觉新闻主角是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不分昼夜,除了工作就是工作,这就不符合常见的生活逻辑。自媒体时代下,每个人手里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是“记者”,网友们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甄别能力越来越强,对这一类的人物报道,自然就会不听不看,唯恐躲之不及。

从记者的角度来说,采用这样的叙述手段,稍不注意就是自己在给自己“挖坑”,一旦被受众揭出,不仅给媒体抹黑,给记者的职业生涯抹黑,也会给典型人物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因此,人物采写文本的真实性是报道的根基,不容有失。

笔者认为,人物的“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真实度。事迹必须真实,不能编造,这是报道的底线,也是原则。二是真实感。受众在阅读过程中,会从字里行间与典型人物产生“精神”上的互动,产生共鸣,因此要想方设法建构一座桥梁,使得双方在“精神”上畅通互动,让真实的人物得到受众高度认同。

一篇经典的典型人物报道,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故事,而故事则由大量的细节来支撑。细节,恰恰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之处,非用心观察、体会而不可得。细节从哪来?细节从真实中来。真心抓真事,才能挖出真细节。

2020年7月22日,《河北日报》刊发长篇人物通讯《他心里揣着一座山》,讲述的是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成志生前治山富民的故事。笔者说服了郭成志的家人,专门到郭成志的书房切身探访,于是注意到在一个略有塌陷的沙发背上,放着一方用土灰色碎布缝的垫子。这个垫子上,坐过各级领导,也坐过教授专家,还坐过前来寻求帮助的村民……

这样的片断犹如定格画面,让老村书记的正面形象跃然纸上。笔者在走近郭成志生前亲友同事之前曾对人物的“典型”抱有怀疑:一位深居大山深处的山村村干部,消息闭塞,交通不便,他为何有如此大的格局?前南峪村发展得声名鹊起之后,他为何还选择坚守?如果在行文中使用“理想”“情怀”等一些大而笼统的词一笔带过,一旦报道刊发出去,不仅不能释疑,反而可能引发争议。因此,必须用心用情用力,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找到背后的故事细节和“前因后果”,用事实说话,用细节说话,叙事逻辑便水到渠成。

一些典型人物的报道,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一方面仰视典型人物,一方面是言语说教。特别是采访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有些记者不自主地仰视。对采访来说,最好的视角是平视。只有平视才能平等,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不吹捧、不轻视,才是正常的状态。特别是采写有名望的大人物,反而要做到有意识的解构,尽量打破神秘,将他们“拉”回到普通人行列,如此才能让受众产生亲近感,提高报道的可读性和真实度。

再有,人物形象的呈现要做到真实,更重要的是彰显其人性的温度。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下大功夫,在文本呈现上精雕细琢,把故事讲好、讲活。

四、写典型人物要突出人物的矛盾性

人物报道几乎谁都能写,但写好真的不容易。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在行文上平铺直叙,把人物报道写成了人物传记。儿时怎样,少年如何,中年怎样,老年又如何。这种履历式的写法,很难打开受众心扉。之所以这样写,重要的原因,就是记者主题模糊,或者说让人物牵着鼻子走,自己只是原文照录,成了传声筒,没有突出人物的矛盾性。

深耕人物、挖掘细节,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其中有人物和事件的矛盾冲突,扣人心弦,让读者欲罢不能。写文学作品如此,写新闻报道也是如此。记者不仅是要把人物事迹写清楚,更要注意在文字中体现出人物成长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这样可以使报道更加吸引眼球。另外,记者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会让报道更有深度和力度。

笔者曾采访过“全国道德模范”、河北省广平县南阳堡村的村医刘贵芳。刘贵芳为人善良,但不擅言辞。笔者只好跟她的亲友、街坊以及众多曾获她帮助的老人们聊天,从他们的介绍中获得了许多感人的细节。笔者把这些旁人的朴实话语写进稿件,通过他们的深情讲述,原汁原味地展现这位乡村医生普通且感人的故事。整篇人物通讯没有华丽的辞藻,不假雕饰的表现形式更符合刘贵芳的质朴与纯粹。行文过程中,尤其做到了展现矛盾冲突。比如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家人的理解和误解、村民的支持和不配合等。

对于各种各样体现矛盾冲突的故事细节,我们都应做到沙里淘金、金中提纯,挖掘具有强烈对比性的素材,让这些文字碰撞出光彩夺目的火花。文体呈现方式上,更要不拘于通讯体,还可借助采访手记、新闻背景、评论等辅助手段,让人物的形象更为立体、丰实。

好的记者总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总有适合自己的写作习惯。同样一个人物,不同的记者去写,行文的节奏等也不一样,呈现出来的故事精彩度也不一样。要想与众不同,需要记者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更需要情感的投入、真情的释放,与新闻人物做到“共情”,激发出他们的自我表达的欲望。

五、结语

路为纸,地成册;行做笔,心当墨。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标杆。现在,我们身处一个奋进的新时代。讴歌和传播新时代涌现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他们的精神、品格,在社会中传播榜样的示范作用,并形成一定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引导力,是新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是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更是发挥主流媒体优势的必然要求。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要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保持人民情怀,讲好奋斗故事,进一步发挥和提升自身的“四力”,怀揣初心,执笔在手,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认真记录这个伟大时代前进的步伐,讴歌每一位彰显时代气象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典型人物。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才能带来新气象。和很多奋斗者一样,新闻工作者也是追梦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要以典型人物为榜样,以更好的奋斗者姿态,通过饱绽温度的笔触将每一位典型人物置于大时代前进的坐标中,不断创新理念、内容、体裁等,讲好典型人物的故事,激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为新时代的奋力前行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细节受众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细节取胜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